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名家田从豁教授处方丨凝聚50多年的临床经验
导读:田从豁教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余年,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现采用田从豁教授1970~2006年诊治的针灸门诊病历348份,总结田老临床常用穴方19个。但由于病例数有限,所总结的穴方不可能反映田老全部经验。
穴方中的手法为通过与田老交流、田老讲解并演示所总结。田老常用提插捻转补泻法,适当配合迎随、呼吸补泻法。提插法重插轻提为补,轻插重提为泻;捻转法拇指向前用力为补,食指向前用力为泻。提插捻转幅度一般不大,动作要轻柔,同时注意体会手下感觉,空虚者为未得气,过于沉紧则患者疼痛不适,应“如鱼吞钩饵”,患者感觉舒适为度。迎随补泻一般采用30一45°刺,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呼吸补泻则随患者呼吸进针、出针,即“吸内呼出”为补,“呼内吸出”为泻。
下面将所总结的穴方报道如下。
1.利水除痹方
取穴:水分、阴交、肓俞。
主治:痹症日久、腹胀、腹水、浮肿等正气虚或水湿盛之证。
加减:病久体弱加足三里;肝失疏泄加阳陵泉;肾阳虚衰加命门、肾俞;水饮凌心加心俞。
手法:水分用泻法,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肓俞用补法。
体会:利水除痹方最初为田老治疗痹症日久的经验用方,后逐渐用于腹水、浮肿等水湿较盛兼有正虚之证,亦取得很好疗效。因穴位距离脐部较近,临床运用时应注意严格消毒。
2.疏散外风方
取穴:大椎、风池、风门。
主治:外感风寒或风热外束之证。
加减:风寒加大椎拔罐,风门、肺俞隔姜灸;风热加大椎放血拔罐或少商、商阳放血;肺气郁闭加尺泽、列缺。
手法:大椎向下斜刺,用平补平泻法;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用泻法;风门向下斜刺或直刺,用泻法。
体会:本方无论外感风寒风热,均可运用,临床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配用不同穴位。3穴深处均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且田老认为外感病邪在表宜浅刺,故本方针刺勿过深。
3.调和冲任、补肾益精方
取穴:关元、三阴交。
主治:遗尿、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等肾精不足或冲任失调之证。
加减:脾虚气弱加足三里、中脘;肾虚加肾俞、肓俞、命门、志室、太溪;冲任不调加气海、中极。
手法:补益阴精用补法,调和冲任用平补平泻法。
体会:本方为治疗月经不调常用对穴,田老取其补益肾精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肾精不足或亏虚之证,临床运用常配足三里、中脘健运脾胃,有阳中引阴之意。
4.调和气血方
取穴:血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等气血不和、营卫失调之证。
加减:气滞血瘀加局部火针浅刺,或大椎、膈俞放血拔罐;肝气不舒加阳陵泉、期门;中焦气滞加中脘、胃俞;风邪外袭加疏散外风方;病久虚实夹杂加
背俞四穴(肝俞、膈俞、脾俞、肾俞)。
手法:平补平泻法,或先泻后补法。
体会:对于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田老常以调畅气血、调和营卫之法治疗,取穴多取阳明经穴与血海、三阴交等调阴血之穴合用。田老认为阳明经多气多血,凡阳明经穴均有调气血作用,临床均可选用。
5.补益气血方
取穴:气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各种疾病见气血不足证者。
加减:脾虚或脏腑功能不调加章门;肾虚加肓俞、太溪、肾俞、命门;肝郁血虚加膈俞、阳陵泉;中焦气机不畅加天枢、曲池。
手法:补法,多加用温和灸或艾盒灸。
