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三水乐平小山村刘氏
佛山三水乐平小山村刘氏公祠
从三水区乐平镇礼义大道途经碧湖、大山等村便进入小山村。平整的硬底化村道蜿蜒向前,沿途绿树成荫、鲜花簇拥、屋舍俨然。一栋精致的镬耳建筑伫立村前,这便是小山村维系百年宗亲、传承祖训的刘氏公祠。自明朝中叶立祠以来,刘氏公祠几度更名、经历战火硝烟洗礼,但其凝聚的宗族精神、家风乡风,如它牢固的建筑主体一般,百年不衰、日益兴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刘氏族人,注重仁义礼智信的优秀传统代代相传。
占地300多平方米的百年古祠源远流长,祠堂外,镬耳墙、青砖墙、麻石柱、石狮子蕴含着祠堂的百年厚重;祠堂内,二进式的布局融入了“四水归田”的格局,两侧廊道上的半圆拱门一度是望族的象征。祠堂保留着明朝建筑的特点,我们至今仍能欣赏到独特的大青砖墙体。始建于明朝中叶的刘氏宗祠,现在的墙体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大青砖,历代后人十分重视修缮,大青砖构成的建筑主体坚固如初。
刘氏公祠小而美,跟精致的小山村如出一辙。小山村为单一刘姓村,属源潭村委会,人口百余人。该村刘氏先祖在明代从南雄珠玑巷迁至广州牛栏岗,后迁移至官窑厚村,再从厚村迁到现址,于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年)正式建村,名为“狮溪”。当年的“狮溪”便是今天的小山村。该村落依小山岗而建,地势不凡,颇有狮子之威,加上村前有小河涌流经,故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狮溪”更名“小山村”,与隔岗相望的大山村互相呼应。
建村以后,先祖刘海天建设起了属于该村刘氏族人的祠堂,原名为“刘氏宗祠”。在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原刘氏宗祠重建,并更名为“刘芳仁书舍”。刘芳仁书舍以出资建设人“刘芳仁”名字命名。刘芳仁是祠堂始建人刘海天的后人。2016年,祠堂重修,更名为“刘氏公祠”。再经修葺的刘氏公祠重光,海内外刘氏族人共聚庆祝,好不热闹。
刘氏公祠能历经百年岁月洗礼、走过时代动荡而屹立不倒、越发昌盛,与刘氏刘海天育有数子,其中两个儿子分别到乐平镇大簕村片区、水西村片区发展扎根,繁衍出刘氏的分支。大簕村发展成比小山村更大的村落,足有300多人。
刘永能说,小山村与大簕村、水西村的刘姓同宗同源,直到如今,每年清明等重要传统节日,小山村与大簕村、水西村的刘姓兄弟姐妹都会聚首一堂,共同在刘氏公祠举行祭祀大太公的传统仪式。
每逢刘氏宗亲聚首的日子,小山村村民还会专门准备传统美食和点心,招呼从大簕村、水西村以及港澳、国外回来的乡亲。小山村在外发展的港澳同胞、华侨约100人。刘永能说,他们在春节时不一定回来,但是公祠重光、祭拜祖先等重要日子都会回来,这就是宗族血缘意识。
小山村刘氏先贤达德的智慧,在祠堂建设中、在村落建设中处处彰显。小山村中有一小巷,名为“仁德里”,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德”内涵一脉相承。
刘氏公祠内有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场所、道德讲堂等功能平台,曾经只能靠耳口相传的村史民俗,通过一块块精致的展板、一个个复古的雕塑生动讲述,历史留痕、深入人心。
在祠堂大厅,刘氏祖训诗、刘氏格言十则等悬挂在显眼处,“敦孝弟”“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等训诫时刻提醒着族人恪守品行,明德立人。
更多刘氏信息敬请关注岭南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