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苏轼

古诗词文欣赏推荐搜索

苏轼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宋代 · 苏轼

五月二十四日,会无咎之随斋。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坐客翛然,无复有病暑意。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
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

译文
五月二十四日,在晁补之扬州的寓所与他会面。主人从井里汲水灌入大盆中,浸泡白荷花,在座的客人无拘无束,没有苦于酷暑的感觉。

清风回旋。东墙之上落着斑驳竹影。在座的客人都感到清爽舒适。
醉梦方醒。从苔藓遍布的井中汲水。清凉的泉水洒在白荷花上。

注释

⑴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简称'减兰'。双调四十四字,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平仄互换。
⑵无咎:即晁补之,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时任扬州通判,东坡属吏。随斋:晁补之在扬州的寓所。
⑶汲:取水。
⑷渍:浸泡。芙蓉:荷花。
⑸翛(xiāo)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洒脱自如。
⑹病暑:苦于酷暑。
⑺回:旋转。景:同'影',日影。
⑻清微:清凉微细,犹清和,毛传《诗.大雅·杰民》'穆如清风'云:'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
⑼不湿衣:谓寒意沁肌。
⑽'百尺'句:谓从布满青苔的百尺井中汲水。澜,波浪。
⑾麾:同'挥',挥洒。
⑿白玉肌:指白荷花。

赏析:

此词抒写宋人晁无咎于夏日汲寒泉浸白荷花以纳凉的妙想,和坐客皆爽快自在、称心如意的情景。生活小事,却描绘得绘形绘色,生动如画,表现出一一种清幽疏朗,意象流动,别造新境,快事洒落的美感境界。

上片先从夏景写起:'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空中飘荡着回旋的夏风,落日的光辉,照着散乱在东墙的竹影,令人似乎感到一种舒展轻松的凉意。这种凉意,也许是人们在特殊境遇中的一种错觉,因为'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在清凉中微带一些荷花的香气,而使暑夏的烦闷燥热顿然冰释了。'满座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此句是词序中说的'坐客绦然,无复有病暑者'的艺术注脚。偷然,表示爽凉自在,一身轻快。这都是因为寒泉的冷气钻人衣袖却不打湿衣服的原因。描述细微而具有体验感,引人入胜。

下片'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由于泉水透凉,不意酒醉后睡了一小觉,忽然梦中惊醒,好像听到深井中汲水飞溅发出轰鸣的声响。' 雪洒冰磨。散落佳人白玉肌。'词人梦醒后所看见的,是侍酒女郎正在劝酒,那清凉的泉水水花,像雪珠冰花般啧洒在她洁白如玉的手臂上。词人此时此地的百般愉悦,表现了他对晁无咎创造性纳凉方法的赞美。东坡对晁无咎的睿智才华时有赞叹,如他曾赞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见《宋史·晁补之传》),而文如其人,晁无咎的智慧同样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东坡平素最崇尚'智者创物'(见苏轼《书吴道子画后》)。

此词实际上表达了东坡'创物'思想的张扬,是不能将此词的主旨停在一般日常生活乐趣的低层面上来理解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