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课堂/丝绸之路和习作之路上的读写障碍解决
大家好:
有老师问我,思维导图有用么?你在课堂是怎么实践的?
我想说,不一定有用,但是要用在需要用的地方。
多说无用,
以下
分享大家已经上过的选读课文的思维导图课例:
丝绸之路和习作之路上的读写障碍解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课
(不是说这样教或者学就是好的,只是提供大家交流,欢迎留言告知错误、问题、建议,谢谢大家。)
一、教材分析
略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触摸作者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的阐述顺序。
2、体会“从群雕遐想到一个内容、一个场面”由点及面的表达特点。
3、借助第一自然段仿写“所见”,练习习作“凤头”写法。
4、建立过程性学习能力,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感受“读写转换障碍解决”乐趣。
重点:
1、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触摸由点及面的写法。
2、过程性学习的建立以及阅读过程中的表达思维。
难点:
1、仿写第一自然段,解决“读写转换障碍”
2、指向“读写转换障碍解决”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色彩学运用要点。
1、如何寻找绘制思维导图的关键词?
(1)围绕中心句寻找关键词。
(2)分成几个部分寻找关键词。
(3)关键词要能明晰全文脉络。
2、思维导图的色彩作用。
(1)增强分类
(2)提升记忆
(3)清晰全文结构,提高阅读效率。
(3分钟)
学生思维导图例:
3、借助思维导图,完成《丝绸之路》讲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的梳理。
(10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4人小组合作完成1份。
(2)交流(组内、组与组、全班)
(3)归类要点: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全文表达内容以及表达特点。
二、挖掘阅读和生活联系,突破读写障碍。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一座……矗立在……。那……。商人们……正……。望着……仿佛……仿佛……
思考活动:
(1)自然段写法:从石雕入手,先写石雕,再想象、联想。最后引入与安息国的事情。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那样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可以是某一物),能让你想起一些故事。
(2)回忆身边的标志性建筑(某一物),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几个关键词,仿写。
(3)评价交流仿写内容。
学生范例:
(不知道第三个孩子是不是联想到了什么鬼故事
)
3、再次梳理思维导图,总结:
由石雕展开遐想,重点描述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物的场面,展现出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对动作、语言、表情描写细致入微。
4、家作:根据仿写的第一自然段,展开遐想,想象一个建筑物(或者某一物)背后的故事,要求有场面描写、对动作、语言、表情的描写。
(家作部分不反馈大家了,学生联想到什么都可以,只要能按照由点及面的表达来拓展表达思维。)
5、为什么这样写?(第二课时)
(1)交换阅读,对比(课文——同伴习作)讨论。
(2)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同样是这样写,但是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发现总结: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的表达;对文化现象的阅读兴趣;对身边的景、物观察以及展开遐想的能力;对读写转换障碍突破的兴趣。
三、回顾总结
1、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脉络,发现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关系。
2、学习重点段落,联系生活经验进行结构性仿写的练习。
3、对比自写文章和课文,讨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优势。
四、板书设计
略
笔者过往经验推荐:(点击链接进入)
精选
精选
●“小目标,大语文” ——部编三上《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语用小目标实现
●低年级排词成句怎么做,思维导图帮你梳理。(重点推荐)
精选
精选
只是嵊州的草根小语人,未曾有过何种轰轰烈烈,但坚定而简单地研究小语,不是最好,只是期待更好。
思维导图是一支笔,让孩子看见语言文字蕴藏着的表达,激发潜藏在思维深处的情感,是“学”的思维实践与自我实现;也是我自身对“教”的生本化思考、对小语人的一份责任。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