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州的“团圆肘子”与青瑶峒祭舜“孝祖”

蒋咸喜 文  /  唐国辉 摄影

全州传统“十大碗”的头道菜是“团圆肘子”。“团圆肘子”是宴席上的正菜,也称为“坐锅菜”。全州人过大年、生日做寿、新婚大喜、金榜题名、老人仙逝等宴席都要用上这道菜,民间俗称“戳肘子坨坨”。亦称“寿口“,它是当地人祈求平安、合家团圆的象征。

“团圆肘子”在全州可有历史了。相传这道菜源于宴飨祭祀用的“牲醪”,与舜帝南巡有关。

全州是中华道德文化始祖舜帝南巡,德服三苗,而驾崩之地。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云: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自此全州与舜帝和零陵就联系在一起了。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纪念舜帝驾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先后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和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别在全州设置了零陵县和零陵郡。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说我国共有夏代以前的古地名34个,全州在夏代以前出现的以舜帝葬地而名的上古零陵就是其中之一。

舜帝南巡时在全州留下了大量的舜迹遗存。全州县志记载:在全州西北山岭的青瑶峒境内有纪念舜帝的九疑山、舜皇山。县境内有三座舜庙,有虞帝岭、大舜巡行处。还留下了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全州三江口北渚李家山即湘川“赤壁”为舜帝殉情的悲凄传说。早在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在此建湘源二妃庙。公元590年,隋文帝杨坚并零陵、洮阳、观阳三县,在零陵、洮阳二县交界处的柘桥,以庙名为县名,称湘源县。后来为纪念娥皇、女英在全州“赤壁”湘川别泪又改县名为湘川县。

今全州县大西江境内古称青瑶峒,据瑶人的《评皇卷牒》记载这里曾是十二姓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舜帝南巡驻跸之地。峒内有纪念舜帝的九疑山和舜帝驻跸的舜皇山。

舜皇山又名舜山。《全州县志》载,在全州县西北的大西江镇和文桥镇境内有舜帝巡行过的舜皇山。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15页)记载全州县境内有舜山岩和舜山:“舜山岩在三都去城七十里,有水北出会舜山。”因舜皇山是全州与东安二县的界山。东安县境域古属全州洮阳,西惠帝永熙元年(290年)才从全州的古零陵县析出,置应阳县(即东安县前置)。东安县的舜文化属全州古零陵文化圈。因此,舜皇山在《东安县志》也有载:“永之东安县有舜山、玉陛源,皆祀有虞氏。……因舜巡狩所经也。”。

全州青瑶峒内还有纪念舜帝的九疑山,此山是由九条山脊共一山顶的一座大山,山势因有“九龙归位”地相而名九疑山。相传此山因是舜帝葬地,又叫天子岭。全州的这座九疑山在全州旧志中有载。《全县志》地理(第63页)记载九疑山在全州的西北山岭之中:全州“西北山地,为越城岭之支脉。……其主要高峰如礼山、覆釜山、谢花峰、灵家山、祝融山、九疑山等普通海拔七百余公尺。”其中就讲到了全州有这座九疑山。

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10页)记载了在全州的一都文桥谏山一带,登上谢花峰山顶,眺望大西江方向的九疑山景况:“谢花峰在一都层峦奇矗,高出众山,登其绝顶则祝融、九疑、覆釜诸峰隐然在目。”

《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8页)记载全州西华山脉的八步岭祝融山、九疑山、覆釜山诸峰从夷狄大西江青瑶峒向前延伸,是苗瑶夷狄地区与内陆的分界线:“覆釜(山),郡第一大山,远近诸峰视若㟝嵝,脉连九疑、祝融,拱界夷夏。”

舜帝又在全州青瑶峒境内留下了大量有据可查的舜迹遗存:《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全句表述了舜帝葬地在赤水东面的苍梧之野。而清代嘉庆年间的《全州志》卷之首·图(第9页)的西延地图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舜之所葬在“赤水之东,苍梧之野”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

