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驰//甘肃麦客

甘  肃  麦  客(散文)

·马腾驰

上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土地分给了各家各户。在老家大张寨,人口多的人家可以分到十五六亩地,人少的家庭,也有七八亩。

一下有了这么多的地,视土地如母亲的乡邻乡亲,以十二分地勤劳与付出,精心地侍弄着分给自己的土地。

每年6月初,麦子黄熟时,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头的麦地里,金灿灿沉甸甸的麦穗儿,看着就叫人心生喜欢。有微风吹过,你就会看到什么叫麦浪,什么叫作麦浪翻滚。

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的一波波麦浪滑过,麦浪里,数也数不清的麦穗儿欢快地跳跃着。那是可以填饱并滋润了口腹,质朴亲切得不由人要细细地端祥了它,要用手轻轻地去抚摸了它的粮食啊。看着翻滚奔腾的麦浪,农人清瘦黝黑的脸上,有了发自内心的动人笑容。

麦子熟透了!走近麦地,已变干变黄的麦子枝叶相互磨擦着,发出“沙沙沙”、“沙沙沙”的响声。紧张繁忙的三夏大忙,马上就要开始啦!

麦子要收割,要碾打,要晾晒,时令不等人,一家老少齐上手也忙不过来。不能叫成熟了的麦子落到地里,也不能因为天气打搅,就把麦子坏在地里。于是,村子里的各户人家,都忙着去礼泉县城请甘肃麦客来帮忙收麦。

在礼泉县城街道等待顾主的甘肃麦客,他们搭帮结伙而来,或是父子、叔侄、兄弟,或是一个村子里的人。白天,他们分散到各个顾主家去收麦,到了晚上又会聚在了县城。

一把锋利好使的镰刀。一顶被风吹雨淋,已变得黑黢黢的草帽。一个内装了干炒面,长长的可以挎在了肩上的粗布袋子。这袋子里装的干炒面,是用干面粉炒成的,耐放,不容易坏,是他们没找下活时要吃的干粮。还有一件薄薄的褥子或一件厚衣裳,晚上,在路边,在屋檐下睡觉时或铺或盖。这就是他们出门赶场子时的全部家当。他们每年自东而西,一路赶场过来,一直退回到甘肃,刚好赶上他们那里的麦子收割。

来礼泉县的甘肃麦客,大多聚积在西兰路上的县长途汽车站、中山街什字等几个固定地方。

我记得,那一年麦收,我们家请了两位甘肃麦客来帮忙,他们是叔侄俩。当叔的40多岁,个子不高,眼睛大大的,国字型脸上,如雕塑一般的五官棱角分明,话语不多,人很是精干。他侄子20多岁,个子高大,结实魁梧,一张圆圆的娃娃脸,不大的一双眼睛,啥时候看上去都笑眯眯的。从他来,从开始割麦,一直到最后走,他的脸上始终都带着笑容。

他叔父,那位年龄大的麦客,在麦地里用步子来回跨了跨,他在丈量要割麦子的亩数。他报出的数字,比实际的亩数多了3分。祖父听到他报的数字,迟疑了一下,没说什么。我正准备说多算了3分地时,祖父用眼神拦挡住了我。他转过身去,对那叔侄俩说:“对着呢!没错!就是这个数字!割完,就按这个数字结帐!”

他们开始弯腰搭镰,飞快地收开了麦子。

我悄悄问祖父:“那麦客说的亩数不对呀!多算了3分地,你咋不给他们说清呢?”“咱日子艰难,不容易,麦客出门在外为挣两个钱,比咱还艰难得多!不说了,你知道就对了,再不要说这个事!”

天上没有一丝儿云,空气好像凝固了,火辣火辣,干热干热的,人想喘上一口气都很困难。那位当叔父的麦客在前边打头阵,年轻、爱说爱笑的侄子紧随其后。当叔父的,时不时还回过头来叮咛侄子:“甭急,甭急,把麦茬子割低些!割低了,主家就能多收些麦草回去!”“把麦捆子扎捆结实,从拉麦捆上场再到碾场,来回要捣腾多回呢,不能叫它散了!”

