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移情能力与人才开发
#1 换位思考善解人意能够得到他人的悦纳
换位思考拓展思维视域。从人的本质来看,很多人在思考社会问题时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本位,或者说是以个人为中心来画圆,来处理人际关系和各种问题。如此一来,很多人就容易陷入自我的遮蔽性,视域比较狭窄和封闭,如同管窥之见,只看到部分或者局部,看不到整体和全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由此可见,这种思维的遮蔽性限制了思维视野,客观上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导致事业发展的失败。
具有移情能力,换位思考,能够拓展思维视域。“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送葬不避涂潦。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慎戒,不失色于人。”(《礼记·曲礼上》)《礼记》这段话对为人处世提出具体要求,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有移情能力,学会自我调控,善解人意。“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则充满了人文情怀,“不失色于人”是非常典型的情商理论,也是善于移情的具体表现。
移情能力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艺术展现。小说第五十七回中写“柴桑口卧龙吊丧”, 孔明教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这篇祭文追溯周瑜的丰功伟绩,阐释孙刘合作的重要性,陈述他与周瑜合作的情谊,抒发他对周瑜去世的悲痛之情。全文堪称奇文,情理并茂,打动了孙权的众将相。从移情能力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深知孙权众将嫉恨自己,因此演出这场感天动地的吊丧戏,缓和孙刘两家的矛盾。
把移情理论用于人际交往,客观上拓展了思维视域,打破了思维的遮蔽性,能使人豁然开朗。所以,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善解人意的移情,有助于形成事业发展的合力。
#2 善解人意和谐人际关系
移情能力能够使人换位思考,拓展思维视域,还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移情能力打破思维的遮蔽性,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论语·学而》载,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卫灵公》载,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人生在世,需要广结人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个人发展乃至事业成功,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遇到合适的交流对象,就应该主动与之交往,进行积极的沟通,否则就是“失人”,就是失去一次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也许就是失去一次发现人才的机会。反之,对方不是适合自己的交流对象,勉强与之交流,就会言语有失,造成不太好的效果。《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有一个容易被读者忽略的细节:鲁肃向孙权引荐庞统,孙权询问庞统的学问:“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这个细节说明庞统不了解孙权,无意间伤害了孙权对周瑜的感情。
为了和谐人际关系,还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论语·卫灵公》载,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一旦发生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不能一味指责别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一种特殊的换位思考,由己推人,有利于互相理解和有效沟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生哲学和民族交流乃至国家之间交往的重要原则。每个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减少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 移情能力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系统性
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如果具有移情能力,就会避免和克服坐井观天的管窥之见,通过拓展思维视域,认识和思考问题会更加客观全面,具有思维的系统性。
在现实中,有些人总会不经意间顾此失彼,看问题比较极端,走不出自我的遮蔽性,这样很容易失去认识事物的客观性,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人才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每个人具有思维的系统性,需要以人为本,需要拓思维,使思维走向澄明和豁然开朗。比如,人们常说以人为本,这里的“人”,绝不仅仅是指某个个体或者自我,而是从大众层面上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大写的“人”,因此,我们每个人考虑问题就必须走出自我的局限性,通过移情,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对他人有正确的认知,这样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系统性和缜密性,对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情商的角度来看,每个人也需要知己知彼,及时理解他人的情绪,在较大程度上追求情感的沟通,求同存异,进而达到感情的共鸣,这样非常有利于促进人才发展的共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