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我爱我的小猪儿子!我从不羡慕别人家的猛虎和千里马儿子!

昨天,网上曝光了一组郑渊洁回复网友评论的截图。

截图中,有网友评论郑渊洁:“郑爷爷,我正在背您写的文章,累啊”。

没想到却收到郑渊洁“凡尔赛”式回复:“抱歉,你在背我写的文章,我却在玩游戏。真不应该,我现在就退出游戏。”

此外,郑渊洁评论其他网友也频频出金句。

网友们大赞,“没想到郑渊洁一点架子都没有,还这么幽默~~!”

更有许多资深老粉丝感叹时间的飞逝,“郑渊洁叔叔怎么都变成郑渊洁爷爷了?”

郑渊洁童话,80,90后的独家记忆


毫不夸张地说,郑渊洁是80、90后的独家记忆。很多人都是追着《童话大王》连载,看着《舒克与贝塔》长大的。

一般的童书作者,在创作之前总喜欢去设想小孩子喜欢什么,应该知道什么。然后按照自己的想象,把自己代入到小孩子的视角里。

而郑渊洁的写作,是反过来。他把小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看,当作大人来尊重,这样一来,写的故事自然有些超越年龄,却也真实而真诚。

这位“童话大王”,在别人给我们讲述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时,就已经在他的童话里,埋下了一个真实得稍显残酷的现实世界。

在作品中,郑渊洁经常鼓励小读者们不盲从集体和权威,要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以及反抗精神。
上学的时候,郑渊洁是个很具反叛精神的孩子,就像他笔下的皮皮鲁。
早在二年级时,郑渊洁在写作文上就有“前科”。大家都写过“我的理想”这个经典题目的作文,孩子们纷纷写什么科学家、航天员,而二年级时的郑渊洁,面对这个题目,诚实地写出了他的理想——当一名掏粪工。
小时候老师教导大家“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班上总有同学在下面偷笑着说“那早起的虫儿还被鸟吃呢”。小孩子们开玩笑而已,但真敢把这句话告诉老师的,一个没有。可郑渊洁偏偏就这么干了。
四年级时,他写了一篇以《早起的虫子被鸟吃》为题的作文,直接被老师痛骂羞辱。郑渊洁这个离经叛道的学生,不仅有个性,更敢于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

后来,郑渊洁又成为了一位很具反叛精神的父亲。
儿子郑亚旗读完小学六年级后,郑渊洁为其办理了退学,他决定在家里给儿子上课。家中的一个房间被改成了教室,黑板、讲台和课桌一应俱全。教材是郑渊洁自己编写的,包括法制篇、创新和怀疑篇、性知识篇、道德篇、安全自救篇、写作篇和数理化篇等。郑亚旗在父亲看似离经叛道的教育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
对儿子教育的成功,让郑渊洁也想把这套教育方式实行到女儿身上。
但他女儿特别想去上学,郑渊洁拗不过女儿。后来他想通了,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既然女儿喜欢学校,就应该让她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之后,他一直非常支持女儿的学习,女儿顺利的接受了应试教育,最后被美国六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学霸。
许多父母经常抱怨,进入初中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难以沟通。而危险的亲子关系往往会导致孩子厌学,自暴自弃,离家出走,甚至结交不好的朋友。这个时期,训斥和激怒孩子是最不可取的行为,作为父母,要用耐心与爱陪伴孩子度过特殊时期。
郑渊洁的教育方式独辟蹊径,可能并不适用于每个家庭,但是他对孩子自尊、自信的培养,非常值得父母们借鉴!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他的经典语录!

“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 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如果孩子在某次考试中答题时很有创意,但由于不是标准答案,导致失了分。作为爸爸妈妈,能因此赞扬孩子鼓励孩子,孩子就可能成为与众不同的人。如果孩子受到将考试分数看得高于一切的爸爸妈妈的批评甚至责骂,孩子就会调整方向往千人一面和别的孩子一样的方向成长。

各位爸爸妈妈,如果您的孩子考试成绩差,请您一定记住这句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您的孩子身上,绝对有他所在的班上考试成绩第一的学生不具有的长处。对于考试成绩差的孩子,家庭教育要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郑渊洁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以成绩论英雄。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成绩不好,就一无是处,所有的优点也都变成缺点。
性格开朗,被认为是“不踏实不稳重”;
有独立思考能力,被认为是“叛逆,不听话”;
仗义大方,被认为是“乱交朋友,是非不分”;
为什么有的家长这么喜欢贬低孩子?大概有3个原因。

首先,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所以孩子理应顺从家长,骂几句损几句没什么大不了。第二,中国家长很看重面子,孩子表现稍不如意,家长认为是给自己丢脸,憋了一肚子火什么难听骂什么。第三,家长认为贬低孩子其实是在给孩子打气,只有让孩子感到气愤和羞辱才会有动力。如果孩子表现好,家长就会认为这个手段起了作用,如果没用,则会认为孩子不可救药,继续贬低。