体会:田老重视中焦脾胃的作用及任、督二脉穴位的应用,气海、中脘同属任脉,三阴交、足三里分属脾、胃表里两经,4穴健脾益气而兼调气机升降,养血而兼活血。临床见正虚邪实者,应配伍运用祛邪穴位。
6.调理脏腑方
取穴:肝俞、膈俞、脾俞、肾俞。
主治:哮喘、荨麻疹、失眠、眩晕等气血不和、脏腑不调之证。
加减:背俞穴应用不止此4穴,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脏腑之俞加减。
手法:肝俞、膈俞用平补平泻法,脾俞、肾俞用补法。
体会:本方的配伍体现了田老重视调理脏腑的思想,对于久病者,虽为一脏之病,多累及他脏;或虽未及他脏,但仅治一脏亦很难奏效,田老往往采用“调五脏以治一脏”的方法,多脏同治。临床运用时,不限于此4个背俞穴,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不同背俞穴。
7.调气血和营卫方
取穴:大椎、风池、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主治:咳嗽、哮喘、荨麻疹等病久本虚标实、气血失调、营卫失和之证。
加减:风邪外袭加曲池、风门;血瘀加三阴交、心俞;本虚明显加夹脊(胸腰段)梅花针一中度叩刺。
手法:大椎、肺俞用平补平泻法;风池、膈俞用泻法;脾俞、肾俞用补法。
体会:田老善用大椎与背俞穴,本虚标实的肺卫表证及营卫失和证,以大椎振奋阳气,与背俞穴合用宣肺祛风,活血行气,兼顾培本。邪实较甚者,大椎可加刺血拔罐。
8.安神和中方
取穴:百会、印堂、神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脏躁等心神不宁,或兼脾胃不和之证。
加减:阴阳失衡加巨阙;阳气不振加大椎;头目不清加风池。
手法:百会直刺7 mm,刮针向下的补法,或用温和灸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或依据病性虚实采用补泻之法。
体会:对于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田老注重从平衡阴阳入手,取穴要求阴经穴与阳经穴同取,上部穴与下部穴相配,以调和阴阳。
9.醒脑健脑方
取穴:风府、风池、百会、大椎。
主治:中风、高血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脑髓失养,或神昏、痴呆之证。
加减:热盛神昏加十二井、水沟;肝经气逆加合谷、太冲;病久加膈俞、肾俞;肾精不足加肓俞、肾俞;脾胃虚弱加中脘、足三里。
手法:实证大椎用放血拔罐法,放血量5 mL以上,余穴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体会:田老重视头部腧穴的运用,认为头部腧穴密集,但目前应用较少,疗效不肯定,可能与针具偏细、刺激量较小有关,为加大刺激量可采用双针刺或多针丛刺等方法。
10.调和气血、疏肝理气方
取穴:肩髃、曲池。
主治:中风、痹症、痿证、荨麻疹等经络失畅、气血失和或各种疾病证候中兼有肝郁气滞者。
加减:营卫不和加大椎;肝郁明显加阳陵泉、期门。
手法:平补平泻法。
体会:本方为田老的老师高凤桐老中医所授。本方作用一是疏肝理气,二是调和气血和营卫,三是通经活络,用于疏通局部经气,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意。临床根据不同治疗目的选配不同腧穴。
11.滋阴益阳方
取穴:肓俞、气海、中脘。
主治:各种疾病见阴阳虚证者。
加减:阳虚加大椎、百会;阴虚加太溪、三阴交。
手法:补法,可加用灸法。
体会:田老补虚多从脾胃入手,选穴除脾、胃本经穴外,重视任、督脉穴位的运用,肓俞为肾经与冲脉交会穴,为田老常用腧穴。本方既可用于虚证,又可用于虚实错杂之证,为一补益基本方。
12.和胃降逆方
取穴:梁门、中脘、足三里、内关。
主治:胃脘痛、呕吐等胃失和降之证。
加减:脾胃不和加章门。
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梁门、内关用泻法。
体会:本组与下面调和肝胃方、宽胸理气方、和降肺胃方、通腑降浊方几组均含调畅气机升降之意,而各有侧重。田老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调气机必从脾胃入手,故几组均取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中脘、胃经合穴足三里调畅中焦气机。
