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参解《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帛书老子》第一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老子开篇就提出“上德”之“无为法”。结尾是“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表阳里阴,是指离卦取大腹之阴空,乃“得中”之意。这还可以参解《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里也对应地讲到“无为法”。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和今本《道德经》出入较多。《帛书老子》是讲三易的用法心要,从卦象上讲比今本要宝贵得多。不能学那短命鬼王弼之流扫象,可笑的只从字面理解搞一堆通假而回到今本上去。
读经常须“以经解经”的思路。《杂卦传》“离上坎下”。心归离卦,称“上德”。“应无所住”就如《帛书老子》第三十七章“毋闸其所居”。坎离阴阳错,离大腹若水,得中须听水,故谓“无以为”。《金刚经》第十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文是“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离卦之“得中”比喻为“如来在燃灯佛所”。“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是名句,和《帛书老子》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一样的思想,都讲离卦须反闻转念,如“所相非相”。“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句话的“佛土”就是指“燃灯佛所”,譬如看股票在大周期庄严,但是在时轮等小周期求供养“即非庄严”。下文是“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艮身,离为乾卦,乾为大。离火化山,“大身”如遯,是讲一种随缘的变化。这样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从上下文理解,“佛土”就是上德离卦之“大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相传我国禅宗六祖惠能未得法前,五祖弘忍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闻此言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六祖慧能因此而得传衣钵。
《金刚经》主要是讲怎样通过修行“自性清净心”,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道理。心地清净方为道,修行的关键全在一颗“清净心”。清净心是能够观照自我的一种空灵,是无执著的心。“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要一念不生,瞑目寂照之如如不动,如庄子所说的“呆若木鸡”,修行到“坐忘”的境界。这“反闻闻自性”就如老子说的“欲不欲”而得清净。
《金刚经》的唐玄奘译本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离罗坎若,经文名就是指“从水到火只有在金刚界才能断取”。这密宗讲金刚乘,但从《金刚顶经》里所谓的“秘密处说”、“法界”和“胎藏界”等名词推知应该是后人所造。这《金刚经》讲的才是真正的“金刚乘”,就是说“能断取从水到火的阿罗汉果要在金刚界”。汉地的显宗比较密宗要更加合乎易道。
再看那凡人孔夫子整编的《易经》是赞美“利见大人”或“大人”,比较“大人”如“上人”,还在浊世。这乾卦赞以“大人”明显比“金刚界”位次要低,或者说按孔夫子整编的《易经》修炼不到那天界的神仙果位。
最后看看成仙的太白金星,先看封仙的含义,这太白金星是“风泽山”之信止的卦象,而太上老君有“火雷天”之食天的卦象。看《庄子·达生》:“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乾为天,为玄。“开天之天”如老子的“玄之又玄”,这是站在天上再开天,如乾卦九五之“翠龙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