《山海经·海内东经》又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其意是湘水发源于舜帝葬地东南方的一个地方,即舜帝葬地在湘江(水)源的西北山岭,而舜帝葬地所在的山岭又在湘江以西,湘江在此弯曲环绕着舜帝葬地所在的山岭。湘江最后流入洞庭湖。对于舜帝葬地方位的湘江源有关史料认定:湘水发源于始安即今兴安县阳海山,然后向北流往全州。全州地域因处湘之源而史称湘源县。

今全州境内的九疑山就位于湘江源西北的越城岭山岭,湘江在流经全州县城时在枧塘镇的大溪洲、全州三江口的合江、全州镇的车田里这一江段,形成了一个西环之的大河湾,而全州九疑山就在湘江以西的万乡洞大西江镇的境域内。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湘水(第17页)也全文照载:“《海内东经》曰: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认为这是记载舜帝葬于全州的依据。

全州除有青瑶峒九疑山外,县境内还有大量的舜帝南巡时留下的舜迹。

《全州志》卷之首·图(第4页)标注了与青瑶峒九疑山相邻的文桥镇金凤山有舜庙,《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30页)又载此庙:“舜帝庙离城一百里”;

《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31页)载与青瑶峒九疑山有水路相通的庙头镇大庙脚有大庙:“七都二图凡十村,大庙脚离城六十里”;《全州志》卷之二(第108页)又载此庙:“虞帝庙在七都二图,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建”;又载与青瑶峒九疑山有水路可通的罗水(今万乡水河)江畔有虞帝庙:“虞帝庙在城西十里”;

《全州志》卷之一舆地·古迹(第27页)记载:“虞帝岭在城西二十八里,官道傍有行宫故址,云是大舜巡行处。”《志》中以案就此作了说明:“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太史公谓: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且覆釜诸山皆南岳之一峰也,则舜陟方时,盖或登憩此岭,而后人因而构宇以识其迹。”

舜帝二妃在全州为舜帝殉情的地方名又叫湘川“赤壁”。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在此建有湘源二妃庙。全州曾县以庙名,而称湘源县。五代时期的后唐天成元年(926年),为避明宗讳,纪念舜帝二妃在全州湘川为舜帝殉情,改全州古县名湘源县为湘川县。

历代文人骚客以二妃在全州湘川“赤壁”为舜帝殉情地的“湘川”为题赋诗吟唱,歌颂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不渝。柳宗元为重修全州二妃庙题写了《湘源二妃庙碑》勒载“帝既野死,神亦不返,食于兹川,古有常典。……渊懿承圣,舜妻尧女。德刑妫汭,神位湘浒。”柳宗元在此也说到舜帝野死于全州,全州人常祭祀舜帝和二妃娥皇、女英。

全州青瑶峒九疑山的山下尚有二妃望舜的望夫岭、零陵屋、祀山、祭坛大屋坛、枕山、归崇坪等相传与舜帝所葬及祭祀有关的地名。

这些地名在民间这样相传:九疑山又名天子岭,地名因舜帝南巡时,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葬在了全州九疑山,舜帝是天子,因此舜帝的葬地九疑山又称天子岭。天子岭山脉来得绵远,从大西江青瑶峒境内一直延伸到到了全州的西延即今资源县境,其山脊成为了全州和资源二县的县界:马宽宏先生在《民国时期资源设县之经过》提到:“全(州)县、资源两界以打鸟界、三千界、打狗岭、天子岭、八十里山等处为划界点,统以交界处之山脊为界。”天子岭山脊因地跨全州和资源,因此二县民间都称其为天子岭,皆因舜帝之故。

望夫岭在九疑山之下,相传舜帝的两位妻子,即娥皇、女英二妃曾随舜帝到南方巡视。娥皇、女英二妃原是跟随舜帝同行的,但到了洞庭湖时,舜帝担心二妃经不起长途奔波之苦,且不了解前方的情况,就让她们留在了那里,舜帝继续率军南进。后来舜帝不幸死在苍梧之野。娥皇、女英闻此噩耗,便一起南来寻夫,二妃来到山下仰望九疑山祭祀舜帝亡灵,于是此处山岭就称之为望夫岭了。

