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立医,沧桑植林——我与《沧桑协和——前八十四年》

我与《沧桑协和——前八十四年》

舒笛

每个人的生日都会想到母亲。人们常说饮水思源,我与武汉协和医院院史的渊源,也来自几次协和医院周年院庆。

1996年,协和医院130年院庆,我在宣传部从事编辑院报《协和人》、对外新闻报道和挖掘院史的工作。医院那时就只有妇产科叶怀英教授最了解院史了,通过采访叶怀英教授,除了几个生疏的名字和了解到协和解放前精良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在华中地区引领风骚外,没有具体的内容。当时医院准备的院史资料图片展览因缺乏资料没办成。1998年我离开协和到了英国牛津。

2006年,协和医院140周年院庆,我先生受邀回国参加。在那次盛大的庆典期间,他第一次见到了纪立生的孙子纪华福,他们都受到当时院领导的委托:寻找和记录下更多院史资料。先生返回英国后除了在网上花20几美元淘到了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美国图书馆下架的《杨格非传》外,也没有其它的史料,但读《杨格非传》后,他完全被杨格非的精神吸引。2010年机缘巧合,先生离开牛津到斯旺西大学医学院工作,几个月后他回牛津非常兴奋地告诉我,杨格非的墓就在他的出生地斯旺西,还给我看了他在墓地献了花的照片。在之后的几年,他陆陆续续收集到了杨格非所有的传记、并复印了杨格非关于协和的日记和信件等珍贵史料,从中也了解到了纪立生的重要作用。

杨格非墓地

2016年,协和医院150周年院庆,医院非常重视。2015年4月,纪华福先生记录院史的医院的委托也有了成果;这就是《沧桑协和——前八十四年》。医院和纪华福先生都希望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我于2015年4月收到这本书的电子版,为求翻译的准确我多次与纪华福先生电话沟通,到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特殊史料收藏馆查阅当时的文件和相关史料。我深陷协和建院初期那些西医入汉的先驱们不畏牺牲、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的史料中,尤为纪立生家族从1883年到1950年的67年中两代人对协和医院的牺牲和奉献感动。

英国的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而武汉夏天的炎热对英国人来说就是地狱的火,纪立生初到武汉的几年就几次染病在生死线上挣扎。由于当时气候、传染病及环境卫生的不适应,在汉外国人下代的死亡率大于50%,后来英国教会在烟台开办在华英国人子弟小学后情况才好转,孩子们长大后不得不送回英国接受教育,他们有的到寄宿学校,有的寄养在亲戚朋友家,家庭又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纪立生的六个子女中,大女儿在汉口因传染病夭折,大儿子在英国因寄宿学校染病死而亡,纪先生的小儿子戈登医生也曾来到协和工作,不久因感染结核不得不返回英国,后来在英国病逝。纪立生的二儿子纪继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的父亲)和女儿纪英生先后于1928年和1929年来协和医院工作直至1950年被礼送回国。纪继生的外科手术享誉武汉,也是协和医院最后一任外籍院长。纪英生是助产士,二战后她回汉口负责恢复了武汉协和产科学校。

纪先生一家

(重复,删除本段:英国的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而武汉夏天的炎热对英国人来说就是地狱的火,纪立生初到武汉的几年就几次染病在生死线上挣扎。由于当时气候、传染病及环境卫生的不适应,在汉的外国人下一代的死亡率大于50%,后来英国教会在烟台开办在华英国人子弟小学后情况才好转,孩子们长大后不得不送回英国接受教育,他们有的到寄宿学校,有的寄养在亲戚朋友家,家庭又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纪立生的六个子女中大女儿在汉口因传染病夭折,大儿子在英国因寄宿学校染病死而亡,纪先生的小儿子戈登医生也曾来到协和工作,不久因感染结核不得不返回英国后来在英国病逝。纪立生的二儿子纪继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的父亲)和女儿纪英生先后于1928年和1929年来协和医院工作直至1950年被礼送回国。纪继生的外科手术享誉武汉,也是协和医院最后一任外籍院长。纪英生是助产士,二战后她回汉口负责恢复了武汉协和产科学校。)

作为一本史书,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协和发展的一个个里程碑。首先是大同医学校的建立,纪立生和孟合理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医学书籍的翻译和编撰;接下来是扩展医院、将男女院合并,并开始分科;然后是哈登博士创办博医技专,博医技专拥有引以为傲的一流放射、检验设备,并成立了药剂科和麻醉科,博医技专的技师们还配合医生们制作一些诊疗设备,如铝制上肢外展支架等,技师们制作的假肢当时供应全中国。博医技专的加盟和发展为协和医院成为华中地区影响巨大的综合性医院奠定了基础;后来协和护校成立......还有就是当时就职于协和的外籍医务人员,他们可以及时了解国外医疗进展,有视野开阔的便利条件,他们还利用五年一次回国休假述职一年的时间学习和进修新的医疗技术,这也使协和可以与国际接轨并一直立于地区的领先地位。

我相信这本书为西医入汉乃至西医进入中国提供了一些详细的原始资料。

被怀念的人永远不死!

作为曾经的协和人,我为武汉协和发展的点点滴滴骄傲!祝天下协和人永远健康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