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一幅晚年神作,曾被人以10万大洋买下,后捐献给了故宫!

在上个世纪有一位鼎鼎大名的收藏家,他本是一位富家子弟,却散尽家财收集了许多国宝级的文物,并且在晚年的时候,将自己的毕生收藏都捐献给了国家。

他就是大藏家张伯驹。

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之一,他精通诗文书画,尤其对于书画收藏极为痴迷,他曾经花10万大洋买过一幅字,后来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如今这幅字乃是故宫的国宝级书法之一。

此作便是黄庭坚的《诸上座帖》。

黄庭经素有“宋代草圣”之称,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宋代诸家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草书领域与其抗衡,甚至在草书的某些方便,他的境界还要高于唐人。

尤其是晚年的黄庭坚,将唐代的草法应用得炉火纯青,并且自出机杼,发挥出了自己的极富文人意趣的表达,并且直接影响了祝允明等一众草书大家。

而晚年的黄庭坚,其代表作便是这件《诸上座帖》。

在黄庭坚传世的草书名作当中,除了鼎鼎大名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便要属这件《诸上座帖》,如果说《廉颇蔺相如列传》在章法还算中规中矩的话,那么这件《诸上座帖》足以堪称“超逸神飞”了。

在书法的技法上不难看出。黄庭坚的这件《诸上座帖》有着明显的“怀素体”意境,但在怀素的基础上更增加了一种创造性,在笔意上更加诡谲,在字法上变化层次更多,并且书写的节奏也更为激烈。

草书中的“草法”在高境界的层次里面可以表现为“心法”,黄庭坚在创作这件《诸上座帖》的时候,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其情绪的激荡与不可遏制。

并且这种情绪的表达是能够打出去并且能够收得回来的一种状态,这便是大高手的实力,而明清时期或者近现代的一些草书名家,往往有来而无回,不够从容练达,不仅是技术上的功力不到,在气格上也难追古人。

黄庭坚曾自述自己的学书经历,从周越入手,学到了一手“缠绕”的习气,而当然,这种“习气”在黄庭坚见到张旭、怀素、高闲等人的墨迹之后,就变成了一种优势。

黄庭坚此作不见太多《瘗鹤铭》的体势,更多的是表象唐人书写的意趣,而这种意趣显然也与此作的书写状态与内容有关,在此作的结尾之后,有这样的一段《语录》:

此是大丈夫出生死事,不可草草便会。拍盲小鬼子往往见便下口,如瞎驴吃草样,故草此一篇,遗吾友李任道,明窗净几,它日亲见古人,乃是相见时节,山谷老人书。

黄庭坚这段写写得直白而有趣,可见其从容而达观的品质,此作乃是将文辞感情与笔墨意趣融合的最完美的状态,学这种高级的草书作品,不仅要熟知“草法”之妙,变化之妙,还要熟知其书写内容与笔墨的契合关系,如此才能更深刻领会古人书法妙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