不大一会儿,汗水就湿透了他们的衣裳。蹲下来捆麦子捆的当儿,他们会用脖子上搭的毛巾擦一把汗。那毛巾不停地擦汗,已湿得能拧出很多水来。

他们割的是“跑镰”麦。“跑镰”,就是人不用蹲下,而是弯着腰,把割下的麦子用左腿往前顶着,够一捆后打成捆,再继续往前割。割“跑镰”,速度快是快,麦茬子时常会留得高。那个年代缺柴草,谁家也不愿意把麦茬留得高而少了烧火做饭的柴草。主家和麦客,常常因为麦茬子留得高与低会起了争执。

那叔侄俩割的是“跑镰”麦,麦茬却留得很低。节俭了一辈子的祖父,对他俩干的活很是满意。割“跑镰”麦,麦茬又能留得很低,大都是些割麦的把式。

祖父把他俩割下捆好的麦捆子,竖起来蹲成一堆一堆。我和大弟小正、小弟党娃,把这一堆堆麦捆子,用架子车一车车往麦场里拉。我注意看了,那割麦的叔侄俩,除过端起瓦罐“咕咚”、“咕咚”猛地往肚子里灌水之外,从没见他们歇过一会会儿。

我佩服他们,佩服他们那种特有的坚韧,特有的顽强劲儿。我问祖父,这么热的天,这么挣人的活,他们就不累么?

满脸汗水的祖父,抓起衣角擦了擦脸上的汗,叹了口气,说:“人不是铁打的,都是人么,咋能不苦?咋能不累?他们家里的日子,比咱关中道上还苦焦、还难畅!家里有老有少的,他们拼上命,就是为了多挣上几个钱补贴补贴家用!”

尕妹妹的大门上浪三浪

心灵跳得慌呀,

想着我的尕妹妹的好模样呀,

妹妹,山丹红花开呀!

……

妹妹,山丹红花儿开呀!

我把你心疼着,

我把你爱,

生死不分开呀,

一天把你这三趟着我看你来呀,

妹妹山丹红花儿开呀!

我和祖父正说着话,突然传来了高亢深情,非常好听的歌声。我向三畛地西头望去,他俩已把这一垄的麦子割完了,镰刀扛在肩上,正往回走着。是那个年轻的小伙子,头仰起,面朝了天空,边走边大声地唱着。

到了我们跟前,我夸那个年轻的麦客:“你唱的这歌儿真好听!是你们那儿的民歌吧?歌的名字叫啥呀?你这一唱,天好像都不热了,人也不那么劳累了!”看我夸他,笑脸上有了几份羞涩的他说:“我唱的是甘肃花儿,歌的名字叫《妹妹的山丹花儿开》。累了唱一唱,就不累了,心里就敞亮,就松散快活了!”

他叔父,那个年龄大的麦客蹲下身子,从地上拾起一根麦杆,用镰刀把麦杆削成了马耳子(把麦杆削成斜尖角,如同马耳朵之形状)。他把削成马耳子形状的那根麦杆伸进鼻腔,稍稍低头,用力一戳,鲜红的鼻血“刷”地一下流了出来!红红的鼻血,染红了他脚下的麦茬子。

他这一举动,真的吓了我一大跳!只见他用大拇指在流血的那个鼻孔上压了压,没几分钟,鼻血就止住了。完后,他从脚下的麦茬子地里捡了些干麦子叶,擦了擦滴在手上的鲜血。

看我惊恐地看着他,他笑了笑,说:“不怕,不怕,放点血,就不会中暑,人也就舒服了!”

已到中午饭时,我把刚从家里带来,放在地头的干捞面端了过来。早上,祖父已叮咛过祖母,麦客要来割麦,干的是出大力的活,把面给弄好。祖母把平时攒下舍不得吃的鸡蛋,连同洋柿子,炒了大半碗的洋柿子鸡蛋臊子。祖母手擀的两大老碗干捞面,几骨朵蒜,外加8个蒸馍,又给他们提了一瓦罐下过面条的清亮清亮的面汤。

他俩蹲在地上,就着蒜,稀哩呼噜,很快就把一大老碗的面吃完了,一人又吃了3个蒸馍。把一大瓦罐的面汤也喝了个精光。吃完喝完,俩人都打着饱嗝。年轻的那个小伙子说:“你们家人好!面里放了这么多的洋柿子鸡蛋臊子,还给拿的蒜,蒸馍,提的面汤。吃面喝面汤,比喝水好,吃得滋润地很!”他叔父说:“这是这些天,我俩吃的最好的一顿饭!”

