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人画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绘画思潮,它的出现推动了中国绘画向前发展,自元代以后主宰了整个中国画坛,使中国绘画大放异彩。

对于文人画的起源,众说纷纭。自从魏晋之际文人进入画坛之后,所谓“文人之画”便逐渐兴起,尤其在唐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独创性的时期,无论绘画、诗歌、还是散文创作,都是最具代表的,“南宗”也因此应运而生。正是南宗的问世,被世称为“士夫画”的文人绘画不断涌现,因为它最具中国特色。到宋代,其中最狂热最典型的自然就是苏东坡、米芾米友仁父子等学者;到了元代,力主“书画同源”的赵孟頫;以及“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的明四家之一的唐寅,及明末称为理论之最完善者的董其昌;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等。

然而,这种绘画是文人学士为娱乐消遣所作,对被动的写实手法的反抗,在酒兴背后有一个绝妙的画理,被称作“墨戏”,就是这种“戏作”使他们能够用一种十分轻松愉悦的精神去作画。元代吴镇有言:“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瀚之余,适一时之兴趣。”苏东坡曾经画过一支没有节的竹子,有人问他何意如此,他答道:“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苏东坡喜爱竹,尤工于画竹,他曾讲“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他画的竹子,很象他的醉书狂草,泼墨如云,不着色彩。

士夫画是文人画的一种,演变到今天已是一个名词,已然成为一个画种,而文人画不单指士夫画。文人学士们作为娱乐消遣,在他们的书法绘画已经很有造诣同时,同样的文房,同样的笔墨纸砚,同样的清水,他们还有更多的精力去“适一时之兴趣”。正如元代大画家倪瓒所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他还说过:“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