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赋》临习要点
一、陆柬之与《文赋》
陆柬之,生卒年不详,初唐书法家,吴(今江苏苏州)人。柬之少时即随舅父虞世南学习书法,后又摹习欧阳询,晚年则专工二王。其书与欧阳询、褚遂良齐名,当时虞、欧、褚、陆并称“四子”。张怀瓘《评书药石论》说:“昔文武皇帝好书,有诏特赏虞世南,时又有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等,或逸气遒拔,或雅度温良,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绝执操,扬声腾气,四子而已。”陆柬之的书法得虞世南亲传。虞书笔致圆融遒逸、萧散洒落,是王氏一脉的传承,对陆书有较深影响。陆柬之继承了魏、晋以来的传统,又博采众家之长,字体秀丽,笔法圆润流畅、外柔内刚,雄秀之气出于天然。陆柬之书《头陀寺碑》、《急就章》、《龙华寺额》、《武丘东山碑》皆名重一时,可惜均已失传。惟书陆机《文赋》一卷传世。
《文赋》(图为作品局部)又称《二陆文赋》。《文赋》为墨迹纸本长卷,全长930.3厘米,高26.7厘米,凡144行,1658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文赋》是西晋文学家陆机的名著,陆柬之是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书写远祖的这篇宏文的,故可谓文章、书翰双绝。元揭侯斯跋云:“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惟见此卷耳。”细观此卷,能深切感受到二王的雅逸、虞世南的温润。
《文赋》的突出特点是以韵取胜,这也是晋人书法的最大特点。纵观此帖,其用笔提按适度、正侧兼施、转换自然、行笔流畅,结体顾盼呼应、牝牡相得,行气连贯而富有变化,无不表现一种和谐的生机。通篇没有大起大落的强烈感情宣泄,没有惊心动魄的感官刺激,而是温雅娴静,如芙蕖照水、松影摇窗,给人一种清幽淡泊的美感。
临习该帖要中锋行笔,力贯始终,尤要注重使转中笔锋的提、按、顿、挫,切忌一笔而过,点画要圆润厚实,落笔要有藏锋,行笔要取涩势,收笔要注意回锋,只有这样才能临好此帖。
二、《文赋》的笔画特征
众所周知,行书的点画是在楷书点画的基础上变化衍生出来的。这种变化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动势,变化了形态,每种点画的写法可以千变万化,根据“形势”、“气势”的需要,可变长、变短、变粗、变细、变圆、左倾、右斜等;二是“加减乘除”,即在楷书点画的基础上“添油加醋”,增加游丝,或将原先在楷书中应写好几笔的减省为一笔,且不像楷书那样,严守诸如“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法则。历代行书作品,风格流派很多,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用笔习惯。有的下笔较重,点画线条粗壮;有的下笔较轻,就显得秀逸一些。善用圆笔的,点画圆浑;善用方笔的,笔画就比较挺劲。不论怎样变化,用笔的原理都是—样的,即都必须熟练掌握提按、顿挫、转折、收缩等方法。
陆柬之所书《文赋》,神俊超逸、圆润遒劲,故赵孟頫称赞他不在顾、欧、虞、褚、薛之下,揭俣斯谓其书有晋人风格。如图中的“宣”、“云”二字,点画精到,铺毫后能将笔收紧,衄挫而出,因此显得沉着朴厚、挺拔多姿。而图中的“钩”、“芳”二字,转折时笔势连贯,用-笔顿挫分明。“观”、“而”二字,用笔驯雅整饬,有法有致,点画表里莹润,骨肉和畅,尤其在每个字的横笔转弯之处运用方折之笔,更显得遒婉劲健。图中的“藏”字,运笔沉着,点画遒劲。“期”、“意”二字用笔瘦挺,稍现锋芒,转折处有较明显的方笔棱角,给人以厚重遒劲的感觉。
1.《文赋》横画的特点
