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我们到底该怎样认识苏轼这个人

北宋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墨迹素笺本  纵18.9厘米 横34.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而又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北宋苏轼  《治平帖》(局部)

纸本  纵29.2厘米 横45.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引首为明人所画苏轼像及释东皋妙声所书《东坡先生像赞》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也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是直接议论这个问题的,文中那种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都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这一点。

无论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提问”,或者是“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解答”;无论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排遣”,或者是“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缥缈禅意,实际都与这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深刻地联在一起的。

北宋苏轼 《前赤壁赋》(局部)

素笺墨迹卷  纵23.9厘米 橫25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前五行三十六字由明代文徵明补书

苏词则更为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它:“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夜来风雨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哩,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北宋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白麻纸接装  纵28.3厘米 横306.3厘米

吉林省博物馆藏

苏轼有一篇散文《方山子传》,其中说:

方山子……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徉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这也许就是苏轼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标本吧。总之,不要富贵,不合流俗,在当时“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

(传)北宋苏轼 《枯木怪石图》

纸本  水墨  纵26.5厘米 横50.5厘米

(日本)私人收藏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付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0)

相关推荐

  • 刘阳杰:苏轼与陈慥的逆旅同游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通才",其在文学.书法.绘画.哲学等诸领域精深的造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慥,字季常,号方 ...

  • 黄庭坚与苏轼的交游

            在文学史上,黄庭坚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主要是指二人诗书相当.道义相激与德才同骈,可以为世之楷模.         黄庭坚与苏轼的交游,始于苏轼对黄庭坚的推许.熙宁 ...

  • 苏氏鸡汤

    <姑苏晚报>2021年03月10日 B07版 晓萱 人生需要心灵鸡汤,一可励志,二可安心,名流也不例外.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历经坎坷,还差一点掉脑袋.东坡一生,优哉游哉,自得其乐,这归功于 ...

  • 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传奇人生(四):诗文书画,出类拔萃

    导语: 时间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重文抑武的大宋朝早已成为了历史,但苏轼的名字和文章却被人们一代代口传心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提到: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 ...

  • 互相“嫌弃”是假,“打情骂俏”是真,苏轼与迷弟黄庭坚如何相处?

    别人眼里的黄庭坚,是可堪大任的"清才"(王安石语),可托付终身.苏轼眼中的黄庭坚,是志同道合,可神交的友人.熙宁十年(1077)他赴徐州任途中经过济南,与李常小聚,"得见 ...

  • 笪重光临写苏轼、褚遂良名帖

    笪重光临苏轼书李白仙诗卷,故宫博物院藏. 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号君宣.江上外史.句容 (今属江苏)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官御史.明末清初书画家.书画理论家. 二诗不见于李白 ...

  • 东坡故事11:苏黄米蔡到底谁第一?苏轼独推蔡襄

    说起宋代书法,一般认为宋四家是其代表,但苏黄米蔡到底谁第一,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黄庭坚,还有人认为是蔡襄,尤其是欧阳修和苏轼极为推崇蔡襄(字君谟). 事实果真如此呢?我们看一下具体情况. ...

  • 苏轼贬得到底有多惨?

    每一个有才有貌的人 顾秋水的NO.451篇原创 By :顾秋水 ▲ 每天一篇原创,顾秋水在他乡与您相见! 宋朝是个很奇怪的朝代,读林语堂<苏东坡传>的时候,只看到苏轼被朝廷贬来贬去.想来苏 ...

  • 李泽厚:苏轼的意义

    作者: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而又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 ...

  • 五绝之最《登鹳雀楼》,到底好在哪里,能让杜甫王安石苏轼齐偷师?

    在<全唐诗>中,一共收录了6首<登鹳雀楼>.如今为大家所熟知的,却只有是署名是王之涣的这一首. 根据唐朝野史<翰林盛事>的记载,这一首五绝,至少在武则天时期,已经为 ...

  • 苏轼到底做了什么?为何章惇“时宰欲杀之”,处处刁难?

    对于苏轼的复出,有人欢喜有人愁.宋哲宗亲政时,章惇独相,策划了包含"二苏"在内的"元祐党人"的南迁,陆游(新党陆佃之孙)日后复盘发现,章惇贬逐元祐大臣有规可循, ...

  • 苏轼的意义 |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而又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北宋苏轼  <黄州寒食诗 ...

  • 苏轼的“春宵一刻值千金”,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说后人理解错了

    南宋谢枋得著蒙童读物<重订千家诗>,其中七绝的第三首,选的是苏轼的<春宵>.诗中有云:"春宵一刻值千金!" 如今的人听了,会心一笑.那不是指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

  • 皇帝亲口道歉,才华不输苏轼,这位“不洗澡”的宰相到底强在哪儿?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黛珂,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商鞅变法,事成车裂而死:王莽改制,招致国破家亡:张居正厉行新政,死后被抄家问责:光绪帝戊戌变法,&qu ...

  • 苏轼人缘到底能有多好!陌生人化缘三个月给他送家书,图啥?

    东坡好交游,除詹范.程之才外,据其诗文记载,与他有直接交往的惠州人物不下百名,他不但与文人学士同饮,也与村野父老共杯.一次,东坡和友人游览白水山回来,经过水北荔枝园,遇到一位85岁的老农,指着&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