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读懂《孙子兵法》才明白:所谓“以弱胜强”,不过是一种错觉
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所知道的“以弱胜强”的例子有什么?
在这儿,我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
田忌赛马,上、中、下三等马均不敌齐王,但最后,三局两胜,赢了齐王。
这其中的原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田忌采用了孙膑的建议,“以下驷与彼上驷,取上驷与彼中驷,取中驷与彼下驷”。用现代话说就是搞了一个错位竞争,总体实力虽然不及,但牺牲少数,便能成全多数。
我们来看获胜的两场比赛,上对中,中对下,皆是绝对优势。
思想敏锐的你或许已经猜到,我想说的是:
这个例子从“面”上来看的确是“以弱胜强”,但从“点”上来看依旧是“以强胜弱”,而且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在那一“点”上。
因此,“以弱胜强”的本质还是“以强胜弱”,弱势者若要翻盘这一点必须心中有数。
千万不要误会,我说这些并不是要为诡辩之论,而是要以此引出今天正式要讨论的话题“强弱胜负”,即:
《孙子兵法·虚实篇》
在这一篇里,蕴藏着“强弱胜负”的终极原理,也包含着“攻守至善”的核心秘密,只有真正读懂弄通才会领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谋略智慧,赢得更加美好的事业生活。
那么,这一篇到底说了什么?
01 取胜之道:“以强胜弱”
我们在第6节“谋攻之法”中已经说过,《孙子兵法》的为胜之道与经济学原理“边际效益”类似,本质上都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当正面冲突不可避免,最明智的作法就是想方设法形成“相对优势”,即: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胜者战,不胜则遁,“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本节当中,《孙子兵法》再一次强调了这一点,即:“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以众击寡”、“以十攻一”,真可谓赤裸裸的“以强胜弱”,而正是这赤裸裸的“以强胜弱”成就了文章开头所列举的经典故事。
当然了,这种“以强胜弱”的结果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系列理论指导与“艺术”操作,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内容就是有关“以强胜弱”背后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艺术”。
02 攻其不守,守其不攻
基于“以强胜弱”的战术思想,《孙子兵法》认为,“柿子要挑软的地捏”,“攻”要“攻其所不守”,“守”要“守其所不攻”,避实就虚,以达到“攻而必取,守而必固”的战术效果。
然而,对手不是你“案板上的鱼肉”,可以任由你“宰割”。
所以,要想实现“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的战术,还必须配套一定的方法,也就是接下来我要说的第3点。
03 致人而不致于人
这里面最核心的一个字“致”。
什么意思呢?
“致”的本意为“招致”,“招引”,“使到达”,放到本句当中便是“调动”,“引导”,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优秀的指挥官善于主导战场形势,调动对手,令其顺着自己的节奏行动,而不被对手调动或引导。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前者占据主动,是为“先手”,后者被动接受,是为“后手”,先手可以以逸待劳,后手则疲于应付,也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如何调动对手?
《孙子兵法》给出的答案是:“利”与“害”。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趋利避害为人之天性,亦是竞争本质,所以,想要对方“自至”,则以“利”驱之,想要对方“不得至”,则以“害”示之,如此便可“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真正调动对手,以“利”驱之,”利“要足够诱惑,以“害”示之,“害”也要足够乱其心志,用《孙子兵法》自己的话说就是: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调动对手的根本目的何在?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不趋”、“不意”,“行千里不劳,行于无人之地”,不正是“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的真实写照吗?
如此,由“致人而不致于人”到“攻其不守,守其不攻”,再到“以强胜弱”,一套完整的制胜流程跃然纸上,即:
权衡利害,争取主动,“调动”对手,并以此“制造”攻防“力差”(虚实),然后避“实”就“虚”,在其“虚”的地方以“绝对优势”取压倒性胜利。
细细体味,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一个“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思维问题:
宏观上,强则强、弱则弱,强弱取决于全局实力;
微观上,强者也有弱项,弱者也有强项,无论强者还是弱者,以强项匹配弱项,便可取得局部胜利。
这便是所谓“以弱胜强”的根本逻辑所在,亦所谓“强弱胜负”的终极原理、“攻守至善”的核心秘密。
正如《孙子兵法》中所提到的,“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总体强弱靠实力,局部的强弱看调配。
所以,真正读懂《孙子兵法》的人脑子里只有“以强胜弱”,遇事不仅能够从大处着眼,而且能够从小处入手,积极筹措、仔细调度,从不幻想所谓“以弱胜强”。
用《孙子兵法》原话说,这类人“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因为明“得失”、晓“动静”、知“有余”和“不足”,所以他们可以达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的境界。
这样的人,战胜史上不乏其例,商业方面也不缺少。
电视剧《大染坊》中,日本商人藤井为了“霸占”山东染布市场,大搞低价倾销,山东布商陈六子暗中收购其倾销的染布,转而投向日本关东军所控制的东三省,藤井自作聪明,结果踢了一个乌龙球,受到了关东军严厉的斥责,最终倾销之战无疾而终。
无独有偶,1926年,中国首个纯碱品牌“红三角”上市,遭到垄断碱市的英国卜内门公司残酷打压,命悬一刻,掌门范旭东“围魏救赵”,直扑卜内门公司的核心市场日本大力反击,搞得卜内门公司不但妥协了,还承诺:往后在中国销售纯碱的数量,绝不超过市场份额的45%,而且卜内门要调整在中国市场上的纯碱价格,必须事先征得范旭东的同意。
两个故事,当下主人公均属弱势,但他们均能够跳出当下看全局,掌握主动、调动对手,“致人而不致于人”,从此局部到彼局部,制造有利于己的相对优势,给对手致命一击。
由此可见:
所谓“强弱胜负”绝无定数,只要牢牢把握“以强胜弱”这个制胜根本,策略得当,“以弱胜强”亦非不可。
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概莫能外!
如果生活中的你,正面临着强弱胜负的抉择,不妨静下心来把这篇文章读个三到五遍,或许你想要的答案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