(1)短尖横,如图中“于”字的首横。其写法是顺锋落笔,由轻而重,收笔时提笔下顿、疾收。这种横画要自然露出笔锋,运笔不停顿。
(2)长横,如图中“景”字的长横。该横在《文赋》中最为常用,它落笔简捷,便于书写。其写法是露锋起笔,中锋行笔,收锋时稍提后下顿、疾收,呈现两头粗中间稍细状态。
(3)带锋横,如图中“朝”字的长横。其写法是顺着前一笔画自然起笔,再向右作横,形成起笔处带有锋芒的形态。
(4)下挑横,如图中“华”字倒数第二横。这种横常在上长下短的长横画运笔后,在画末稍停笔,顺着笔势向左下挑出笔锋,以接续下一笔画的运笔,笔势呈覆势。这种横画与横钩的写法有点类似,只是出钩的角度、长短有所不同而已。
(5)上挑横,如图中“者”字。上挑横圆润丰满,在承接上一笔的笔势运行、行笔至末端时,乘着笔势向左上提笔出锋。
一字当中出现多横组合,我们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长短、正斜、间距、俯仰的变化。长横、短横同在一字之中,其倾斜度不一,长短亦有参差。有的粗细悬殊,有的间距疏密有别,有的近似点法,而上下各笔又有俯有仰。二是横画在不少情况下参同楷书的写法。由于其长短、粗细有些差异,其他笔画又灵活多变,因而这种写法并不让人觉得单调呆板。三是有些连续排列的短横,在行书中往往被点或竖所代替,这在陆柬之的《文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下图中“绩”字。
2.《文赋》竖画的特点
行书中的竖,不像楷书的竖写得那么直,其形或倾侧,或曲折。《文赋》中的竖姿态多样,变化丰富。
(1)垂露竖。此竖取篆书笔法,线条浑厚,收笔圆转,笔力内含,其写法是侧锋或逆锋落笔,调笔中锋下行,收笔时转笔内收。如图中的“状”字。有时为了寻求变化,增加字的动感,此竖不—定直下,而是写成倾斜状,如下图中的“慨”字。
(2)悬针竖。《文赋》中的悬针竖写法与楷书相同。由于行书运笔较快,故此画较难掌握,需要有一定腕力控制收笔。其写法是,侧锋或逆锋入纸,中锋运笔,出锋时,把笔收紧、快出、空收。此竖要写得姿态悠然。如图中的“辞”、“干”二字。
(3)弧竖。此竖呈半弧形状,向左弧或向右弧与其居字之左方或右方有重要的关系。如图中“怀”、“取”二字的竖画。
(4)垂头竖。此画犹如玉箸,上细下粗,由于运笔速度极快,所以笔势会略显弯势。如图中“下”、“作”二字的竖画。
(5)悬胆竖。此竖也称尖头竖,呈上尖下粗之状,轻落笔,最后取篆法圆收笔。如图中“而”、“雨”二字的左竖。
(6)左钩竖。这种竖与楷书中的竖钩有相似之处,均为向左钩出。而行书中的出钩则姿态多变,可以向左钩出,还可以向左下钩出,都是为了呼应下一笔画。写这种笔画必须注意的是,在收笔时,先提笔向右下按,然后顺势向呼应处钩出。如图中的“寂”字。
(7)并列竖。一字当中如有三笔或四笔竖画,均应呈向势,左短右长,慢慢地运笔,笔脉自然,没有停滞,右竖应长而有力。如图中的“顺”字。
3、《文赋》点画的特点
(1)斜点。如图中“之”、“玉”二字的点画。这种斜点的书写方法与楷书中的斜点写法相同,只是更加简捷流动,富有变化。其具体写法是露锋起笔,着纸较重,顿后提笔回锋,再左下出锋,形成呼应牵丝,使字势灵动。
(2)长点。它的书写方法与楷书中的长点也大致相同。该点多为字中最后一笔,笔势略带弯曲,将笔力聚集后再将笔向左收回。如图中“故”、“不”二字的点画。
(3)竖点。这种点与楷书写法相同,只是运笔较快一些。如图中“音”字上点及“云”字左点。
(4)挑点。这种点又称为仰点。其书写方法也与楷书相同,关键是要在起笔后自然而又迅疾地向右上方挑出,形成与下一笔相呼应的笔势。如图中“必”字的左点、“若”字的左上点。
(5)出锋点。这种点是行书中为呼应下一字而产生的牵丝引带,起到使字与字之间血脉连贯的作用,可增添字势之间的生动感。这种点出锋一定要自然,不能为出锋而出锋。如图中“未”字的末点、“至”字的上点。
(6)上下点。它主要在字的最后笔画中,在实际书写过程中是一笔连成的,上点轻盈带过,下点要用力顿笔,向下聚集后再收笔。如图中的“于”字。
