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瓷器上的光泽度识别真伪
玩古瓷器的人,将釉面上的光泽分为以下6种:宝光、酥油光、蛤蜊光、玻璃光、无光、贼光。
宝光
可能很多人听过“宝光祥照,瑞彩千条。”,但是宝光究竟是什么样的光泽呢?它是一种由内发出的温润鲜嫩、如脂如玉的光泽。可以具有这种光泽的瓷器,都是瓷质精良、胎釉优秀的上佳瓷器,如玉一般内敛、养眼。
酥油光
这种光是哥窑独有的,经常杯叫作“酥光”,如同蒙上了一层薄膜,有种温润的玉质感,并俱薄膜干涉作用的光晕,如绸缎一般,好像釉面出汗了。
蛤蜊光
这种是很奇异的光,鲜艳、耀眼。它产生在彩瓷和含铅瓷上,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发生的变化,会在瓷器表面产生一种膜状物。随着时间越来越长,这种物质也会慢慢的增加、增厚,达到一定的阶段,还会出现“银色釉”,但“银色釉”遇水即会褪色。
玻璃光
近似于翡翠上的反光,但它与宝光不同,如同玻璃质感,亮度高,倾向于外烁,很少生于内含。具有这种玻璃光的瓷器大多年代久远、并且很难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里经过千百年,依然是光亮不减当年的。
无光
无光是说它暗淡失亮,反射不出任何光亮,但也是属于光泽的一种。拥有这种光泽的瓷器,往往被认为是年代久远的旧瓷。有推测,从原来的有光到无光是因空气氧化及长时间使用的。
贼光
说到贼光知道的人很多,刺眼、虚假,浮于表面。几乎是呈现全反射状,而且由于光线的反射是在表层,所以没有一种厚度与质感。
我曾和几位古陶瓷鉴定专家一起探讨过如何从“宝光”和“贼光”来鉴别瓷器的真伪,有些人说“宝光”是由内而外散发的象玉一样温润的、内潋的、养眼的…而“贼光”呢,是表面的、张扬的、刺眼的浮光…
也有人说新瓷是“贼光”,所谓“贼光”是浮在表面的光,而且亮得有些刺眼,像玻璃似的光泽…等等,但是,千年的高古瓷如果放置环境良好,没受到酸碱的土浸,同样会呈玻璃似的光泽,这样子听起来初学者可能有点蒙逼!
因为瓷器种类繁多,同一窑囗有单色釉、青花、彩绘等不同,反映出来的光泽也不样,即使同一窑口,同一时代,同一品种的瓷,因收藏放置环境的不同也会散发出不一样的光泽。
后来在一次野外交流踏青的时候,一位老收藏家说:“老瓷的釉面一定留下磨擦的痕迹,象金属的亚光,也象毛玻璃的表面,没有刺眼的亮光,特别是那些没有丝毫磨损痕迹的,便是新的。"
而另一位说:“那些造假的故意将新瓷弄得脏兮兮的,所以见到特别脏的要注意,往往是新的。”我认为这些都没有完全将“贼光”与“宝光”解释清楚,若仅以此理论作为指导标准,最终也容易走弯路。
的确,掌握釉面的光泽的新老区别非常重要,其间的区别也是造假者最难逾越的鸿沟!我个人认为,要想真正理解“贼光”和“宝光”的区别,唯一的正确途径是要多看精、尖、稀的真东西,同时也要多看一些新仿品,将两者作详细的对比,看多了,脑子里自然留下了深深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