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春节的共通点是什么?
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太多的「场景」。
最典型的,就是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而今年的「双十一」,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最终结果也不负众望,创下了多个历史新高,我们在一起享受着购物的狂欢(还有多少个快递在路上,准备好迎接它们了吗?)。
于是,有人这样解释今年的双十一:春节是农耕时代的丰收节,而双十一,正在变成消费时代的丰收节。
对啊,农耕时代,辛劳了一年,终于可以坐下来犒劳一下自己了。找个什么「借口」呢?就选「春节」吧,辞旧迎新,纳福祈年啊。
而今年的11.01日,就是双十一的「小年」,11.11日,就是双十一的「春节」,未来再有一个双十一的「元宵节」,我想也不是什么难事吧,毕竟,一场演奏会,有了序曲,还要有终章呢。
说到春节,近年来经常听长辈人家说的一句话就是,「越来越没有年味了」。确实,想想小时候,过年了有新衣服,有大福字,有爷爷给的压岁钱;而现在呢,新衣服年前就买了,福字已经忘了是哪一年贴到墙上的,甚至压岁钱也变成了微信里的红包。
为什么?因为我们忘记了要靠自己去创造一个场景。
场景是需要自我创造的,她带给我们的,是崇高感、仪式感——过年了,家人围坐一起吃一顿饺子,多么温馨欢快的画面。
苗炜《给大壮的信》中这样描述崇高感:在你长大的过程中,你会看到很多庄严的仪式,看到这些庄严仪式中有一些滑稽的味道。如果不断放大这种滑稽,你就会把所有崇高的东西都消解掉。法律好像不那么庄严,军人好像也没啥荣誉感,宗教愚昧可笑,眼中所见的都是卑微的事物,慢慢也就只做那些卑微的事。人的高尚寄托丧失了,尊严感也就丧失了,我们不再相信自己身上更严肃的天性,心灵中更加美好的冲动全部减弱了。我们的生活,崇高感的缺失最为严重,你得自己想办法去获得这玩意儿,看古希腊的悲剧也许是一个办法,听巴赫的音乐也许是一个办法。相信我,崇高感这东西,不容易被唤起,却会飞快地退去。你总要找点儿什么东西,保证能从大脑中时不时地分泌出来一点儿崇高感。那玩意儿能让你过得更美。
「那玩意儿」能让你过得更美,让你的生活充盈而丰富。如果不是这样,也就不会有王安石的千古绝句:
如果感觉古希腊的歌剧、巴赫的音乐还欣赏不了,没关系。每天上班前给自己一个微笑,每周一次的自我总结,每月一次与爱人的烛光晚餐。皆跬步,但可至千里。
人类就是有这样的能力,创造一个场景,超越当下,重塑自我。
一切的一切,都被场景所包容。努力去创造场景吧,在场景中重塑自己。
没有谁,可以脱离场景单独存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