(7)左右点。这种点主要位于字的下半部,也是最后两点,在距离与高低上要有区别,笔势向内稳住上面笔画。如图中“荣”字下面两点。
(8)横波点。这尉旨字下面的几点,形状如同波浪,由左向右连笔不断。其写法是第一点接续第二、三点横势连续运笔,最后一点向左下出锋收笔,整体上笔势流动。如图中的“亦”字。
(9)竖三点,如图中“浅”字的三点水。在行书中常将此三点减化为两点,其运笔方法是轻轻进入第一点再进入第二点,如竖画直下,最后往右上方出锋收笔。
4.《文赋》撇画的特点
(1)斜撇。《文赋》中的斜撇与楷书的写法大致相同,只是要将其写得更流畅、快捷,要求腕力能送到锋尖,将撇画的厚实舒畅、长而丰盈的姿态表现出来。如图中“不”、“文”二字的撇画。
(2)直撇。这种撇画有点类似右弧竖的写法,要写得直而长。其写法是在起笔后缓缓向左下行笔,至末端轻轻地将笔提起,借势引带下一笔画。如图中“所”、“病”二字的左撇。
(3)短撇。如图中“秀”、“乎”二字的首撇。这种撇画主要用于字的首笔,其斜度小,而且短、粗,用笔速度较快,显得干脆、果断。
(4)弧撇。其写法是先向偏右的地方落笔,逐渐向左下运笔成大弧形状,其状比斜撇稍弧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在收笔时要向左上带出,以示引带下一笔画。这也是行书书写中的常用笔法。如图中“夫”、“天”二字的撇画。
(5)带钩撇。其写法与长撇相同,不同的是在其收笔时不是提笔出锋,而是要压锋顿笔,顺势往左上方出锋收笔,如一小钩。这是行书中常用的笔势呼应钩挑笔法。此撇在《文赋》中用得较为广泛,临写时要多加分析,牢牢掌握。如图“广”、“若”二字的长撇。
(6)回锋撇。这也是行书中常用的笔法,带有篆书笔意,也是《文赋》中常用的笔法。它与带钩撇很相似,不同的是此撇收笔时不出锋,而是调锋转笔后内收,显得很含蓄,有点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如图中“俯”字首撇、“风”字左撇。
(7)重撇。当一字之中有多撇组合在一起时,要注意它们的大小、长短、形状、欹正以及各撇起、收笔的方法不能雷同,要有变化。这样,写出的字才能生动多姿,富有美感。如图中“物”、“形”二字。
5、《文赋》捺画的特点
(1)斜捺。行书的斜捺与楷书的斜捺很相似,惟一不同的是其运笔比楷书的斜捺较快。其具体写法是起笔较轻,向右逐渐增加笔力,然后轻松、自然地捺出。值得注意的是,在捺出前一般不要刻意加重笔力。如图中“文”、“骏”二字的捺画。
(2)平捺。陆柬之《文赋》中平捺的书写方法与楷书的书写方法也大致相同,“一波三折”的特征在其中也有所表现,但线条的粗细变化不是很大。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种捺画在收笔时可提笔出锋,如图中第一个“起”字的平捺;也可不出锋,而是在收笔时提笔内收,如图中“遗”字的平捺。
(3)反捺。该捺起笔先作小弧画,转笔向右下运行,用力也是由轻至重,最后回锋收笔。如图中“怀”、“取”二字的捺画。
(4)直捺。它既不像反捺,也不像斜捺,行笔与收锋纯用篆法,显得圆浑、厚重。其具体书写方法是,顺锋起笔,转而中锋行笔,由轻而重,一捺直下,收笔时按而内收,呈圆尾。如图中的“来”、“翰”二字的捺画。
(5)带钩捺。它的写法有点儿类似长点和平捺,不同的是在收笔时不是提笔出锋或回锋,而是根据字的需要,在收笔时或调锋运腕向左上呼应的笔画钩出,如右图中第二个“起”字的捺画;或在收笔时乘着笔势,迅速向左下钩出,如图中“长”字的捺画。这是行书的特有写法,也是《文赋》中捺画的一个突出特点。
另外,还有一些捺的写法也较独特。如右图中两个“之”字的捺画有不同的写法,这与《兰亭序》的一字多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就增加了作品的变化,我们在临写时一定要注意吸取,以便日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6.《文赋》钩画的特点