凤凰山地名,相传舜帝是凤凰的化身,传说舜帝的母亲握登在晚上作了一个梦,梦中有一只非常漂亮的大鸟,它的头部像大雁,后半部像麒麟,颈部像蛇颈,尾部像鱼尾,有燕子一样的下颌,鸡一样的嘴喙,身上披着五彩花纹。大鸟绕着一株梧桐树,一边鸣叫,一边翩翩起舞,舞毕舒展双翅,飞向握登,停在她的小腹上就不见了。以后握登就怀了身孕。当地为了纪念舜帝与凤凰的不解之缘,就将九疑山下那座形似凤凰的山岭称之为“凤凰山”了。

枕山地名,相传舜帝南巡时栖息于此,拥泉而居,枕山而眠,于是便称之为枕山。

归崇坪在枕山之上的归崇庙附近。地名取舜帝南巡,三苗部落因崇尚舜帝之德,在此归顺舜帝之意。相传禹帝欲讨伐战败南迁的三苗,舜帝不赞同完全靠武力征服,应对三苗采取怀柔政策。于是舜帝南巡三苗,在青瑶峒枕山上的归崇坪与三苗部落“乐与天地同”,“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表示偃武修文,得三苗欢心。舜帝通过礼仪教化,恩威并施降服了三苗。为纪念舜帝南巡德服三苗这件事,当地人便称此地为归崇坪。

大屋坛是在枕山之上的一个祭坛,相传地名因舜帝栖息枕山时曾在此祭天而名。

零陵屋是以舜陵“零陵”命名的地名,它与祭坛大屋坛紧紧相连,相传舜帝南巡时驾崩在这一带,按先秦风俗仪式要进行招魂:“使人升屋北面,招呼死者之魂,令还复体中”(《礼记·曲礼下》)。朱熹也说:“古者人死,则使人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皋,某复’,遂以其衣三招之而下以覆尸”。为让舜帝魂还复体,便在此舜帝驾崩之地,建造起专为舜帝招魂的房屋。零陵屋地名也因此而冠以舜陵“零陵”之名,在民间叫成了零陵屋。

祀山与零陵屋相邻,祀山的山顶上有大石平顶叫祀山头。相传舜帝的后人曾在全州青瑶峒居住,期间他们与三苗人曾在此小山的祀山头祭祀先祖舜帝,后来这个小山就称之为祀山。祀山旁有地名打鼓坪,相传在祀山祭祀舜帝时曾在此地击鼓奏乐而名。

符山在舜帝葬地九疑山对面的江旁,因有太阳余辉从九疑山顶九龙喷彩照耀此山,人们认为这是舜帝降福人间的吉祥符瑞,就称此山为符山。

鹿鸣,今鹿鸣村。相传舜帝南巡时,有双鹿相伴左右,至苍梧之野舜帝不幸病故,“万民大恸,双鹿尤为悲切,绕山疾驶,啾啾悲鸣,哀哀三日,声闻九天”,后来双鹿要到洞庭湖向娥皇、女英二妃报丧,奔至鹿鸣,仰山高路远,峻岭阻道,悲鸣欲绝。好在有城隍土地神为双鹿指引,改走水路沿夷襄水河谷顺流而下,到达洞庭,“途遇娥皇、女英二妃,跪报噩耗”,二妃听到噩耗悲恸万分,前来九疑山寻夫。后来这个双鹿悲鸣并有城隍土地神为其指路的地方,便称之鹿鸣。那双鹿悲鸣,声闻九天,引来天坼地裂,便有了炎井温泉,相传那涌出的泉水是大地悲祭舜帝而流出的泪水。

