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想起拜年/葛珍林

春节临近,年味十足,看街上、看商场,到处人头攒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是不一般,过年的感觉才是中国人真正意义上的过节!人们依旧追随和延续着传统的习俗,准备年货,贴春联亮生肖,挂红灯放鞭炮,到处是一派喜庆热闹非凡的场面。这就是我们永远传承不休的中国节庆文化。

转眼又快到了戊戌年春节,每到春节都自然的想到拜年,拜年的习俗传承了上千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维系礼仪之邦承载文明的一种健康方式。

从我的儿时起,每每一进腊月门儿,便翘首企盼着过年。原因是一到过年便可穿新衣换新鞋,放鞭炮,有好的吃。尤其是赶上家里杀年猪,可以吃上一顿盼了一年的肥猪肉,那心里才叫美那!

赶上大人高兴,会带你赶一把到腊月根儿的“穷汉子集”。到集市上到处是吆喝声,赶集的人拥拥搡搡,有买有卖,人们大都到供销社先买几张年画儿,再买挂钱儿,也有的秤二斤肥猪肉,卖肉的要是给割多了瘦肉那可不干,非理论理论不可,要不然就得抹两毛钱儿的。男人们大都会把年画、挂钱儿卷到一起,或掖到棉帽子耳朵里,该买的东西差不多了,便到动静最响的鞭炮摊儿前给家里的男孩儿买挂鞭,买一圈二踢脚(双响)回家。

杀了年猪,扫了房子,蒸好了年糕豆包,赶完了年集就等着欢欢喜喜的过年了。最要紧的可不能忘了过年上坟,年三十“请年”供家堂,同姓家族不管多少人家,没出五服的或入了族谱的都要到家堂来上香,磕头,有的把供饷送到家堂祭摆,到供桌前上香叩拜,嘴里要把过年该说的话,跟老祖宗和已故去的长辈叨咕叨咕,嘱咐先人们保佑家人平平安安。

那些年,过年最热闹最核心的就是拜年。没有电灯,家家门口挂两盏用红纸糊的灯笼,大门二门的门槛外横一根木棍儿,那大概可能是拦挡邪魔鬼祟用的,有的人家还要撒一路芝麻秸或者棉花秸。发纸了,家家在院子里点燃一堆干柴,烧的烈焰升腾,大人们赶紧在财神爷、灶王爷、天地爷的牌位前烧香烧纸磕头。年三十儿的饺子下锅了,起初,还能听到有狗叫的动静,逐渐就只听满村子里鞭炮声响成一片。须臾,村子里便人声鼎沸,家家屋里屋外都是问好拜年声了。不知是哪位先人发明的专利,村子里的人为了省时省事儿,把给长辈问好给简化了。到谁家拜年磕头一拨接一拨,涌进了屋门往家堂前或外屋地下财神牌位前一跪,头拱地开始:“大爷爷、大奶奶、大伯伯、大婶子、大哥、二哥、大嫂子、二嫂子、大姐、二姐……”反正这家只要有一位算一位,有人在前面开头喊什么,后面拜年的就跟着哄哄。也有跟逛儿的,前头拜完了往外走,后队变前排,一直挨家拜完拉倒。每到这时也有许多笑话传出,搭帮儿拜年拜差了辈儿的就出现了。前街到后街拜年,后街的到前街拜年,平素没啥来往,年五更到一家拜年,家族里分长支和末支,长支末支辈分差的很多,年纪小不知道没人在乎,可偏偏有的是三十几岁了,还找不上辈分,末支到长支家里拜年,爷爷给孙子辈的磕上头了,赶上这家刚娶的新媳妇也不认识谁是谁,抢着上前搀扶。人多,就被眼尖好事儿的给发现了,当时没说。过后,这位把爷爷给孙子媳妇磕头拜年的事一宣传,把这磕错头的爷爷真的臊了个够呛。

现在,一到春节,便想起来小时拜年的事,在记忆的深处印象清晰,历历在目。现在的农村也早不像从前了,再想见以前的过年情景是不可能了。尤其自从有了春晚这个视听盛宴后,人们对拜年这一习俗淡了,改革了,脱俗出新了。电话拜年、网上拜年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叩拜方式。但,我仍然怀念旧时的那种,还是那种贴近中华民族的根脉,有亲情感,有延续感,有膝下尽孝的那种感觉。

作 者 简 介

葛珍林,男,1954年10月出生,籍贯:辽宁省朝阳县。1977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职称为国家二级演员。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县作家协会理事,朝阳县戏剧家副主席。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不分等级奖,评选十名金奖作者,颁发印刷精美的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金奖 证书,奖品为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散文作品集、现代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作者孙春雷 贾国勇》(二者选其一),并在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旗下五大新媒体同步宣传。

评选办法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