书法中的钩画众多,而其书写方法也是百花齐放、变化丰富。
(1)竖钩。行书的竖钩写得比楷书更流畅、爽快。其写法是先写竖画,至末端时先调锋向左下顿而稍驻,顺势用腕力向左上钩出,笔画厚实有力。如图中“制”字的竖钩。在《文赋》中,有些竖钩不是向左上钩出,而是向左方平出,显得圆润厚实。如图中“予”字的竖钩。
(2)横钩。《文赋》中的横撕艮有特色,它写得圆转,并圆中见方。如图中“察”字和“寄”字的横钩。其具体写法是先起笔写横画,至末端将笔提起,使之如铁丝般有力,转笔后用力向左下钩出,不露棱角。
(3)戈钩,又称斜钩。《文赋》中戈钩的写法与楷书写法相似,只是比楷书较随意些。如图中“识”字和“或”字的钩画。这种钩画斜度和弯度都不宜太大,书写时尤其要注意字的重心,最后回锋向右上出钩收笔。
(4)横折钩。这种钩画在行书中一般取圆折,圆中略带方,不露棱角,出钩时不作停顿,而是直接借势向左上出锋。另外,此钩有高矮之分,如右图中的“而”字属于矮横折钩,其横长竖短,且折下后斜度较大;而“固”字属高横折钩,其折下后较直。
(5)卧钩。这种钩画的写法与楷书相同。如图中“意”、“应”二字的钩。其书写方法是,顺锋入纸,由轻至重,前斜后平,取弧势,钩出时无须调整笔锋,直接向左上用力钩出即可,但要写得结实有力,并且与中间一点相呼应。
(6)竖弯钩。在《文赋》中,此钩有出钩和不出钩两种,但都要写得刚劲有力,充满弹性。其书写方法是,先起笔写竖,至末端圆转后向右行笔,再调笔向字心或下—笔画钩去,钩宜小而锋利。如图中“尤”字的钩画。
(7)横折弯钩,如图中“瓶”字的钩画。它的写法比楷书的写法要轻快、流畅,—气呵成,中间无断笔。
7.《文赋》折画的特点
(1)横折。这是由横画与竖画组合而成的笔画。在《文赋》中,此画常用圆折,写得极富趣味。如图中“昌”、“目”二字的横折。
(2)竖折。如图中“流”、“函”二字,其竖折呈现不同的姿态,前一折转角圆润,后一折则为方正带有棱角的折,在书写时要仔细体会。
(3)撇折横。这是行书中常用的折画,如图中“文”字。它是先作撇画,再向右作折画。这种折一般是用方折,且向右上方取势,以便空出较大的地方给下部笔画。
(4)撇折提。这是连接撇画和提画的方折笔画,也是行书的常用笔画。如图中“精”字左部的撇折提。它的书写方法是先侧锋入纸,顿而调锋向左下运行,折时先提笔向右下顿笔,然后调锋向右上提出,力达锋尖。
8.《文赋》提画的特点
《文赋》中的提画大致用得较多的是斜提和平提,其他提法均是从这两种中变化出来的。如右图中“浮”字的提画,它是三点水中最后一笔的常用笔画,写法是借上一笔笔势顺锋入纸,顿而调锋,运腕向上挑出,力达锋尖。而右图中“抽”字的提是平提。它的写法是,先逆锋起笔,向右下作顿,接着调锋向右上挑出,力送笔端。在写提画时运笔要果断、沉着,不能犹豫不决,否则写出的提画就不千脆、不爽快。
三、《文赋》的结字特征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当然跟楷书的结体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行书中又有许多草书的因素,所以其结体上又有许多异于楷书的特殊之处。行书结体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书法的不规则美在抒情达意中的优势。下面我们来看《文赋》的结体特征:
1.正侧并用。在书法中,没有绝对平正的点画,也没有绝对平正的偏旁。行书相对于楷书来说,则更讲究欹仅陬势,追求欹仅眨美。行书中的结体欹侧,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整体欹侧,要靠上下、左右的字去补救,以形成千姿百态的美感。行书的观赏往往不是对单个字的。一行之中的行气、曲直变化对单个字的体势更有决定性的影响。有些字看上去整体倾斜,但实际上是正的,也就是唐太宗所说的“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字的重心往往靠某些关键点画支撑,或靠笔势上互相补救,化险为夷。这种方式在王羲之和米芾的行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另一种,是部分偏旁的欹侧,或上欹下侧,或左欹右侧,但整个字却是平正的。这在《文赋》中运用较为广泛。如下图中“响”字,其中部“立”虽是向左倾斜,但上下两部分却平正,故该字仍显十分平稳。下图中的“遗”字上部分向左斜,但由于底下一平捺极力向右伸展,将其重心拉正,故使此字化险为夷、奇趣乃出。
