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航天测控硕士毅然转行,自学中医?

“中医是治得病的人,西医是治人得的病。”这是我小时候偶然听过的一句话,当时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只觉得这其中蕴含的思辨与神秘深深吸引着我。没想到这份埋藏心底的感受却成为日后我为之奋斗的目标,令我从一个理工科硕士历经艰辛成为一名中医临床大夫。

从小到大,理工科始终是我的强项,大学专业我选择了电子信息工程。那时在高强度的专业课学习之余,读一读人文类的书,尤其是中医类的典籍,例如《黄帝内经》《常用中草药》,对我是最好的放松和调剂。渐渐地,我对中医的向往开始不断萌发。

读研期间,虽然我的研究方向是航天测控,却对中医更痴迷了。有次我必须在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前完成仿真程序的调试,可程序的bug怎么也找不到,心情烦躁不堪。

晚上十一点后,实验大楼关门,我被锁在实验室,望着摆满试验台的计算机和各种数据线,身上又饿又冷,我的内心几近崩溃。理智告诉我,必须重新回到工作状态。

于是,我强迫自己上网找出《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待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后,继续调试程序。

在这个艰难的孤独的夜晚,仿佛有一个美丽的“她”,轻轻来到我身边,那一刻,黑夜不在,孤独远去,“她”就是中医。情不知何所起,一往情深,我终于明白过来,我已经深深爱上了中医,根本不能满足只当个业余爱好者。

2010年4月,毕业前一年,我终于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转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屈原《离骚》的名句很好地描述了当一个人面对理想挚爱时,所爆发出的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神。

三年前本科毕业时,面对中医学的知识浩瀚、无师无门等限制因素,我没有勇气选择中医,但这次不一样了,我内心充满斗志。

我给自己订下一份计划,先自学以筑牢根基,接着努力谋求考取中医类研究生。我选择从源头学起,即一开始便直指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没有老师,我便翻阅后世名家的注疏,数本之间,往来贯穿,并参以己意。

那时候正好赶上我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季,耳畔时常传来各种招聘会信息以及周围同学们的签约喜讯。毕业的愁绪伴随着对未来的憧憬,周围各种浮躁气息涌动,而我的内心却非常平淡,每天过着研读经方、晨起饭后背诵方歌的日子。

转行之路并不顺利,首先就遇到了来自父母亲朋的强大阻力,除了一个朋友外,我没有其余的精神支持,直到一件事的发生。

2012年春天,我母亲上呼吸道感染,起先只是咳嗽,第二天开始高热,胸口到咽喉撕裂般剧痛。我从2010年秋天开始学医,读书不足一年半,毫无临床经验,亦无老师指导,但我却自信满满地要治好母亲的病。

记得当时,我全神贯注于指尖给母亲号脉,仔细感觉:脉好像有些浮、有往来活动的感觉,再使劲按,脉还比较有力,结合高热、咽喉呼吸道疼痛,应该用白虎汤。

于是我毅然写下白虎汤的几味药,出去抓药,再亲自煎煮,最后再把汤药端到母亲面前。母亲也非常配合,一口气喝下。当晚我是辗转反侧,生怕自己失误。天蒙蒙亮,我就急匆匆来到母亲身边,一量体温,37.6度。

我心中还是不放心,当母亲说咽喉的疼痛减轻了很多时,我如释重负,知道用对药了。于是接着服用白虎汤,第三天母亲的体温完全正常,咳嗽亦轻微,再休息一两天便恢复如初。

看起来似乎需要送医院输液打针的急性病,却被初出茅庐的我三下五除二给解决,家里人大吃一惊。从此,亲人们不再试图劝我,因为他们好像明白过来:一个完全自学的人仅靠读书一年半就治好了一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虽说不无侥幸,但也足以说明此人有些天分。

首战告捷,我信心大增,那段时间的成长可以用狂飙突进来概括。在整个2012年期间,我基本上熟悉了经方的方证体系,还学习了温病学,通读了近代中医大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2013年,我考上了河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硕士,师从当代经方大家王付教授。2016年毕业后,我开始了坐诊生涯。

当走入中医这个圈子后,我才发现,类似我这样因为兴趣而转行加入中医行列的人不在少数,跨行原因无一例外,被中医的魅力深深吸引,他们对中医发自内心热爱

跨学科的背景往往也使他们具备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医,再加上巨大的热情和异常努力,与中医科班出身的毕业生相比,他们的成长速度惊人。因为中医需要热爱才能学好掌握好。

就我自己而言,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更多,每当我前进一步,还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等待我去探寻。

作为一个理工科跨行业的中医人,若能用我的跨学科背景为中医理论添砖加瓦,固所愿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