祖父对他俩说:“不嫌弃就行,我家里也就这么个条件,再也没有啥好东西拿出来叫你们吃!不敢说吃得多好,一定要吃饱!你看看,这么热的天,出这么大的力,不叫人吃饱饭咋行!”

饭后,又转到二畛地,割完二畛地的麦子,天色已不早了。吃完晚饭,算割麦子的工钱时,年龄大的那位麦客对祖父说:“老叔,上午割的那片麦子,亩数没算对!”

祖父笑着接话:“对着哩,咋能不对?”“不对!那片地大头小尾,下边大,上边小。麦割完后,我拿步子把上边地步了一下,给你多算了3分地!那3分地不能收工钱!”他解释着。“没有啥,没有啥!热死黄天的,下那么大的苦,多算3分地的工钱,也不值个啥!”祖父依旧笑着说。

“不行!不行!是多少就是多少!给我少算了,我肯定不愿意。给你多算了,我心里也下不去。咱出力是出力,可不能亏人!不能占人的便宜!”那位年龄大的麦客坚持着。

他们要走了,要返回县城去。麦客们,不会在一家或一个村子连续割下去。每天割完麦子,再乏,再困,再累,他们都要赶回县城。麦收季节,割麦子一天一个价,他们要去撵好行情,要多挣一些钱。

祖父给他们俩多拿了几个蒸馍。说:“拿上几个蒸馍,应个急,饿了,就能垫垫肚子!”他俩也没推辞,把蒸馍装进自己的布袋子里。又把镰刀刃片卸下来,反着装到镰枷子上,用镰刀把儿挑了简单的行李,跟我们告别后,转身就走了。

走出不远,那个年轻的麦客,又唱开了他的甘肃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起是容易摘起难,

摘不到手是枉然。

阿哥的白牡丹呀,

摘不到想找的花儿枉然。

艰苦劳累的收麦日子里,有了这美妙的歌声作伴,烈日下,枯燥、繁重累人的劳作就会轻快一些,就会有了劲儿,就会有了好心情。

当年帮我们家收麦子的那两位甘肃麦客,我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们人好,很能吃苦。只知道那个年轻的小伙子,他的甘肃花儿唱得特别棒。许多年过去了,他们来我们家帮忙收麦子的往事,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2020年6月8日于驰风轩

作者简介:马腾驰,陕西礼泉人。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也获得报刊多种奖项,不值一提。喜爱文字,闲来写写一乐,而已,而已。

散文《背馍》,网上十天时间,点击阅读量超过百万余人次,其后,各类网络平台迅速跟进大量转发,读者人数难以统计。拥有四亿用户,“最大的有声图书馆一一喜马拉雅FM听书社”,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版多版本诵读了该作品。网上其它单位制作的《背馍》音频作品版本众多,听众甚广。

其后,散文《母亲做的棉窝窝》《我的老父亲》《土布包袱》《姨亲》《那些年,我们过年的滋味》《烧娃》《下锅菜》《锅塌塌》《豆腐脑吔》《坐席》《交公粮》《打铁花》《感念玉米》《背娃》与《背粮》等作品在网上亦受热切关注,创阅读量新高。《打铁花》获2019年1月21日《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奖。

作者的散文集《背馍记》已于春节前出版,该书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马腾驰和他的散文》。散文集《花本无心自在开》即将出版。

快递‖《背馍记》作者马腾驰签名本开始快递寄书

马腾驰散文集《背馍记》已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并作序。全书36万字,由“心有沉香,何惧浮世”、“釆一缕阳光,温暖红尘过往”与“给心留一片宁静的地方”等六辑组成。

散文集《背馍记》,精选了包括作者具有广泛深远影响力的名篇《背馍》在内的86篇散文。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说:“腾驰的散文,我是喜欢的,醇厚自然而又情深意浓,他的文字里,纯净温馨的气息时时在涌动。他的散文语言朴素大方,不做作,不故作高深,以真切贴心的笔触写他的过往之事,写他的痛切感受与深长情怀。他很多的乡土散文,不仅仅是昔日生活的一个记忆,更是挥之不去常常萦绕于胸间的悠长乡愁,读他的文章,不由人要生发出许多的感慨来。”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原常务院长白描先生说:“腾驰的每一篇散文都用真情写就,饱含着深切的生命体验,读来格外动人。

“腾驰是近年来陕西很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他书写的乡土题材作品,让一个时代的中国记忆复活,这样的作品是会传世的;而在我心中,他又是分量很重的一位朋友。”

(0)

相关推荐

  • 【西南作家•散文】王自亮/麦子的情感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麦  子  的  情  感 王自亮(河南长垣) 五月是麦子成熟的时节.金黄的麦浪翻腾,天地之间都被这金光涌满.这是一片黄海,黄海 ...