2.行草相间。《文赋》在结字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行草相间。如下图中前一个“不”字为行书写法,用笔较楷书流动,稍有牵丝引带,而后一个“不”字则为草书写法,用笔放纵,结体简捷,笔画间呼应有致。
3.曲尽其态。我们平时说汉字是方块字,并认为应该写得方方正正。如果汉字用印刚体、美术字来表现,当然应该写得方正一致,但按书法的要求来写,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汉字笔画有多有少,有独体字,也有合体字,其繁简与结构决定了字有大小、长短、宽窄的区别。在行书中,为了产生节奏上的变化,书法家利用汉字不同形态的参差错落适当加以夸张,使长者更长、宽者更宽、疏者更疏、密者更密,有时两者之间相差数倍,可谓曲尽其态。但将这些字按合理的章法有机地组合起来,则大者不觉其大,小者不觉其小,长者不觉其长,短者不觉其短,疏者不觉其疏,密者不觉其密,和谐匀称,天趣盎然。陆柬之的《文赋》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也很突出,我们在临习中不可忽略而过。如左图中的“声”、“或”二字,因其主笔为长竖或长斜钩,故一般宜写得狭长些。而左图中的“而”、“心”二字因笔画较少,字形短矮,故宜短不宜长。像左图中的“发”、“义”二字,结构较繁复,笔画较多,所以这些字宜大不宜小。左图中的“兀”、“目”二字,因笔画少、字形结构单一,故字形也是宜小不宜大。但这类字要在笔画的分布上显出疏密对比,这样才不致局促。
4.主笔舒展。在《文赋》中,每个字的主笔都较为舒展、劲挺,常出现的主笔为横、竖、撇、捺、斜钩、弯钩等。如图中“载”字的斜钩、“必”字的撇画劲健而舒展,落笔大胆,出钩爽利,中宫收紧,整个字显得疏密有致。而“其”、“素”二字的长横为主笔,侧锋入纸,线条细长而劲健,收笔爽朗、斩截。
5.变化省简。孙过庭的《书谱》中有这样一句话:“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在书法艺术之中,什么是“违”?就是错杂、多样、变化、参差、殊异,就是组成一个艺术整体的各个部分乃至各个细部都要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变化,是艺术的生命。
对结体美来说,“违”就是要在一个字里“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楷书中,同一笔画或偏旁可以写得大致一样,因为楷书主要表现的是规整之美;而行书中则应尽可能避免同一笔画或偏旁的重复以及字与字的相互雷同。王羲之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行书结构的变化不能乱变,需要做到和谐统一,富有层次感与主体感。如图中“谐”、“诗”两字的言字旁,繁简各异,又与字的另一部分相协调。再如左图中的两个“而”字,写成了不同的体态,这就是所谓的“同字异体”,用以增加字的变化。而左图中的“出”字和“言”字均是减省了部分笔画,线条连贯流畅,尽显变化之妙。
6.收放得体。行书结体的主要特点还有收放得体。正如明代书家董其昌说,作书最忌缸置等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
