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给孩子“开后门”的父母,更容易养出优秀的孩子

妈妈抱团

妈妈的辛苦和幸福,我们都懂。妈妈们的成长交流平台。
7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教育不是严格苛刻的非此即彼,偶尔一次小小的“偏爱”,不会把孩子宠坏,反而还能拉近亲子距离。

作者 | 李小萌
来源 | 小萌和她的朋友们(ID:withlxm)
开后门?这不是开玩笑
前不久的一天,我回到家,我女儿正在写作业,看到我回来了,抱着我撒娇。
过了一会儿,她突然问我:

“妈妈,如果我作业没写完就趴在桌上睡着了,你会把我叫醒,让我做完,还是把我抱到床上让我睡?”

我说:“我当然是把你抱到床上让你睡了。”
女儿一脸惊喜地看着我,继续问:

“妈妈你太棒了,为什么你不把我叫醒让我继续做作业呢?”

我想了想说:

“学习是很辛苦,但学习不是受苦。

你都困成那样了,这时候把你叫起来写作业,太残忍了,我宁可让你明天早点儿起来再写。

你都困得睡着了,说明身体的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做作业又有什么意义呢?”

女儿开心地对我说:

“妈妈,你说得太有道理了,你的回答我非常满意!”

听到这个评价,我知道我“开的后门”又一次过关了!

“开后门”顺利过关,我又惊又喜。

我惊的是一不小心又经历了一场女儿的“考验”,还好自己顺利通过了;

喜的是我的教育方法得到了我女儿的肯定,并且她能够毫无压力地随意和我讨论各种话题,我想家庭和妈妈对于她至少是安全的、可以交流的、值得信赖的。

这让我忽然想起了我的小时候,虽然我一直说我爸爸是一个传统的“严父”,但即使这样,我爸爸也给我开过“后门儿”。

那是我还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的作业实在太多了,时间已经很晚了,我还有很多没写完,自己一个人对着好几本作业都快哭了。

我爸爸大概实在看不去了,搬了把椅子坐在旁边,帮我一起写。

为了掩盖成年人的笔迹,还故意将字写得歪歪扭扭,假装是小孩子写的。

结果,作业交上去,我自己写的作业得了五分,爸爸替我写的作业得了四分。

这些事情现在都成了家人间的美好记忆,对于当年那个幼小的我来说,感受到的是大人对小孩的疼爱,感受到爸爸在替我分担。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孩子作业写不完的问题,也不是提倡家长要替孩子写作业,我想要讨论的是,这种“开后门儿”在教育上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的理解,是否开后门儿其实就是黑、白、灰的问题,所谓的后门儿就是处于非黑即白和富有弹性之间的一个位置。

马化腾非常崇尚一种管理理念,叫做“灰度思维,黑白决策”,意思是我们在下定论的时候还是要非黑即白,也就是要有准确的决策指令;

但是思考的过程可以是有规律的、有弹性的。

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给我们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思维视角和价值观参考,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质,最终做出更有利的选择。

教育也是如此。

给予孩子充分的宽容和理解,包容孩子多元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孩子才能感受到一种温度,从而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

教育,要有紧有松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更喜欢有一定自由度的环境。

成年人在自由度较高的职场环境中更容易做出创新性的尝试,孩子也是同样,宽容、自由的氛围更能激发他们的潜力、创造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品质。

孩子就像是一粒种子,种子要发芽,要长成它自己的样子,我们不用管太多,锄个三五下就够了,这也是在暗示父母、老师的管教需要有分寸。

比如,我家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孩子偶尔会在不是饭点的时间饿了,他就跑到厨房去,跟负责做饭的阿姨要吃的。

阿姨就会悄悄将手边儿的小点心给孩子一点儿,然后小声地对孩子说:“不要和别人说哟。”

其实,这也是幼儿园专门和阿姨商量好的——

如果有孩子来厨房要吃的,不要严肃地拒绝孩子,就给孩子一点点食物,还要孩子保守这个可爱的小秘密。

孩子在这个时候,感觉到自己是被偏爱的,就会非常开心,他们吃下去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块小点心,而是一粒小小的爱与自由的种子。

在幼儿园待过的孩子,往往对这里很有感情。

一次,有一个已经上二年级的女孩回到幼儿园去陪那里的小孩玩。

玩着玩着,这个女孩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终于知道这里跟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了。”

妈妈问:“有什么不一样?”

女孩说:“这里给了我们自由。”

自由,一个可以多解的词,在孩子生命早期,就这样被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

回想我自己的人生,我的身心在什么时刻感受过自由,可能不过就是在类似的一些小事上。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这样,没有人不渴望有人呵护、有人体谅、有人给自己一点儿小小的偏爱。

那些带着温情的小小的“后门儿”,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

教育不该是铁面无私的

很多家长常常会忽略这一点,觉得自己是大人、是权威,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于是给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不妥协,不让步。

然而,教育不该是铁面无私的,总需要有一个柔软的余地。

大人要是在适当的时候有所退让和妥协,这样教育的效果会远远好于步步紧逼和铁面无私。

曾经有一个孩子突然进到了一个封闭式管理的机构工作,非常不适应,产生了强烈的负面情绪。

在他决定要走上绝路之前,打了最后一个电话给妈妈,跟他妈妈说自己目前的状态不好,真的很难过,没办法克服……

还没说完,他的妈妈就直接打断孩子的话,说:

“你不要说这些了,人家能坚持,你怎么就不能坚持呢,你一定要好好干。”

孩子挂上电话,心灰意冷,纵身一跳,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也许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绝望地认为连自己最亲的家人都无法理解自己,活着再无意义。

如果那个时候他的妈妈没有打断孩子的话,而是耐心地听孩子诉说,并安慰他,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

如果妈妈的回答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问他:“你这么难过啊,那妈妈来看看你行不行?能不能先请假回家呢?”

最后的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

铁面无私、没有温情的教育会让孩子感受不到自己是被关心着、被爱着的;

当僵化的家庭规则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压迫到一定程度,这个孩子也许会不惜任何代价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著名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的先驱萨提亚,曾经对家庭规则进行过分析,尤其指出了僵化的家庭规则以及封闭的家庭系统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封闭的系统通常由具有下述特点的家庭成员构成:

彼此警惕

具有敌意

感到无能为力、被控制、消极

观点和行为上僵化

用冷漠的面孔对待彼此

例如,很多家长都会用警告、训斥的语气对孩子说“不许和大人顶嘴”,不论孩子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说,只要反抗了大人的权威就一刀切地被定义为“顶嘴”,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僵化规则。

但是,只要我们稍稍给这条规则开个“后门儿”,这条“死”规则就会变成一条“活”的行动指南。

比如,根据萨提亚的方法,我们可以在“不要和大人顶嘴”的大原则下,给孩子加几个“可以顶嘴”的例外情况:

当我想要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时候;

当我感到自己正在被辱骂和虐待的时候;

当我感到自己一文不值的时候;

如果我们能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孩子开个“后门儿”,孩子就会觉得格外地感激。

他们由此能切身地感受到温暖与安全感,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很疼爱自己的。

当孩子感受到这样一种氛围时,才能更为自信、从容地面对外界,也才有能力更为灵活地处理与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来源:
*来源:小萌和她的朋友们(ID:withlxm),作者:李小萌,原央视著名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亲子教育专家,萌享汇创始人,《你好爸爸》《你好妈妈》制片人,著有亲子教育畅销书《你好,小孩》,“儿童友好”和“善意养育”教育理念倡导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