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源头河道根据流向命名,天然形成的葫芦状水库,成漂流网红地
道路上的积雪融化之后,我们又一次踏上了伊河源头探寻之路,因为一个承诺,还是要再跑一趟陶湾镇的红庙村,不,其实这次比上周到过的龙潭沟更加的靠里面,不经意间已经走到了栾川大峡谷漂流的上码头。
上周在协心村采风的时候,遇上一位山沟深处的大叔,称他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至今没有一张彩色照片,而老人身体不好,基本上常年不出家门,更不能到镇上照相馆留影,问我们能不能帮老人拍一张照片。因此,这次出来,特意带上打印机,沿路打听大叔说的村名----打金沟。
不管是龙潭沟还是打金沟,在当地统称为伊河源头,毕竟汇入伊河的分叉有很多,进沟十几公里的山谷也很多,然而在这边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协心、红庙两村的河流称为南沟,进入唐家庄村,却改名叫“东沟”,询问村里大叔,这条常年不断流的小河还有没有别的名字,大叔摇摇头,指了指更深处:“再往里,叫打金沟,俺这村就叫东沟,水往西流了么……”
小溪在唐家庄又分成了两个小叉,一处叫“打金沟”,一处叫“土乱爬”,这名字取得很有意思,因为天气寒冷,路边没有再遇到年长的村民,这些古怪名字怎么来的,也就不得而知。
看了一下“土乱爬”那边的河沟,可能正在修路,水泥路到沟口就断了,我们只好沿着公路继续往前走,河谷里有一条两米宽的漂流滑道,顺着溪水蜿蜒而下。稀疏的村落边上,还有一个水电站,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房屋粉饰的很整洁,里面没有人。
通往河谷对面有一座小桥,桥头的柿子挂满枝头,煞是好看。只是太阳很不给面子,刚刚还有不错的阳光,拐过几道弯,却成了阴天,一树红丢丢的柿子,愣是拍成了傍晚的效果。
唐家庄和红庙距离并不远,随着山路海拔攀升,路边的积雪也越来越多。红庙村的房前屋后已经没有什么余雪了,而唐家庄不少地方除了公路,都还被积雪覆盖。
越往山里走,能见到的人也就越少了,好不容易遇到几位正在摘山茱萸的村民,下车问路,一位40来岁的大哥告诉我们:“村里在家住的人就不多,大多数也正在坡上打枣,这时候你们来寻人,怕是不好寻。”
问起来河流的源头,大哥看了看远处白雪皑皑的山峰,说:“你们最多能到唐家庄水库,再往里,路上有冰,你这车,估计上不去。哎呀,往里走也就没人家了,有个工程队,不知道是修路的还是打井的,在沟里干活,恁想上去了,恁去看看。”
出山的时候放晴了,随手拍了一下上码头
刚好上来一辆皮卡车,让过去后,跟在皮卡后面,来到一座大坝下面。大坝修筑在最窄只有一米多的峡谷里,坝体上哗哗流下两股不大的水流,大坝下面,就是栾川大峡谷漂流的上码头。
公路绕过山峰,从侧面的隘口盘旋而上,小山包的顶端,修有平台,可以远眺整个东沟,天气晴好的时候,视力佳的人甚至能看到下码头。
同伴们感叹来得不是时候,如果是夏天过来,看着在山谷里戏水畅玩的人,那会是多么美好的享受。现在,山岭上的冷风吹过来,腮帮子有些木木的,感觉说话也笨了不少,甚至有些吐字不清。
半山腰有一条小路,路口停放着一辆摩托车,小路翻过山梁,就看不到了。山那边是不是还有人家,不知道,走过去如果没有人,累不说,关键是怕趟雪再把鞋子弄湿了,冷。
无人机帮了大忙,两公里外,确有一户人家的房子,小路也是最近有人走过的样子,而这座房子,连扇门都没有了。通常来说,降低高度的无人机声音很大,如同蜂群,家里有人的话,马上就会有人出来查看。在院子顶上盘旋了几分钟,没有人出来,院子里也没有人近期生活过的痕迹。
收回无人机的时候,顺便给水库拍了一下,落光了叶子的栎树丛里是白色的积雪,因为阴天,水面上也就没有倒映着白云。我们接下来的路,要沿着水库边上,继续向里。
打金沟的尽头,终于见到一户人家。杨大叔其实平时也不住在这儿,因为家里还有几十颗山茱萸没有摘完,回来住上几天。杨大叔告诉我们:伊河源头就在上面2、3里的地方,只不过施工队在半路上施工,也是过不去的。
从杨大叔家出来走了没多远,山路没有硬化,再加上积雪融化,路上都是没过鞋面的稀泥,只好到附近河谷查看。积雪融化的溪水,冰冷刺骨,老韩洗了手,捧起一捧品尝,入口冰凉,舌尖适应了水的温度之后,有一丝轻微的甘甜。
距离尽头只有2、3里,也算很接近了,在浸泡着山茱萸落果的溪水里,接了满满一瓶山泉水,算是弥补不能到源头的遗憾。如果有下次,一定到泉眼的地方,再捧一口真正的源头山泉。
下一站,史书记载的闷顿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