这四点是书法大忌!
1
“古人可没你写得这么慢!”
李建中《土母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传,赵孟頫日书万字而精气不衰,“下笔神速如风雨”,康里巎巎作为蒙古族人,自称“余一日写三万字,未尝以力倦而辍笔”,文征明每日清晨书千字文一过作为日课。亦有言文氏每日书十过千文,“书乃大进”;米芾“刷字”被苏轼誉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杜甫《饮中八仙歌》更以:“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一诗将张旭寄情于笔墨之疯癫之相烙印于每个学书之人的脑海。好像,书法就应该写得越快越好,如果一日写足三万字,成就将胜于古人一般。
其实,自硬笔书法普及以来,软笔书法逐渐走入纯艺术领域,并不具备“趋急赴时”的前提;我们现在学习书法,大多初始临摹古帖,既是临摹,就要保证个“像”的目的,如果写得过快过“神速如风雨”,则“失点画”,细节之处肯定缺失。而当“既知平正”后,则可灌入自己的意态情性,追求古之人的“沉着痛快”,勿为了追求古人的书写速度而失去了更为重要的“书写本体”。
2
“行草书遮丑,让他写篇楷书试试!”
李建中《同年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不少书友留言交流:楷法无欺!全篇无一楷字,怎知他真实功底何如?
此处的“楷书”,很多书友的理解中或许等同于“唐楷”。其实,并非书写者不会楷书,而是大家所知道的,楷书是书法学习的基础,更多的书家在习书多年后,希望参稽比较冷僻的资料(如字体演变过程中的,新近出土的资料)及绘画的笔墨样式或是变态书写的节奏及形体来丰富自己书法的艺术风格,而这恰恰是与主流审美不埒的。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法本是书法内心情感与心态的活动,愉悦以动态书体表达,沉静用静态书体表达,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追古”。以一定书来评判书者之优劣,似不客观。
3
“写一辈子XX帖,耗时费力不出成绩!”
李建中《贵宅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标准草书之父”于右任,48岁始作草书,每日练习一字,三年后亦卓然成家。从罕见及敦煌卷残留的习字来看,古人学书亦是将单字重复书写来练习的。
虽说我们一个帖要临习多遍,但每遍有每遍的书写侧重。如第一遍仅对该帖特征有一大概了解;第二遍,观察每个点画的形态特征,重点为其起收笔,再者每一点画在另一点画参照位置等,章法布局亦需留意;第三遍,有意记忆该帖的书写特征及字形安排,为下一步创作做准备。其实,每一遍有一遍之任务,写起来亦不轻松。
其实每位书家都有自己的书写特点,俗称“习性”,在这里不是反对博采众帖,而是挑出某个书家的代表字帖仔细研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