13.调和肝胃方
取穴:期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胃脘痛、胁痛、吞酸、泄泻等肝旺脾虚、气机失调之证。
加减:脾虚较重加章门、脾俞;肝郁较重加阳陵泉、太冲。
手法:平补平泻法。
14.宽胸理气方
取穴:膻中、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哮喘、咳嗽、心痛、胸闷等肺气不降,或胸中气滞之证。
加减:痰湿蕴肺加肺俞、丰隆;心气不足加心俞、巨阙。
手法: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膻中用泻法。
15.和降肺胃方
取穴:天突、中脘、足三里。
主治:咳嗽、呃逆等肺胃气逆之证。
加减:虚寒证中脘加用灸法;实热证加大椎放血拔罐;寒凝证加胃俞或肺俞用灸法、中脘加用灸法。
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天突穴根据不同症状采用不同手法,咽痒咳嗽直刺12mm深,针尖抵气管内膜处,患者欲咳未咳时出针,用捻转法泻之;咳喘痰多先刺入皮下,再斜刺至气管向下入针37~50mm,吸气缓慢入针捻转向下补法30秒后,呼气出针;神经性呕叶、呃逆先刺入皮下,再斜刺沿
食道向下入针50~75 mm,向下捻转30~60秒,呼气出针;梅核气先刺入皮下再斜刺向下,针尖沿胸内缘入针37~50 mm,捻转向上针法,30秒后出针。
16.通腑降浊方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便秘、泄泻、腹胀等肠胃气机不畅之证。
加减:热证加大肠俞、合谷、曲池;寒证加中脘、关元;脾虚加脾俞、中脘;肾虚加关元、命门。
手法:平补平泻法。
17.调理中焦方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
主治:久病脾胃虚弱,气虚不运,或中焦气滞,腹胀、便秘等证。
加减:水湿不运加水道、阴陵泉或脐周4穴(肓俞、水分、阴交);水谷不运加足三里、下巨虚;瘀血阻滞加大椎放血拔罐;痰浊内生加丰隆。
手法:气虚者用补法,或用灸法;气滞者用泻法。
体会:病在脾胃,田老常用此方加减,重在行中焦气机,益气健脾,助运化。病在他脏,兼有中焦不运或气滞者,也可合用本方。
18.暖宫活血方
取穴:关元、外陵、归来。
主治:经、带、胎、产疾病寒凝血滞、冲任失调之证。
加减:病久本虚加中脘、足三里;精亏加命门、志室、太溪。
手法:依据病性虚实采用补泻之法,可加用灸法。
体会:本方为田老治疗妇科病的基本方,临床根据具体疾病配用不同穴位,如不孕多加三阴交、血海,带下多加带脉、维道、丰隆,月经不调多加气海、中极、肝俞、肾俞、脾俞等穴。
19.独取阳明方
取穴:百会、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中风、痿证、痹症等经络空虚或阻滞,或气虚血瘀之证。
加减:瘀血阻滞加大椎放血拔罐;中风脑髓失养加大椎芒针通调督脉;言语不利、失语加舌下穴速刺;经络阻滞加风池搜风通络。
手法:平补平泻法,或依据病性虚实采用补泻之法。
体会:“治痿独取阳明”,本方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是一个治疗痿证、中风后功能障碍等的基本方,但往往仅取阳明经穴收效较慢,故应适当加用大椎刺血拔罐等法祛瘀生新。为防止中风后遗症患者产生肢体痉挛,田老一般不加用电针治疗。
小结
田从豁教授临床非常注重辨证,认为辨证是中医用药、选穴及确定手法的依据,临证时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辨证为主,运用八纲、脏腑、经络等具体辨证方法,诊断疾病与证候,确定治则与治法。治疗中注重“以平为期”,田老临床多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邪正关系论治,而治疗均注意“以平为期”,祛邪不忘扶正,善于调理脏腑,调和气血。非常重视中焦脾胃的作用,很多疾病的治疗从脾胃入手,疑难杂症、久治不愈者则多从痰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