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盆地的“紧箍咒”
01
南阳自古才俊多。南阳从来文风盛。
论及历史名人、物产、厚重文化,南阳值得家乡人骄傲的地方很多。
但南阳人也喜欢自嘲,经常挂在嘴边的词,是“盆地意识”。
近日,南阳官方打响了优化营商环境之战,再次提到了破除“盆地意识(思维)”。
从地理上说,南阳盆地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西依秦岭,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南临汉江,三面环山一面水。
盆地的典型特征,就是封闭。
提及“盆地意识”最多、最早的,是四川。
四川古称“四塞之国”。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是四川封闭。
“少不入蜀,老不离川”,说的是四川安逸。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说的是四川难于治理。
现实中,四川在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自成一体,安逸于“天府之国”。
近几年来,四川人解放思想,对于“盆地意识”做出了深刻反思(注意这是四川人自己的总结):
一是视野狭窄的小气。
二是小富即安的惰气。
三是思想僵化的暮气。
这三“气”是四川人反思后的精辟概括。
南阳的盆地意识,与四川有共性,又有不同。
它像一顶紧箍咒,牢牢套在了南阳的头上。
02
网上可查的资料,最早提到南阳要“冲破盆地意识”是1990年。
在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之际,南阳方面大概是受到深圳飞速发展的鼓舞,提出了开发“小特区”的设想,吴邦藩教授发表了支持论证。
他大胆建议南阳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国营、集体、私营、个体、工商、运、建、服一齐上,以工为主,外引内联,自我积累,滚动发展”。
他在文中深情地展望:
“不久的将来,开发区将大楼林立,烟囱林立,百业兴旺,工、商、服一同上,科教文齐发展。开发区的兴旺发达必将带动全县、全区经济的发展,使盆地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更上一层楼。”
虽然如今看来,文中的设想过于魔幻,但能看出吴教授当年心情的迫切。
吴教授要打破“盆地意识”,就是希望南阳勇于学习深圳的先进经验,不固守成规,在制度上积极创新改革,勇于承担。
2001年,南阳曾提过“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当时《大河报》报道说:
“(南阳)与沿海地区和省内及周边一些地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封闭保守的'盆地意识’尚未打破等主观上的原因。”
二十年前的措辞,意味着南阳在当时也意识到“盆地意识”的局限,对标地区从沿海,扩大到省内和周边地市。说明南阳对比周边,已经发现了差距。
2014年,中国文明网发表过一篇南阳官员署名文章《文化:南阳的城市符号》,作者提到了南阳文化产业的“五有五欠”:
“有文化欠文产,有深度欠力度,有资源欠资金,有文化'大家’欠经营开发的'大款’,有人才欠人气。”
作者进一步提出:
南阳文化的局限性还包括:盆地安逸限制了交流,相对富足限制了创新,自我满足限制了前进,轻商轻市限制了繁荣。
2018年,南阳网评论员黄术生写过一篇评论《升华“盆地意识”推进“盆地觉醒”》,提出了“觉醒”的概念,他讲了“盆地意识”的四个方面:
从发展格局方面看,格局不大,没有气吞山河的发展气势,干什么工作不敢迈步子,开拓创新的不多,循规蹈矩的多;
从开放角度看,开放程度不够,尤其是思想意识不够活跃和开放,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
从服务方面看,服务意识不强,尤其在招商引资方面存在“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现象,服务态度差,跟不上发展的形势;
从创新方面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喜欢“小富即安”,进取心不强。
2021年,南阳官方再次直接抨击了“盆地意识”:
“南阳的营商环境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再退一步便是万丈深渊。
一些干部却还禁锢于盆地思维,安于现状、盲目乐观,喜欢自己与自己比,不愿和先进地区比,缺乏忧患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03
总结了三十多年,南阳人对“盆地意识”早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其中一个共同的对标是:沿海发达城市。
我们不妨看看实际生活的案例,看看什么是具体的“盆地意识”。
一、没有规则意识
还是从火车站说起。
南阳新车站终于建好,高大上的外立面,让人有了都市的观感。但是下车后打车,立马回到了南阳县——
出租车车站宰客一如既往地狠,不分外地人和本地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因南阳站的改换新颜而有丝毫改变。
一两公里不到的地方,司机假装思考一下距离,张口就要30块,走几步路再问,改口20,过来一个拉三轮的,拦着你说,我只要8块。然后你用滴滴打车,只花5块钱。