  • 马腾驰//那位麦客爷

    那  位  麦  客  爷(散文) ·马腾驰 那些年,每到麦子成熟收割时,地多,人手不够,老家大张寨的各户人家,都要请麦客们帮忙收麦.记得有一年麦收时,祖父从礼泉县城,请回来了一位年老的甘肃麦客. 年 ...

  • 【田园如画】麦子熟了,而我要远行

    农历的五月,是麦收季节,乡下田野上金黄色的麦浪欢快地起舞,散发出阵阵成熟的麦香,呼唤着人们的收割.一年一年的麦收,一年一年的成长. 远处蔚蓝天空下 涌动着金色的麦浪 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 吹向我脸庞 ...

  • 【子午文萃】散文:行走在刀锋上的麦客

    ☆ 子午文苑 ☆ 平台总监:赵会宁 文字编辑:冯雪兰 美工编辑:冯雪兰 [作者简介]赵会宁,笔名巍巍子午.现就职与正宁县某中学,平素好阅读.喜文字,蕴乡土情怀,长于乡土散文及小小说写作. 行走在刀锋上 ...

  • 关中麦客回忆之:《麦客帮》

    关中麦客回忆之:<麦客帮> 文/崔岳 麦客一般都有"帮",最少二至五人,最多的二三十人.有帮头一人,讲镰价.提管待条件.丈量地.算工钱.发工资及有关事宜都听帮头的. 这 ...

  • 马腾驰//老水井

    老      水      井(散文) ·马腾驰 儿时,在老家大张寨,村人吃水,都是从人工打的井里绞水. 水井,不是每家各户都有,一个巷子,也就那么几户人家有.老家的井深十几丈,打一口水井,不但要好吃 ...

  • 马腾驰//四畛地

    四    畛    地(散文) · 马腾驰 四畛地,在礼泉县与乾县交界处,是老家大张寨离村子最远的一块地.四畛地北边,紧挨乾县大墙乡赵家村最南端的地.西面,与同为大墙乡周南村最东头的地接壤.南边,和本 ...

  • 马腾驰//园爷

    园          爷(散文) ·马腾驰 园爷是我二祖父. 把二祖父叫园爷,是因为他们老弟兄们分家后,二祖父从老屋搬到园子去住(老家大张寨人,把空置的庄基地叫园子).大人们给我们说起二祖父,就有了你 ...

  • 马腾驰//我心目中的散文

    我 心 目 中 的 散 文 ·马腾驰 散文写作,专业教科书与名家大师们有很多的专论.那些专论,理论性强,而且是珍贵的经验之谈,具有指导意义,是散文写作入门的钥匙,是要走向高处的一个个台阶,值得认真学习 ...

  • 马腾驰//清明回乡祭祖

    清 明 回 乡 祭 祖(散文) ·马腾驰 清明节前几日,丝丝缕缕的春雨一直下个不停. 清明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在我的记忆里晴好天少,不是冷风嗖嗖地刮,就是雨刷刷地下.阴雨天,成为清明节的一个常态,一个 ...

  • 马腾驰//藏者

    藏             者 ·马腾驰 他是我多年的一位朋友,实诚厚道,良善谦逊,家在外地的一个县上.他和妻子,在县农贸市场里开了家干菜店,生意不淡不火. 他是一位真正的收藏爱好者.从年轻时开始,到 ...

  • 马腾驰//李立新这个人

    李 立 新 这 个 人(散文) ·马腾驰 如果仅仅说李立新是一个性情中人的话,那么,这个表达还不够准确,至少应该在"性情中人"前边加上"豪气的"3个字. 李立新 ...

  • 马腾驰//建陵游记

    建   陵   游   记(散文) ·马腾驰 游建陵那天,是这个春天最冷的一天.太阳虽在天上,但没有一丝的暖意.冷嗖嗖的风呼呼地刮着,路旁的草木,随着不断变换方向的风摇来摆去,清冷而孤寂. 建陵,位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