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诗作赏析回复
照例先唠唠嗑。
熟悉我文章的朋友,知道这个开头,一般是回复文章。或者个人创作修改回复,或者私信问题解答。因为这种解答问题是你问了,我尽所能回答,相互之间就不像写赏析文章那么正式,所以可以唠嗑。
就在这说明一下,个人的文章评论,如果不是关注了我的朋友留言,虽然我都会看,但是基本上是忽略而不回复的。如果你有作品在留言区需要评论,个人一般不会回复。不论你说我的文章怎么样,我都不会回复。因为怎么样,我自己心里有数。如果你指正了我的错误,我是欢迎的,但你也别抓住一个错误,就好像你是爷一样,谁写文章还不会有错漏?谁还能面面俱到?
说好的朋友我是非常感激的,但是我也不回复。毕竟批评的不回复,夸奖的就回复,会显得咱尤其浅薄。所以您要真觉得文章有用,又希望对等交流,不妨关注了之后说话。关注之后,只要大家公平互敬,一般是会回复的——如果没有,那就是确实没看到。毕竟留言多,每天工作之余要保证一两篇文章的输出,也是有些忙的,那就在这里先说声对不起了。
关于诗歌修改回复,个人只接受关注了的朋友私信求问,不会在评论里面回复。因为留言你一句,我一句,回复无法成系统,更像是吵架。不是说吵不赢,你看我文章这么多水分,条理也算清晰,就知道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杠精。只不过是太忙,不愿意浪费时间。所以干脆不回复,毕竟很多人不过是在秀自己的存在感而已——你回不回复,他都存在,你越回复,他越起劲。
至于那些说我是拿自己作品修改的傻货,也懒得搭理。私信的诗作都没时间看,还改自己的东西充数?我自己的作品都在微动态,而且隔一段时间会集中写一下创作笔记,发自己的作品,当然是修改好了再发,也显得自己水平高对不?谁傻不拉几地拿自己写得差的作品专门修改出一篇文章来。
而且真正写作、创作的朋友就会知道,一首作品成型后,其实作者自己是改不好的。因为创作思路一旦成型,很容易钻牛角尖,只有旁观者的提醒、批评才会起到真正的作用。
我的作品中同样有大量的垃圾,垃圾就扔掉了,没有修改的必要。只有缺乏创作能力的人才会把自己的垃圾当宝贝。
话回正题,今天看这位朋友的私信,选这个回复,没别的,就因为他客气。
柳宗元的诗确实讲得很少,除了《江雪》长期被用作仄韵诗的例子应用之外,我的印象中确实没有讲过他的其他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在散文、骚赋方面的成就很高,远高于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遗留下来的作品,大多是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一路流贬一路创作的。加上柳宗元这个人虽好佛学,但是和韩愈一样是儒学思想坚定者,对自己仕途的失败从来是耿耿于怀,所以他的诗歌作品,底色是愤懑的,笔法是严肃的,很少有轻松的作品。
这一类作品,本来就不为老百姓所喜欢,没有流传、吟唱的群众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杜甫的诗写得再好,也不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桃花潭水深千尺”流行一个道理。
所以并不是他的诗不好,你看稍微轻松一点的《江雪》,就是绝世经典。只不过柳子厚这方面的作品太少。
我们来看这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因为这位朋友求问的是这首诗的格律、平仄和入声字知识,我们就先讲格律。
到了韩柳时代,格律已经完全成熟,但是他们也不一定写格律诗,因为格律要求最主要是用来考核,就好像咱们今天高考写作文不能跑题一样。他们平时写诗是看情况的,个人感情作品经常写古风,即不在乎格律,但是在应试、应和、唱酬、书面赠予,也就是比较正式的场合,都会创作格律诗。
这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就是一首标准的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七阳”部的七言律诗。
肯定又会有杠精说,柳宗元是中唐的啦,遵守什么宋朝的《平水韵》?动动脑子好不好,平水韵是宋朝天上掉下来的?不也是唐韵一路传承下来,并且大幅简化的?这个相关知识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解释,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你要抬杠,那就说押新韵“十唐”部啊,要不就说押“ang”韵母,都可以啊。现代韵书同样是从前代韵书基础上按照发音变化整合简化出来的,这种向后兼容的方式,在分析韵脚的时候简直是必然的。
平水韵和新韵的差别关键在于有些字音的变化和入声字的消失,会影响诗内平仄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格律的认定。至于韵脚,八九不离十,就算咱们现在读起来不押韵,那么在当时也是必然押韵的——因为押韵是诗的基本条件。
我们先讲平仄关系,首联首句“城上高楼接大荒”,第二字“上”为仄声字,所以是仄起。尾字“荒”是平声,所以这是一个“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律句。其中首字“城”为平是因为首字不论,而第五字“接”就是个入声字,入仄声。所以这是个标准的仄起平收律句。首句断平仄,这首诗如果是格律诗的话,必然是仄起入韵的平仄关系。
根据“相对”的原则,首联对句(第二句)的平仄必然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二四六关键位置上平仄和出句相对。我们看第二句为“海天愁思正茫茫”,实际上为“平平平仄仄平平”。第三字“愁”是平声字,但是处在“一三五不论”的位置上,可以忽略。关键是第四字,为什么“思”字在发仄声的关键位置上?
