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五十六章

第一段: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二段:塞(sè)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第三段: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第四段:故为天下贵。

此章称为玄同章。此章经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经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玄同思想是老子在大定中证悟的,这个大定称为玄同大定。庄子把玄同大定称为“宇泰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庚桑楚)入玄同大定(宇泰定),就会感受无处不在的“天光”,呈现大光明。用肉眼望去,万物都不相同,这本来就是世人的共识,没有任何人怀疑。

老子对这个结论--万物不同很不满意,因为老子在大定中实证了万物的玄同。不同是俗谛,同是真谛。不同在龙树菩萨的《中论》中称为“异”。《中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八不中道,“不同亦不异”是八不中道的第一句,同和异都是八不中道之一。三十九章是得一章,得一的一和“道生一”的一就是这个同。

“一生二”就是“同生异”,一是同,二是不同。同生异,更确切的说就是玄同生异。相同不能生异,只有玄同才能生异。男性女性互称对方为异性,这个异就是“二”。佛法中把同称为不二,把不同称为二(异)。佛法是不二法,世法是二法。真谛是不二法,俗谛是二法。

不二代表佛法的最高境界,佛法用不二代替同,就是怕修行人把同错会为俗谛的同,即相同。老子同样怕世人把同错会为俗谛的同,所以用玄同这个术语。不二就是玄同,玄同就是不二。佛陀与老子心有灵犀。

同是无差别性,异是差别性。世人所见是异,圣人所见是同。玄同就是现实地的不同在究竟地同,故万物玄同,庄子把玄同称为“齐一”。老子说“知子守母”,子不同,母相同。以道观之,无物不同。老子在大定中实证万物玄同实证万物的无差别性

这个妙理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是超越语言的,文字不能告诉你玄同的真实境界,只有实修实证才能知道什么是玄同的真实境界。禅宗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自知而他不知就是此句经文的真实义。不是不想告诉你,是无法发告诉你。庄子把无法告诉的境界称为得鱼忘筌,得意忘形。

只能心得,禅宗甚至把这种境界比作男女间的情感,“唯有佳人独自知”。齐桓公读圣人书,轮扁说那是糟粕,把齐桓公气坏了,差点要向轮扁问罪。轮扁用凿轮技艺心法无法传给儿子为喻,宣说圣人心法只在圣人心中,不在圣人的书中。齐桓公听了轮扁的说法若有所悟。

知者不言。王弼注:“因自然也。”保持万物的物性(和),不要破坏物性,一开口就破坏了万物的物性。河上公注:“知者贵行不贵言也。玄同妙境是实修实证,唯有实修实证才能自己领会什么是玄同妙境。玄同妙境的实证者都是大成就者,他们实证了究竟地的无差别性,这是宇宙的真相,而世人肉眼中的差别性是万物显形产生的假象。

实证究竟地的无差别性是圣人大悲心的根源。从差别性上说众生各自独立互相对立,从无差别性上说众生是同体,所以佛教以同体大悲作为行菩萨道的理论基础。对于宇宙的真相(道)大成就者都没有说一句话,因为无法说。

不言的智者是真正的智者。老子看到大成就者不说一句话,迫不得已宣说《道德经》五千文。所以《道德经》十分稀有。老子此句经文也是提醒世人不要执着《道德经》的文字,而是要超越文字。释德清说老子的“离言之旨”是最玄妙的,《道德经》是用来参悟的,不是用来说文解字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