瑞霭南天和墨笔等地名则颇有诗情画意。相传在归崇坪旁的西溪古道上,舜帝弹五弦之琴与三苗部落首领同歌《南风》之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民间就称此地为“瑞霭南天”,旧时在此地还立有“瑞霭南天”牌匾。

今峡口白石山的绝壁上有一幅天然壁画,民间叫“归崇图”。相传舜帝拂琴与三苗部落首领同乐,沿西溪而下来到夷襄河旁,见前面临江岭上有巨大的白面崖壁,便留步来了兴致,于是取来黑竹山之竹作笔,蘸钴鉧潭之水为墨,在白面崖壁上绘就了一幅与三苗同乐的“壁画”,“画”中还真有二位或隐或现的人物,民间说右边那位是舜帝,左边的那个长着个狗头的是三苗首领狗民国国王。

后来舜帝留步作画处就叫墨笔。舜帝作画后将画笔一扔就落在了城门口,民间就将舜帝落笔处称作登科里,认为这里会文运昌盛。民间在舜帝拂琴经过的西溪上架了三座桥,认为舜帝是三皇五帝之一,是真龙天子,是凤凰的化身,就给这三座桥分别取名为真龙桥、帝龙桥、凤龙桥了。

九疑山后来又复名为皇极山,相传因“德自舜明”而名。舜帝又是中华民族的德圣孝祖。《尧典》载:“德自舜明”。又《史记》载:“舜二十孝聞天下”“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南巡“德服三苗”“勤民事而野死”,还将自己的圣体留在了九疑山。舜帝创造的“以孝治家”、“以德治国”和“以德树人”成为了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理念。于是,儒家就以大中至正之道的“皇极”来命名舜帝葬精之地九疑山,而将九疑山当成德圣孝祖舜文化的象征。清代的《湘山志》<图考>也记载了这座由九疑山而复名的皇极山。

儒家还以忠孝“大极”这个最高准则,将皇极山下的小山命名为大极山。

可见德圣孝祖的舜文化影响之深,故而有全州县先贤、明代嘉靖首辅、大学士蒋冕说:“帝舜南巡,盖尝经行其间,渐被声教,自虞时已然。”“吾州方重华(即舜帝)既远光霁未形之时”。

民间还曾有到九疑山举行迎请虞神唤雨活动的历史。旧时全州大西江青瑶峒人要上九疑山耍龙灯祭祀舜帝,祈求风调雨顺。在这里流传有虞神唤雨的故事。相传舜帝南巡在“苍梧之野”的全州驾崩后,玉皇赐舜仙丹,换上仙骨,派他来凡间巡视,安境保民。同时,还遣两条神龙为他拉车,并赠舜一把宝剑,用来斩妖除孽。后来,全州的百姓为感激舜王的功德,就在全州建了三座舜庙(又名虞帝庙),塑了舜帝神像。同时还把他的两条神龙,也雕刻在大殿左右的石柱上。舜和两条神龙受人香火,照旧每天出巡,保凡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大旱或大涝时节,青瑶峒人便备祭品,举会首到九疑山相邻的舜皇山舜庙请神,即恭请舜帝和神龙到九疑山旁的歌渡源口祈雨或祈晴。有关请舜帝和神龙祈雨或祈晴的过程,柳宗元在《舜庙祈晴文》有载:“敢用牲牢之奠,昭祭于虞帝之神:帝入大麓,雷雨不迷。帝在璇玑,七政以齐。九泽既陂,锡禹玄圭。至德神化,后谁与稽。勤事南巡,祀典以跻。此焉告终,宜福遗黎。庙貌如在,精诚不暌。……或簸或溲,为酒为醯。鎗鎗笙镛,坎坎鼓鼙。”《全县志》也有大西江青瑶峒人迎请虞神唤雨,而在神仙坝“坎坎鼓鼙”的描述:“神仙坝在万乡歌渡源口,其水发源于西延汪洋浩瀚,溉田七千余亩,天旱水减,纠众塞坝,坝鼓一鸣,即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据当地老人说:他们过去听老前辈讲,青瑶峒人要到九疑山(皇极山)耍龙灯也是祈求风调雨顺,保国泰民安。耍龙灯的路线是沿着地名与舜帝有关的地方,从舜帝栖息过的枕山,经归崇坪、祭坛大屋坛、零陵屋、祀山、凤凰山、大极山,到达九疑山下的望夫岭。再从桐木冲荞麦心上九疑山山顶(即马蹄田,全州人叫蔴荃田)。龙灯队伍要在九疑山山顶“舞龙头”,表演“九龙出世”、“东海嫁水”、“行云布雨”、“九龙归位”等套路。然后龙灯队伍从九疑山山顶的蔴荃田一路耍到唐世界、老厂坪、采水坳、报母坪。