因为“思”是个多音字,《注》思,去声,鼠思,哀以思。发“sì”声时表示悲凉、悲情,为思考、思念带上了悲哀的情绪色彩。所以在这里“思”就是个仄声字,平仄是合律的。
再根据格律,第三句的关键位置平仄要和第二句相同,是为“相粘”,但是以仄声收尾,所以我们得出第三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惊风乱飐芙蓉水”,“飐”,读作“zhǎn”,风吹物使颤动。因此这个句子是个严合平仄的平起仄收律句,连变化都没有。
第四句作为对句,关键位置又和第三句平仄相对。因为对、粘、对的关系,所以第四句实际上就和第一句的平仄完全一致(首句也是平收),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密雨斜侵薜荔墙”,完全合律。
后面四句的平仄推导和前面差不多,只有第五句因为是仄收,变化为仄起仄收律句,因此我们得到整首律诗的平仄关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可以一一验对,可以说基本没有问题,后四句我们就不详细对比了。
只有第八句“犹自音书滞一乡”中的“一”字,在平水韵中为入声字,入仄声,需要和今天的发音做出区别。整首作品都是严格合律的,偶有“一三五不论”位置上的变化,但这是正常的,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这首作品中有哪些是入声字呢?
一共有八个。首句的“接”,第四句的“密”、“薜”,第五句的“目”,第六句的“曲”,第七句的“百、越”,第八句的“一”。
其中只有“接”、“一”二字在今天发第一声,会造成不了解入声字的朋友平仄错乱,其他的都是三四声,即使从今天的发音来判断也是仄声,对平仄关系没有影响。所以我们着重注意“入派三声”中派入平声的字即可。在这里就是“接”、“一”二字,这两字的平仄判断在关键位置,直接影响句子是否失替。
为什么这首诗只能从平水韵分析,因为从新韵分析,押韵还是没问题,但内部平仄关系被入声字破坏,就变成了非格律诗。
作为律诗,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中二联对仗,至少颈联要对仗。我们看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对仗精巧工整,所以这也是符合律诗要求的。
柳宗元这首作品是一首完全合律的近体七言律诗。
再讲一下内容意境,因为涉及到文法笔意。
标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比较复杂,不但交代了时间地点,还说清楚了这首诗的特性。柳宗元在二王八司马事件后,被贬至永州。十年后回京再次被贬柳州当刺史,其他人和他境遇大抵相同。柳子厚到达柳州以后,登楼远眺,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诗是同时寄给几个人的,用今天的话说,这是群发:
《旧唐书·宪宗纪》:“乙酉(元和十年)三月,以虔州司马韩泰为漳州(今福建漳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饶州司马韩晔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台州司马陈谏为封州(今广东封川县)。御史中丞裴度以禹锡母老,请移近处,乃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漳州韩泰、汀州韩晔、封州陈谏、连州刘禹锡,同时被贬,同时再贬,同为天涯沦落人。柳宗元到了柳州,有感而发,就编了个信息群发,但是不是真发出去了呢?那也不见得,很可能写了就算,并没有真地寄出去。我们读完这首诗就知道——“寄”未必真寄,也许就是个寄托。
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写登楼所见,以及情感起处。
“大荒”,指特别偏远的地方。“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注意“思”在诗中读“sì”,咱们翻成白话就读“sī”了,因为咱们今天普遍就这个读音,这没啥好奇怪的。
登上高楼,远眺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荒野,愁绪如海似天般扑面而来。
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承接首联,细化写景。
“乱飐”,疾风吹乱。“芙蓉”,这里指荷花。“薜荔”,是一种攀援或匍匐灌木,是和爬山虎差不多的藤萝类植物。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我们前面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时候,说过颔联常常是诗作文采出众之处。柳宗元的颔联写得工整吗?工整,写得好吗?也还行。但是和杜甫的那些颔联比起来,文采和诗意蕴含就差得太远了。这就是文学家和诗圣的差别所在,柳子厚不以诗名,缘故也在这里。毕竟写诗和写散文、政论文、骈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当然了,柳宗元一首《江雪》抵普通诗人万首,但是对于李、杜、王,小李杜,白居易等诗人来说,首首可抵普通诗人万首。这就是差距。
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颈联依然写景,但是就开始转换过渡到情感表达。
远山绿树葱茏,层层叠叠,遮住了我远眺的视线。清澈的柳江千回百转,让我心中更加郁结、烦乱。
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解释心中愁烦的根源,并合回首联(大荒、百越,愁思)。
古越人喜欢纹身,所以称为“百越纹身地”。“犹自”,仍然是。“音书”,指音信。
我们一起来到这百越荒蛮之地,却依旧音信断绝,天各一方。
尾联指出音信断绝,所以说这首七律虽然是用来群发的,但未必就真地发出去了。
柳宗元的诗和文一样,政治意向比较浓厚,个性顽强也就刚猛易折。像这首诗中,虽然是在写景、抒情,但是其中的各种比兴,是比较明显的。将自己和同志比作“芙蓉”、“薜荔”,将政敌迫害比作“惊风”、“密雨”,以 “岭树” 重重,“江流” 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震动人心。
时天下文人,多有贬谪。
不过中国文人对命运的看法有着自身的哲学思考,达则兼济天下,隐则问道求佛。柳宗元也是个佛教徒,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无法像其他贬谪官员一样看得通透。
他一路流贬一路写诗,情感不断积累,最终抑郁结胸,病死柳州。
年仅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