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
故事还要从三年前的一天说起。
公元755年10月,安史之乱发生了。事发之初,唐玄宗真不相信一向耿直的安禄山怎么会造反。唐玄宗是一个喜欢艺术、喜欢写诗,心胸比较开阔的人,安禄山突然这样了,所以他非常着急....
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人是忠臣吗?(当时的河北,是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安禄山当时的权力很大,全国三分之一的兵力掌握在他手中,势力遍及北中国。安禄山一发难,整个中国都吓蒙了,而第一个站出来平叛的居然是一个大文人颜真卿。
颜真卿因秉性刚直,因得罪了奸相杨国忠,被排挤出中央,贬为平原太守,属于安禄山管辖范围。他的堂哥颜杲卿也是安禄山管辖下的太守。
颜真卿首先起兵,发表讨伐安禄山的檄文,并在一天之内募集士兵一万多。黄河以北的力量纷纷靠近他,在很短的时间就集中了二十万军队。二十万军队公推这个书法家作为主帅,一支伟大的力量形成了。
安禄山首先来到河北正定,因为他的叛军要经过正定,才能从洛阳向西安进发。
安禄山到来后,颜杲卿一方面表面上表示归附:我是你的下级嘛,当然得听领导的咯;
一方面与颜真卿联络:你只要鼓角一响,我马上就举起义旗,两股力量联在一起就了不得了。
颜氏兄弟一个在山东德州,一个在河北正定,谁来从中联络呢?就是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
经过颜季明的联络,颜杲卿终于也起事了。由于寡不敌众,叛军攻下常山后,安禄山问被俘的颜杲卿:
我是你的领导,你为什么背叛我?
颜杲卿反问安禄山:
皇帝是你的首领,你为什么背叛他?背叛大唐?你这个年轻人不讲武德!
安禄山急坏了,首先把颜杲卿的舌头割下来,然后把他的手剁下来,用最残酷的刑法来对付这个英雄。继而,颜家三十几个人悉数被杀,颜季明被一把钝刀活生生给割了下来。
本想杀鸡儆猴,没想到反而彻底激怒了颜真卿,誓死为兄侄报仇雪恨。
平心而论,这个仗确实难打,因为临时召集起来的人缺少战斗力,又由于当时唐王朝的整体指挥有误,所以他只能慢慢地边走边打,边打边走,经河北这一带往南。
颜真卿并不畏死,但有时候活着,是让更多人活着。
最终,还是丢城!
八年过去了,安史之乱终被平叛。
颜真卿向肃宗哭诉兄侄父子英烈的事迹,皇帝听信谗言并未追封。直到两年后事情才得以澄清。
所以,颜真卿见到侄儿季明的头颅时,悲怨之情跃然纸上: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
念尔遘残,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
....
携尔首梓,乃兹还同。
抚念摧切,震悼心颜。
满篇的汉字,都在长叹和哭泣,而在长叹和哭泣中,傲然筋骨又毕现无遗,足以顶天立地,很多人在讨论与《兰亭序》谁第一、第二的问题,侠客觉得这是非常不敬的!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家族太大的生命投入。
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书法作品,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强的笔触所感动,使人不忍卒读,故黄庭坚跋文:“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此稿艺术水准极高。
颜真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转遒劲之笔法,带篆籀笔意书写。厚重处浑朴劲细处凝练转折处道丽自然,连绵处痛快淋漓。
《祭侄稿》结体与其楷一脉相承,以外拓取圆势,内部空间宽绰为主要特征。此稿最明显的特征是渴涩生动的墨法,开卷六行,共计七十字 ,只蘸了两次墨。
刚开卷,结体尚算端正,运笔也较缓慢。后半部分随着情绪变化,悲愤之情跃然纸上,字形随意纵逸,不计工拙,心手双忘,前后一气呵成,已达艺术佳境。
《祭侄文稿》共二百三十五字,加上涂抹的三十四字,合计二百六十九字。它其实是一篇文章的草稿,不是作为书法作品写的,然正因无意作书,才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
写《祭侄稿》时,颜真卿49岁。在他74岁时,又接受了皇帝的一项新任务,劝降河南许昌王李希烈的叛乱,谁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朝廷虽然为颜真卿举行了国葬,用大量华美的赞词来歌颂,但却没有一个人真情流露的为他写一篇《祭真卿稿》,唐朝由此由盛转衰。
有些所谓的“公知”认为颜真卿不过是政治的牺牲品、愚忠。
侠客认为,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需要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