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国——茅国,“茅”是一种占卜灵草,邾国如何灭亡茅国? 

已知茅国自西周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茅,周公之胤。”当为周公东征之后所封,虽为子爵小国,但作为兄弟之国,茅国坐拥鲁国西南部,受到鲁国的庇护。茅国故地在今山东金乡县、巨野县交界,古时有茅乡;也有说法在微山县西北一带,有茅乡城。西周茅国无疑是在商代茅国的基础上再封的,成王封茅国也是出于打理前朝茅民的目的。茅族最早起源可能来自西戎,其残余春秋时还很活跃,《左传》中记载有茅戎,西戎一支,春秋时与晋国为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其故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乡,有茅戎古城遗迹,这支茅戎可能与山东茅国的前身有所渊源。东夷地区的戎族,大多是从西面辗转流徙而来,他们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强盛,开城建国,割据一方。

“茅”是一种植物,因其长杆利刺如刃似矛而得名。古人多用于占卜,称为“茅卜”,其实就是蓍草占筮,与龟甲占卜是先秦时代最常用的两种占卜方式。“茅”是占筮和祭祀时最常用的一种材料,跟龟甲一样,是先秦时代诸侯朝天子的必贡之物。《楚辞·离骚》:载:“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筳篿(tuán),楚人的一种占卜之法;琼茅,一种占卜用的灵草。茅是统称,种类很多,除了琼茅,还有菁茅、白茅、萧茅等。《易经》中说:“藉用白茅,无咎。”是指将茅垫在祭祀物下,没有灾祸。上古茅族或以植茅为业。

茅国虽出身高贵,但国小势弱,没什么作为,自立国起,作为鲁国附庸的一个存在。进入东周后,各国之间矛盾加剧,相互争伐,许多大国强势崛起,茅国为了生存,只能周旋于各大国之间。当时茅国周边大国有鲁国、邾国、卫国等,茅国选择了与卫国交好,成了卫国的先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卫人侵戚东鄙,孙氏诉于晋,晋戍茅氏,殖绰伐茅氏,杀晋戍三百人。”前547年,卫国攻打孙林父的封地戚邑,孙氏向晋国求救,晋国前来解围,于是卫国叫上茅国联合打晋国。晋国调兵攻打茅国,很快茅国被晋人控制,卫国派殖绰攻入茅地杀晋兵三百人。

茅国的结局史书缺载,但它的亡国可能跟鲁国和邾国有关。春秋末年,兼并战争日益激烈,许多小国在战火洗涤中消声匿迹。茅国从西周以来虽然一直依附鲁国,但随着年岁的稀释,当年的兄弟之国早已不是一家亲了。茅国从进入东周乱世以来一直周旋在各个大国之间顽强得生存,而并不是仅仅依仗鲁国的庇护。再说鲁国自身也并不安宁,鲁国的危机一度来自身后的邾国。邾国曾是鲁国的附庸,东周以来,不甘心附首称臣,屡屡挑战鲁国,两国一度剑拔怒张,大战小战不断。春秋末年的鲁国与邾国,实力相当,为了降服邾国,鲁国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左传·哀公二年》载:“春,伐邾,将伐绞。邾人爱其土,故赂以淳阜、沂之田而受盟。”前493年春,鲁国伐邾,气势汹汹准备攻取邾国的绞邑,邾国看情况不对,于是主动求和,并割取漷、沂两地献给鲁国作为赔偿。但鲁邾的结盟很有可能是一场幕后交易,茅国很有可能成了鲁邾结盟的牺牲品,鲁国接受邾国的土地,而默许邾国去攻打茅国,不然,邾国灭茅鲁国岂能袖手?毕竟茅国是鲁国的附属国。

茅国亡国后,成了邾国贵族茅夷鸿的封地,人称茅成子。《左传·哀公七年》载:“伐邾,及范门……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邾茅夷鸿以束帛乘韦,自请救于吴。”前488年,鲁邾两国再次交火,鲁师到达范门,邾国危,茅成子建议向当时的霸主吴国求救,自负的邾侯认为吴国太远,而且自信凭邾国的军事能力打得过鲁国,不听劝。茅成子只好率自己茅地的民众反叛。这时候鲁师已经进入邾国都城,入驻邾国宫室。茅成子备好丝帛牛皮只身去往吴国向吴王求救。茅国自西周初立国到春秋末亡国,大约存在了四百多年。

西周古国——潜国,安徽潜山、霍山,湖北潜江都与它有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