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幸福的回忆/凌纪元
河南省伊川县城关小学紧邻小河边的操场上,有一块床席大的地方,再热的天也没有蚊子。传说是当年王莽撵刘秀时,刘秀在此隐过身的缘故。这块地方是夏天晚上乘凉时,村里德高望重、说古论今郭大爷的专属位置。
大约是在1967年的一个夏夜,我们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围在郭大爷身边听“瞎话”。他说,伊川在北京有位将军,当年在延安参加革命,他家人如何挂念,担心云云,曾经托县城南府店村,在延安打铁的手艺人给将军捎过大洋,当时我就记住了这个细节。若干年后,缘分到了——传说中在延安打铁的手艺人成为我的岳父。
后来,我同孩子们聊起第一次去他们母亲家相亲的情景。那可真是精心准备啊!趁着去郑州出差买了当时最好的“大前门”香烟,一瓶没包装的林河大曲,又到洛阳老城商场买了盒装点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得有凭证才行。
难忘第一次去见他老人家,心中满是激动,想象着早就耳闻的传奇老人家是什么模样?一见面,老人用宽厚、温暖的大手握住了我,亲切感一下就涌上心头。聊天中得知老人家同我是一个属相,都属羊。比我年长48岁,见面那年他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我一直觉得老人家似曾相识,后来看到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才明白,老人家就是现实版。
再后来同老人家交谈过多次,我才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惜言如金”。我问过传说中的往延安捎大洋的事,老人没作解释。知道了他是在1931年河南大旱,为了生存,同大哥一起背着打铁用的风箱等工具,一路向西谋生。在过去,半岛的山东人靠海生存不下去了,就去“闯关东”;内陆的人生存不下去了,就去“走西口”。这两条线路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流民迁徙图。
他们从伊川出发,一路向西,经洛宁,走卢氏,过潼关,跨渭南,越西安,涉铜川,度黄陵,行富平,下甘泉,一路走,一路干活,老人说那是“巧要饭”。走了两个多月,他们才到延安,后来定居在延安蟠龙镇,到1965年前后才又回到了伊川。这些画面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难忘啊!我成家后,老人家一趟趟从县城到水寨镇、白沙乡我工作的地方,不是给我们送蔬菜,就是帮我们开拓荒地种蔬菜。难忘啊!我母亲去世那天,老人家带着他孙子去家里陪了我一个晚上。老人家话不多,却总是用行动帮我、助我。
我一直为有这样的岳父感到幸运和自豪!老人84岁那年在安详中告别了人世,我深深地怀念老人家!现在我也晋级为人岳父了,正在学习他老人家,力争做一个善良、勤劳、慈祥,有责任、有担当的父亲。
作 者 简 介
凌纪元,文学爱好者。做过文字工作,三年前退休。有十多篇散文发表在县,省级报纸上。现住河南省郑州市。
评选办法
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点击率超过5000的征文直接入围;有打赏的,每一元折算成100个点击率。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