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文化,雅趣说“饭”
每天读国学 2020-12-28
图片来自于网络
说到饮食,一定离不开饭菜。吃饭的“饭”字,今天看来是再常见和简单不过了,那么在古代,这个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或用法吗?今日我们就来谈谈“饭”这个字。
“饭”字的字形演变
“饭”字产生得较晚。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较早的“饭”是在金文中 。金文中“饭”的字形从构造上看与今天基本一致,左边是“食”,右边是“反”,“食”表示意义,“反”表示读音。简化以后,就成了今天的这种写法。
《说文解字》说:“饭,食也。”这一注释得到普遍认同。“饭”最初并不是指吃的饭,而是指“吃饭”这种行为动作。比如《论语·乡党》:“君祭,先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唐代马戴《经咸阳北原》:“夜入咸阳中,悲吞不能饭。”明代冯梦龙《挂枝儿·相思》:“念着他,恹恹成病,不茶不饭。”
“饭”由指吃饭,进一步指吃各种东西。《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各家对“饭疏食”的解释不尽相同,这里不妨粗略地理解为吃很简单的食物。孔子说,即使过着粗茶淡饭、曲臂而枕的简单生活,仍然能够乐在其中。《孟子·尽心下》中说,舜一度“饭糗(qiǔ)茹草”。“糗”是干粮,也就是炒熟的米、面之类的食物,可以直接食用。舜吃的是现成的干粮和野菜之类粗劣的食物,说明他曾经过着跟普通百姓一样简朴的生活。清代屈大均《从塞上偕内子南还赋赠》“行人夜半饭黄羊,不待天明向战场”,以及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此二处的“饭黄羊”和“饭鲫鱼羹”分别与吃黄羊、吃鲫鱼羹同义。
由“自己吃”到“给人饭吃或给牲口喂食吃”,也是“饭”这个字义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初名将韩信早年落魄时曾在城下河边钓鱼,附近有一群漂洗丝絮的老妇人,“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饭信”就是给韩信饭吃。这位老妇人一连几十天把自己带的饭分给韩信吃,令韩信感激一生。《庄子·田子方》:“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饭牛”就是喂牛、饲养牛,这一用法在古代诗词歌赋中很常见。百里奚从不把爵位和俸禄放在心上,所以饲养牛时能把牛喂得很肥,使秦穆公忘记了他身份地位的卑贱,而把国事交给他。
我国古代丧葬习俗中,将珠、玉、贝、谷物、金属货币等置于死者口中,称为“饭含”。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往死者口中放口含物的做法。《礼记·檀弓下》:“饭用米贝,弗忍虚也。”意思是说,用米、贝来饭含,是不忍心让死者饿着肚子去阴间。《周礼·地官·舍人》郑玄注:“饭所以实口,不忍虚也。”也是说饭含是为了充实死者之口,不忍令其空虚。可见,之所以用“饭”来称说,是因为这种往口中置物的做法就像给死者吃饭 一样。
从文献记载来看,“饭”和“唅(指物在口中,又同“含”)”的物品有所区别,并且在特定时代有较为严格的等级规范。比如《周礼·地官·舍人》郑玄注:“(饭)君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稻。”《后汉书·礼仪下·大丧》李贤注引《礼稽命征》曰:“天子饭以珠,唅以玉。诸侯饭以珠,唅以璧。卿大夫、士饭以珠,唅以贝。”《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品至于三品,饭用粱,唅用璧;四品至于五品,饭用稷,唅用碧;六品至于九品,饭用梁,唅用贝。”总体来看,“饭”以谷物为主,“唅”以玉、贝为主。
“饭”由“吃饭”这一行为动作,进而指所食之饭,即煮熟的谷类食品,有时特指大米干饭。因每餐必食,“饭”又可代指一餐。这些都是今人所共知的意义和用法,此处不再赘言。此外,“饭”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意义,即指人手大拇指的指根处。《仪礼·士丧礼》:“设决,丽于 ,自饭持之。”这里讲的是丧葬礼仪,给死者的右手套上大拇指套,并与手腕相连。然而,这个意义是如何跟“饭”的其他意义产生关联的,目前已很难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