南阳出租车随意拼车,从来不会询问乘客是否同意,看到人,不管后面有没有车,往一边猛地一靠,就问走不走。曾经还有出租车司机诱导乘客下载X顺叫车,欺瞒乘客,领红包收双倍的钱。
不独出租车,停车乱收费这些年历经整治,好了很多,但同一片区混乱的计价现象,依然存在。
路边黄线内停电动,大爷大妈找你要钱的现象,至今依然存在。
二、喝酒才能谈事
南阳人找你办事,很少直接说啥事,而是找你喝酒。
叨闲姜叨了半天,只有喝了酒,称兄道弟之后,才会道出找你想说什么。
南阳的酒文化博大精深,上外的张海斌副教授曾写《南阳归来不喝酒!》,总结很到位:
南阳人的劝酒浸染着一股艺术的气质与善良的霸气。有板有眼,循循善诱,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恍如软刀子杀人,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理由,引经据典,勾古稽今。
无论是席位的安排,敬酒的顺序,动箸之先后,都有一套细致的规矩。每次敬酒与被敬,都有着具体而微的程序,有板有眼,敬者与被敬者都深谙其味,行动如仪……
酒的味道是一种刺激,刺激之后是一种飘飘然,喝多了难受又是一种酒精浸泡下的共情。
就在这飘飘然和共情之间,南阳人推心置腹,许多本应该按规矩来的事就这么拍胸脯承诺了。
南阳人做事拼喝酒,讲人情,想必不如大家清清醒醒签订合同,订立协议来得规矩,来得严谨。
三、凡事都爱找熟人
南阳人办各种事务,看病、升学、办手续、比赛、接项目……都喜欢托熟人。本来很简单的事,结果绕了一大圈子。
不过有些事,不找熟人,你也的确办不成。熟人一句话搞定,没有熟人,处处碰壁。
找熟人的结果,就是地方风气崇拜权力和金钱,欺软怕硬,裙带关系盛行。
留在本地的年轻人早早把目光瞄准权力、金钱和人脉,挤破头想去考公职,把入编“公职”等同“当官”,把“当官”看作“能办事”。
一些人主业就是混酒场搞串联,在地方编织起广泛的人脉网络,而南阳人又觉得这些人“有用”,不敢得罪,能帮上忙,久而久之养出了一些“山头”。
这种风气长期延续,就形成了南阳人不按规矩办事的毛病,进一步强化了南阳的熟人社会。
四、凡事不为人先
凡事“不跟风,不落后”,追求四平八稳。
这意思就是别人搞改革,我们先吃瓜,人家改革尝到了红利,我们再步后尘。
这样做的结果固然稳当,不容易犯错,但往往错过了最好红利期,最后成了没有担当,不敢干事。
自己出了问题,不允许别人提意见,听不进去批评,不允许别人说不好。
南阳人喜欢说:我的家乡只允许自己吐槽,不允许别人说不好。
这话没毛病,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目光所及,就是整个世界。
老领导郭老师曾在外贸工作,老郭1980年代去山东出差,与山东人唠嗑,山东人说,你们河南人很有意思:
我们山东人是法律没有规定不可以做的,我们默认都可以做。
你们河南人是法律规定不可以做的不敢做,没有规定不可以做的,也不敢做。
四十年前的话用来形容河南人,有点过时,但用来形容南阳,多少还是有点道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面对许多新事物,南阳总是慢人一步。
在其他城市,部门公共热线都是普通话,我们大南阳接着电话,就是一句:
“wai”!
04
谈南阳的盆地意识,不能忽略南阳的近代历史。
南阳最早是一座水运城市,除了发达的路网,行船可通过白河到汉水直达长江,至今南阳许多地名如汲滩、石桥、盆窑、赊店、瓦店、沙堰等地名,都跟水旱码头息息相关。
南阳近代名人辈出,也在于在前铁路时代,南阳地处中原的“旋转门”,水运路运发达,南上北下,都要经过南阳。
南船北马的时代,造就了南阳地方相对开放的思想和风气,虽然不乏匪患,但近代孕育了相当一批名垂青史的人物和旷世奇人。
后来南阳境内水土流失,白河水道淤积,加之1958年,在当时的重农思维下,南阳修建鸭河口水库,白河、唐河等河床流沙逐渐淤塞,不能行船,南阳的航运基本终止。
航运终止后,南阳的铁路运输存在几十年的断档期,相当于被隔绝于铁路时代之外。
1970年7月1日,南阳南北焦枝铁路通车,距离1949年新中国建立已过去21年。
2004年1月7日,南阳东西向宁西铁路首列货车通过,距离1949年,已经过去了55年。
2019年12月1日,南阳首列高铁郑渝高速铁路郑襄段正式开通运营,距离中国第一条高铁诞生,过去了12年。
铁路运输和高铁运输时代的交通劣势,客观上造成了南阳地方信息、物流、交通的闭塞,影响到了南阳人的思维和观念。
北宋以前,南阳盆地靠近京师,漕运兴盛,故两汉、唐和北宋时期,南阳盆地是南北漕运的必经之地。
南宋以后,都城远离南阳,水路交通在国家的地位就一落千丈,南阳的地位也就大不如前,到了近代百年,南阳成为了河南典型被边缘化的城市。
(白河像一个孕妇,孕育出了南阳城)
05
追溯历史,南阳历史上的兴衰,与交通兴衰、政治定位密切相关。
新的历史时期,南阳有了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在高铁、航空、路运多重运输的优势下,南阳万事俱备,只欠更新脑袋里的的思维和观念。
当你听到南阳人吐槽“盆地意识”,其实,他一定是在表达对南阳的期待。
期待南阳人能打破既往思维,敢拼、敢干、虚心接受建议和批评;
敢于像当年深圳一样,向上要政策,在一片滩涂地上,绘就宏伟的蓝图;
敢于像合肥一样,科学论证,政策持续,以创业投资的思维,运营城市;
敢于像义乌一样,克服盆地交通不便,在一清二白中鸡毛换糖,踏实肯干;
敢于像襄阳、洛阳一样,找准定位,立足产业,营造美好城市,迎头赶上......
盆地并不等于落后闭塞。
盆地的紧箍咒并非不能打破。
知耻近乎勇。未来的南阳,值得我们相信,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