“德自舜明”“舜二十孝闻天下”。舜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德圣孝祖,其“孝祖”文化作为了历代王朝建构封建社会秩序的起点和根本。“祭者,教之本也”,周代在制定礼仪时的根本考量是以舜帝的“孝祖”文化的孝为基础,通过祖先崇拜的仪式来践行。正如《礼记》所言:祭祖的意义在于“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亲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国语.楚语》亦云:“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周朝统治者已将祭祀祖祢‘事死者如事生’的礼义规范当作整饬社会秩序,治理天下,教化人民的根本,这种礼俗深深地影响着其后中国文化的走向。

青瑶峒的习俗深深的打上了舜帝的“孝祖”文化的烙印。

相传舜帝南巡,“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在全州青瑶峒枕山上的归崇坪与三苗部落同乐,偃武修文,得三苗欢心。三苗部落便以最好的佳肴“团圆肘子”来招待舜帝,舜帝也最喜欢这道菜,认为这是人间美味。

后来,舜帝不幸在青瑶峒零陵屋这个地方驾崩了,三苗部落为祭祀舜帝,就备好舜帝最喜欢吃的“团圆肘子”作为宴飨祭祀舜帝的“牲醪”,在与零陵屋相邻的祀山祭祀舜帝。大西江青瑶峒的枕山庙就曾供奉着舜帝。

习以久成。后来,青瑶峒人沿袭舜帝“孝祖”文化的礼俗,又将宴飨祭祀舜帝的“团圆肘子”用来作为祭祀自己祖先的“牲醪”。

今全州青瑶峒内仍然传承着“傩鬼头祭祖先”的“平安宴”礼俗。到了腊月时节,当地人便在各村的祠堂,以安家堂“傩鬼头”的形式来祭祀祖先。

这种礼俗是与巫术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它是立尸祭礼俗的传承,当地的师公头戴“鬼头”,以此代“尸”扮演接受祭祀的祖先,接受后人供奉拜祭。祭祀仪式一般要进行三天三夜。在“傩鬼头祭祖先”仪式中,师公拿出九个面具,当地称之为“鬼头”,这些面具在仪式中分别代表三对祖先夫妇。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代表诸神。还有一个应邀参加的土地公。

祭祀中有个大堂请圣的仪式,即在每村每家每户立家堂、安香火时,要由师公做法事迎请尧帝和舜帝。“大堂请圣”有传承尧风舜俗的唱词:“东岳治天尧舜帝,南岳师天尧舜皇,西岳松天尧舜皇,北岳安天尧舜皇,五岳五天尧舜帝,五岳五天尧舜皇。”尧帝和舜帝诸神到位才能举行祭祀仪式。

在祭祀中,头戴“鬼头”面具的“尸”(师公)暂时性地扮演了先人的角色,后人则把对亡灵的希望和感情倾注在“尸”的身上。仪式中,“尸”(头戴“鬼头”的师公),每次换上相应的服装,分别代表这些受享的祖先和神灵。祭仪中,“尸”是祭祀的中心人物,主持祭祀的执事(师公)和祭祀的主人都围绕“尸”而行动。装扮离世祖先的“尸”正是虚拟的祖先,仪式在虚拟情境下进行。在主持的引导下,“尸”要像祖先活着时一样接受孝子们的孝顺行为;孝子们也要像侍奉活着的祖先一样侍奉“尸”。“尸”跟主持仪式的师公沟通,端坐在家堂前方接受子孙的供奉。

