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丨富贵和不富贵的心智模式

梁冬 正安聚友会

本  期  导  读

人生或许是小部分的胜利,与大部分的不安。(本文内容节选自喜马拉雅音频节目《睡睡平安》084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来,君子是不能安享的;贫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君子是不会安然的。君子如果放弃了仁德,又哪里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呢?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是因为有仁德。君子没有片刻的时间背离仁德,哪怕吃饭也不例外。即使处于仓促急迫的时刻也必定谨守仁德,纵使久困于流离的境地,也一点固守仁德。」

你所做的、所想的、所说的

是否自洽

大部分中国人,对突然有一天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其实是很茫然的。比如,有些人一夜之间不小心成为了千万富翁,北京很多人都是这样。

十多年前,被朋友拉着在三环边买了套房子。住着住着,有一天房地产中介给他打电话说:「大哥,请问您的房子卖吗?」他问卖多少钱,中介回答:「一千两百万。」

每月挣一万块钱的人,突然听说自己每天用的厕所值五十万,住的房子值一千两百万,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千两百个月的工资耶,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工作一千两百个月吗?一年有十二个月,十年有一百二十个月。这也就是说,得不吃不喝连续工作一百年,才有一千两百万。而现在,硬生生地在五到八年之间,就成为了一个富贵之人。

很多人面对这样的状况,内心里面其实既高兴,又有点儿隐隐的不安。为什么会有种隐隐的不安呢?

又假如你「很不幸」,没有买房子。这几年下来,打快车上班,甚至有些时候不得不打专车,来回于城市之间。如果突然有人告诉你,只要把公司的人力资源档案,还有一些机密文件给他,你就能得到十万块钱(这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有些人会因此而动心,但如果你真的这么干了,终究还是会有点儿不安。

那么你为什么不安呢?

这种处在富贵中的不安,和你要想脱离贫困产生的不安,其实背后都是一样东西在起作用——一种与生俱来的、我们称之为「仁」的东西

仁有无数种解释,可以表达为同情心、共感力,也可以表达为良知,或者安心。其实这些解释最终都隐隐地指向一样东西——你是否觉得自己所做的和所想的,还有所说的之间形成某种协同的、自洽的感觉。

做人要有一颗仁心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为什么叫「去仁」呢?说明仁本来就在你的身上,你要花点儿力气,才能够把它拿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起码在孔子那里,他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良、自洽、自在的需求。

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个很努力的朋友,经历了巨大的艰辛,流了很多泪水与汗水,终于拿到了世界冠军,你会发自内心地为他感到高兴。

这看起来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为什么你会高兴?

因为你能够体会他之前所有的辛苦,曾经在你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煎熬。当你看到他努力了、坚持了,最终获得了应得的结果,便会有种好像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成就的喜悦。

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做人要有一颗仁心

曾国藩说:「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当我们安静下来,全然地斋心时,就会隐隐地感受到一种微弱的善良,与周遭环境共处的同情心,这个状态或许就叫仁。

如果大家都因为竞争,因为恐惧,因为种种不得已,而把很微弱的基于同情、基于分享而带来的快乐忘掉的话,那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而孔子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不厌其烦地提醒大家:「老乡醒醒、醒醒,别忘了你还有在这样的状态下获得快乐的能力。」

如果这种基于有如我刚才所说的分享、帮助、感受别人的种种而带来的喜悦,变成一种更为广泛、普遍的社会共识,那么这个社会就会焕发出一种温暖、诚意和喜悦。

觉察自己内心那些微弱的欢喜和不安

很重要

当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儒家不是后来那些被格式化,对人束缚、绑架人的东西。起码在孔子那里,他只是不断地帮助我们变得更精妙一些,变得更有同情心一些,变得更觉察一些。

你觉察到自己现在的富贵,得来的并不是那么光荣,并不是自己的努力使然,便会感到不安;你觉察到自己为了脱离贫困,而做出一些不得体的事,心里也会不安。

孔子说,这种不安很重要,有一天,它会帮助你看清自己的全然究竟。

我常常在一些医术很好的中医大夫那里看见「仁心仁术」这四个字的牌匾,我相信一位好大夫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医术,除了他精通医理以外,还在于特别同情每位病人。

对医生来说,每天都会见到各种各样的病人。那些被我们认为是德艺双馨的、值得尊敬的老大夫,不会因为你的病情很轻,而对你疏忽;也不会因为你的病情很严重,而抱有某种怕你传染给他的恐惧;更不会因为你有一些比较扭曲的人生观,跟他沟通时表现出种种不堪,而让老大夫改变「你是一个值得同情的病人」的最基本的判断。

几乎在所有领域,那种实时地觉察自己的感受——觉察到这样做、这样去布施、这样去分享,就会有一点儿喜悦;那样做,就会遭受鄙夷、不耐烦,感到不安。当你觉察到这种欢喜和不安时,就会生出属于自己的道心与佛心。

这是有魅力的人和粗糙的人、讲究的人和将就的人的最大区别。希望你能够发现自己内在的那些隐隐的欢喜,还有隐隐的不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