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哥说审查39:简评评审八股模式
干评审其实是个体力活,一年上百个项目审下来,大脑会不自觉的形成一整套方法体系。但是,我们要对这种方法体系保持谨慎态度,避免思维方式被这套体系僵化住,形成评审八股模式,得不偿失。
一、评审思维的路径依赖
看过《摩登时代》的人知道,卓别林在里面演的大机器时代一个拧螺丝钉的工人,结果看到什么都想拧一下。审查人员在日复一日的项目审批中,很容易形成定式思维,形成一套看似自恰却有时失灵的方法论。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
对于经营部门上报的项目,审查人员很容易按照还款来源思路进行分析,第一还款来源看企业经营,第二还款来源看担保方式。企业经营情况看股东背景、行业前景、财务状况等因素,担保方式看担保人情况、押品的价值及变现能力。当然,我在前期还提出一些模型,比如四元博弈模型:本行、他行、政府、企业。
这一套理论看似无懈可击,却在处理东旭集团、康得新这类企业出现失灵。当然,有人会说自己很牛,这些项目风险能看出来。可实际情况是,东旭集团、康得新的大量融资,还是从金融机构搞出来的。这种情况,值得每一个评审人员去反思。
二、评审思维失灵案例
我们虚拟一个案例:A企业是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企业外评AA,有发债记录,企业债券融资余额300亿元。同时,A企业贷款授信额度350亿元,融资余额200亿,其中某股份制大行安康银行给予授信额度100亿,实际用信60亿元。这种情况,某中小银行审查人员张三收到一笔该项目新增10亿的贷款,这时张三便开启评审思维:一是认为A企业上市公司,有外部评级,行业龙头,自身实力较强。二是认为A企业授信额度350亿,实际用信200亿,还有150亿元额度可以使用,再融资能力较强。三是认为股份制大行给予100亿授信,实际用信也高达60亿,说明大银行比较认可。此外,A企业所属行业为机械制造业,财务情况还过得去,这时候很可能项目就批了。
张三批了这个项目以后,不到三个月A企业债券违约,本行贷款逾期欠息,企业申请破产重组。一笔不良贷款就这样出来了。张三从始至终都难以理解,一脸懵逼:为什么一家这么强的企业,会一下子破产?
后来,事情慢慢发酵,张三才知道:股份制银行安康银行给的100亿贷款,是A企业通过贿赂该行某高管5000万搞来的,高管被抓了,股份制行开始大量收贷,然后市场上都开始抽贷,导致A企业现金流紧张。更可怕的是,A企业爆出财务造假,货币资金被股东占用的情况。这时,A企业的破产重组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案例简析
张三审批通过项目的理由还算充分,毕竟审批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最终的判断也是对未来的预判,不可能百分之百精确。但是,如果张三深入分析可能会发现,企业近几年一直在大量投资某资本密集型的高技术领域,耗资近百亿,但收效一般,而传统制造业板块毛利润一般。这种业务模式,导致高技术领域不断抽干企业的现金流,这几年贷款正常,更多的是依靠股份制行不断输血来维持现金流的。按照结构性矛盾分析法,这种情况风险较高。
四、评审八股的危害
评审八股危险甚大。
一是给投机的企业骗贷的机会。
银行评审关注经营活动现金流,那就把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做出来;银行评审关注资产负债率,那就把资产负债率做下来。简单来说,企业投评审人员之所好,很可能把评审玩的团团转。
二是很可能形成里外两张皮。
即从评审的思维角度来看,项目属于好项目,客户属于好客户,但实际情况却是没有触及项目信用风险的本质,只看了个表象。评审工作要注重实效,实质大于形式,不能走形式主义、本本主义。
五、破除评审八股方式
一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
前面的结构性矛盾分析法,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没有定式。这种思考角度要活学活用,很有实效。
前面的四元博弈模型,要不断优化,比如考虑他行时,不能单纯考虑主办行给的贷款额度,还要深层次考虑为什么这家银行给这么多贷款,必要时找同业人员咨询一下。上面张三如果找安康银行总行评审部内部人问问,当时必须找死党的那种朋友,很容易问出猫腻来。比如考虑政府时,不仅考虑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情况,还要考虑政治风险,尤其是政商关系很密切的企业。这种模型优化的过程,才能不断适用市场现状。
二是回归银行初心,关注第一还款来源。
银行的初心是“放得出去,收得回来,赚个利差”。其中贷款收得回来才是王道,收得回来涉及企业的还款来源,还款来源区分为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这看似废话,却已是第三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不少人分析视角选择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却对这两种还款来源认识不够深入。一定要铭记,第一还款来源是核心,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企业身上,特别是企业的经营情况。
特别是,不能信那些无中生有的东西。比如股东实力较强,虽然股东没担保,但是如果企业现金流紧张,股东应该会救企业。要清晰认识到,第一还款来源就是企业自身经营,第二还款来源就是担保,没有担保就没有担保法作为追偿依据,企业出问题时银行就没有追偿集团的权利。
三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评审要跳出日常思维,在按照评审思维全面审视项目后,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特别是以下问题,一定要想清楚:企业的业务模式是什么,是否可持续?财务有没有造假迹象(不能因为经营部门对数据真实性负责,而忽视这一问题)?有没有可能涉及政治风险?整个项目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只有跳出前期思维,俯视项目的时候,才能避免灯下黑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