当地的“傩鬼头”立尸祭按礼俗要迎请三代“尸”(祖先),第一代请的是先祖,第二代请的是高祖,第三代请的是曾祖,每请一代祖先,都要由裔孙中的最长者给“尸”(祖先)陪酒。裔孙要分三次供奉“尸”(祖先),首先要恭敬地奉上事先准备好的“团圆肘子”作为宴飨祭祀祖先的“牲醪”。仪式中“尸”(祖先)接受子孙供奉的“牲醪”即“团圆肘子”及各种肉、羹、九饭、茶水、水果、点心,就如同受祭祀的先人吃过了供奉的祭品 、喝足了酒一样,一定会满意,“尸”还会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并且能为子孙保平安,带来福气和好运。

然后主持仪式的师公送走享祭的祖先(“尸”),在祖先离开以后,主人和家族中人接下来就在祠堂中摆设“平安宴”,端上传统的十大碗,并按照尊卑齿序,落坐就席,行酒令,分享“尸”之“馂”(祖先吃后剩下的食物)即供奉祖先的同样的食品——传统十大碗, 而其中第一个正菜便是祭祀过祖先的“牲醪”即“团圆肘子”作为宴飨,后人们戳着这个祖先享祭过的“肘子坨坨”,就如同分享到了祖先的恩赐一样。

受舜帝“孝祖”文化的影响。至今全州人传承着大年三十过年,要先“封岁”的习俗。所谓“封岁”,也称拜年坟,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封岁”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同时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之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封岁”的祭祀仪式相当隆重。大年三十上午开始,下午达到高潮。当天家族中的男男女女带上“牲醪”即“团圆肘子”、纸钱、纸花、香烛、鞭炮、酒水等祭品,来到已故长辈和先祖的墓地。按程序举行祭祀仪式:家中年长者在先祖坟头压上纸钱,再在墓碑前点上香烛,供上“牲醪”祭品。烧过纸钱后,由年长者告诉先祖们,今天是大年三十,亲人们请他们回家过年来了。并由这位年长者向祖先汇报一年来晚辈们的得失。有的家里娶了媳妇,有的添了子孙,有的子女考上了大学,有的升职,有的发财,这时都要向祖先表达谢意;有的家里不顺不睦,有的多灾多难,也要祈求祖上庇佑来年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接下来,亲人们就在先祖坟前按辈份大小依次行礼跪拜、磕头许愿,祈求先人英灵保佑。最后是燃放鞭炮与长辈和先祖们一起辞旧迎新,请他们回家过年。

“封岁”后,大家便回家过年,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围在火堂,先给祖先酌上供品“牲醪”,然后再端上“团圆肘子”,其乐融融地“戳肘子”。

如今,“团圆肘子”这道由祭祀舜帝及祖先,而诠释儒家“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精髓的“牲醪”,已成为是当地宴席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并成了全州人祈福平安、合家团圆的象征。

作者系广西桂学研究会桂林联络处特约研究员

如图:大石江村“廉道”巷内桥头边“四家火炉”民居墙上的“清莲鳌头”的壁塑——寓意读书人要为官清廉。

如图:大石江村“廉道”巷内桥头边“四家火炉”的“居依廉让”民居——寓意邻里相处要廉让、相敬、厚道、雍和。

如图:大石江村儒道巷内的“诗书执礼”民居,寓意要后人尊儒重教,知书达礼。

如图:大石江村宗祠训语:治家之礼——节孝

如图:大石江村宗祠训语:为官之道——忠廉

桂林全州这样的社区女支书,我第一次见,为她点赞!

此全州的老红军有传奇色彩,很多人知道他长征时背过一位大领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