挽之处。《文赋》在这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图中的“合”、“与”、“喻”、“若”四字,“合”字撇捺努力向左右舒展,下面部分蜷缩其中,这样一大一小对比强烈;“与”字为上下结构,上密下疏,中宫紧缩,长横特长,左下伸展,上收下放,疏密照应;“喻”字为左右结构,左部的“口”写得简捷而轻盈,右部写得宽舒平展,这样一密一疏、一收一放,既构成了对比,又突出了变化;“若”字的横和撇向左下舒展,横的右端明显收缩,左右收放对比强烈。
四、利用《文赋》的笔意进行创作
我们在临习了一段时间《文赋》的基本点画和结构以后,就应大胆进行一些创作实践,其中最简单的一条就是集字创作。这是初学者由临写过渡到创作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们按一般常见的创作幅式来进行讲解。
1.条幅。条幅又叫竖幅或立幅,在书写时可写一行,但最好是写三行或三行以上,以免显得单薄。书写时首先计算好字,最后一行不能只写一个字或两个字,否则很不美观。条幅的落款常用小字行书写一行或两行即可。如写两行,第一行标明出处,稍长;第二行署名,并给印章留下适当位置。落款不要超出正文的长度。条幅的长度约是宽度的三至四倍,可用四尺、五尺或六尺的宣纸三裁或两裁。如左图“山青水秀”四字为上海书家胡世和所集。他曾长期临习二王及《文赋》等名帖,故其款字深得《文赋》帖之精髓,加上起首一闲章,整幅作品恰到好处。此作看上去章法极为疏爽清朗,正文与款字相配合理,闲章与姓名印一白一朱,相得益彰。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正文写好后未留出落款的位置,那么这时也可在正文的恰当地方钤上一枚姓名印章,如上图“心平气和”条幅所示。
2、中堂。中堂比条幅宽,稍短,有时是两个条幅之和。整张三尺、四尺或五尺、六尺宣纸本身就是一幅中堂,最常用的是四尺中堂。中堂和条幅—样,形取纵势,上下伸展,可用以表现较多的文字内容,字多而密,气势宏伟。中堂可单独悬挂,亦可与对联相配。落款在左边另起,也可直接在正文后落款,署名加印章以不低于正文为宜。
中堂可用来表现较多内容,尺幅大,有气势,在书法展览和比赛中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如果我们在用笔、用墨、结字和章法布局方面作些有益的探索,充分吸收和借鉴前贤的成功创作经验,则会在创意上有较大的突破,有利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下左图字距紧,行距拉开,显得疏朗静逸,虽为行书作品,但字字独立,意境贯通,布局有行无列,以求生动自然,再加上款字和印章,整件作品和谐自然。而下右图因空出落款的位置不大,故只好加盖一枚名章,以示作者为何许入,同时押上一枚起首印,以增强艺术效果。
3.横幅。横幅(如图所示)又叫横披,取横势,自右向左书写,字数或多或少。横幅和竖幅相对,一张四尺宣纸对裁后,可写条幅,亦可写横幅,只是横竖取势不同而已。横幅两头的字要稍大,起笔和收笔要稍重,用重笔浓墨写出。不管是小字横幅还是大字横幅,也不管是楷书横幅还是行书横幅,都采取一格一字的方法,字间距要均等。总而言之,横幅要以气势夺人,墨饱力足,以厚重朴茂取胜。
横幅落款一般都写成两行,第一行为时间,用旧纪年,第二行为作者姓名。落款的行数不管多少,都不能过多地超出正文的上下限,总之以少、短为好。
4.对联。对联(如图昕示)由两条等长的窄长条幅组成,也称楹联。根据不同用途,它又可分为两种:—种是悬挂于室内作装饰品的,一种是节日喜庆时张贴于门两边的。根据字数的多少,对联可分“四言对”、“五言对”等,—般—边写—行。如果—行写不下,也可分行写。分行写的长联称“龙门对”,左边一联是从左至右写,右边一联是从右至左写。写对联时上下联字体大小要匀称,上下要贯气。—般对联落款时上款写于上联的右上方,下款写于下联的左下方,如果是“龙门对”,上下款则分别落于上下联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