有时候,我们自认为贬低对孩子起了效果,让他们有动力。殊不知,这些贬低就像是慢性毒药,慢慢腐蚀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压力不能让孩子进步”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展翅高飞鹏程万里,作为家长,如果将孩子比喻成飞机,真想让孩子飞行,只能靠推力或者拉力,压力不能让飞机起飞,只会让飞机停在原地,假设压力过大,飞机还会解体。

您要么拉着孩子向前走,要么推着孩子向前走,自上而下对孩子施压,孩子是不可能向前走的。

我庆幸一件事:我的爸爸妈妈没有因此对我施加压力告诉我他们希望我成为作家,他们只是大量给我买课外书,这应该属于推力和拉力,不是压力。

说到家庭教育,我将女儿培养成学霸的最大秘诀是,作为父亲,在女儿上中小学的十二年间,我从来没有对女儿说过你要努力,我只对自己说,郑渊洁,你要努力。”

————郑渊洁

父母过度的焦虑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乔英子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人离婚带大孩子,什么也不用孩子干,只要英子学习好,一句:妈妈全都指望你,道尽英子的压力。为了逃离妈妈,填报外地大学,妈妈百般阻拦,终将把英子推向抑郁、自杀的道路。

当父母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时,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父母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用爱和梦想绑架孩子,不愿意孩子成为普通人,想赢怕输的心态,焦虑导致的高竞争意识,这些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无法轻松起飞,更无法勇敢翱翔在广阔的蓝天。

“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路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的晚集。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知识失去兴趣。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的知识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郑渊洁

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所以你可以看见,很多孩子3岁就会了6岁该学的东西,6岁已学完了10岁的知识,似乎学习越早越好、开发越快越好。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书中曾经强调,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

纵观很多让我们艳羡不已的“天才神童”,结局大多让人唏嘘。如果单从学历上来看,神童们的起跑线确实比别的孩子提前了许多,可是,他们也被过早地剥夺了自由、朋友和原本属于他们的童年。

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的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下阵,贻笑大方。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坚持得足够久,就一定能够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父母别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的角色”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你为什么还这样」,这样的话,可以迅速让孩子产生罪恶感,自暴自弃!

从小,我就小心翼翼地维护孩子的自尊。有一次,因为郑亚旗在家活动,打搅了我的写作,就让父亲来把儿子接走,可郑亚旗到了爷爷家,却不停地打电话给我:“你写了多少页了?”我意识到,孩子表面上高高兴兴去了爷爷家,但内心却担心自己是不是拖了爸爸的后腿,所以才不断地打电话父亲写稿的进度,确定自己对父亲的影响。

假如我回答是「你不在家,我写得更多」,那么,孩子会不会认为自己是爸爸的负担呢?想到这里,我当即决定接回孩子,并告诉他:“你不在,我反而什么都写不出来呢!”

儿子回来后很高兴,他知道我的童话有那么多读者喜欢,而我离了他就写不出来,他会知道自己的生存是有价值的,因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在家中,一些父母会把自己塑造成 “牺牲者”的形象,并经常对孩子说::
“为了你,我多久没有跟朋友吃过饭了。”
“为了你,我很久没有去锻炼身体,害我现在身体都不好了。”
“妈妈为了你把所有积蓄拿出来买学区房!”

说实话,孩子真没想被你生下来,也没想让你买学区房,还还不都是家长自愿的?!

生孩子是成年人的自主行为,在生孩子之前,成年人就该预料到自己会为此付出的责任,并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你给孩子换学区房,也应该是在深思熟虑下,考虑到最好和最坏结果,再做的决定。

如果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没有安排好,又对孩子期望过高,甚至把事业上的失意也归结到孩子身上,这将给孩子带来极大伤害。

当然,不少家长说这些话的本意并非为了责备孩子,而是想“感动”孩子,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付出,就此努力对待学习。

可实际上,父母的“牺牲者”形象对孩子状况的改善不会有丝毫的帮助,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负重感。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敏感,会因此产生负罪感,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

在《朗读者》中,郑渊洁与父亲朗读了他自己写的故事《父与子》。

父篇:我的儿子是一头小猪,这就足够了,我不羡慕别人的猛虎儿子,也不嫉妒别人家的千里马儿子。我爱我的小猪儿子,如果他是鸡或是蛇或是兔或是老鼠 ,我一样爱他,一样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我是他爸爸。

子篇:什么是男子汉?我觉得,他首先应该全身心爱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打骂孩子的爸爸都不是男子汉。我的爸爸虽然是一只羊,但他是一个男子汉,他知道怎么爱我。我有时候偷偷想,假如我的爸爸是老鼠或是鸡或是蛇呢?我一准照样爱他——因为我是他儿子。

郑渊洁的家庭教育并不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教育,也不是唯一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但其中的尊重、引导、和陪伴却是值得鼓励尝试的

我们都爱孩子,但我们不一定懂得如何爱孩子。在当下这种焦虑充斥的社会,我们更需要寻找一种和孩子相处的最佳方式。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不管你什么样,父母都会无条件爱你,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坚强的保护壳。如果教育中缺少了爱,那么其他都将是空中楼阁。

 靠谱实用的家庭教育 
 专业全面的本地升学 
让家长少走弯路,让孩子受益终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