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性》【历史】:读千卷书之第125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中国民族性》【历史】:读千卷书之第125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今天分享第三十一本民族历史和性格方面的著作:《中国民族性》。
本书中汇集了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对中国,对中国人的看法。远至早年来华的传教士,近至活跃在各个历史舞台上的敏感尖锐忧国忧民的国人。
一、群规则和纯熟的人文主义。“群”规则之于中国人至关重要,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群体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个性永远屈从于群体意识,以至于惟有在群体错综的关系网络中,个体性格才有真实生动的展露。
这种人老是被动,在紧要的关头老是止步不前,老是需要别人在他的背上击一猛掌,才肯向前跨进一步。从最早的时候起,做官就是取得财富和闲暇的钥匙,因为官吏拥有最大的机会去从已经得到的东西中增加他的份额。
我们曾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上,把儒家思想看做是一种人生哲学,一般地把它和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所美妙描述的恬静素朴品德联在一起,例如忍耐、爱和平、讲调和、守中庸、保守知足、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和有学问的人等等,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纯熟的人文主义,以人而不以神作为宇宙的中心。
二、世俗与安闲。中国的理想君子,是一个置身于生产需要之上,能够优游岁月,致力于象征安闲的学问人。最受尊敬的人就是已经得到安闲的人,并不是那个比其余的人更能加速疯狂的商业活动步伐的人(像一个现代做大生意的企业家利用电讯交通和办公室职员日夜不停地工作那样)。这种安闲的理想,直到最近还可以在中国农村里看到。
我想由此说明的是,中国人自我约束意识弱,道德水准低,导致了政府的臃肿和税收的增加,导致了社会生活质量的下降。这原因不在别的地方,其实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关系。
中国人完全沉溺于世俗的兴趣之中,沉浸在感性的生活中,因此他们的生活完全是唯物质主义的。中国人的视线完全固请于利益之上,获得大小利益的热望吸引了他们的全部能量,热切追求富和物的快乐而无暇他顾。
三、上乘的孝道和以“房”为中心的意识。这种对子女的培养与教育是些极艰巨复杂的用心与努力,时间需要数十年,要费无量的心血,提供难以计算的资本与条件。更重要者,父母自己须先具有社会、文化、道义等方面的见识、理想与修养。因为这样艰巨复杂,需要这样尽心努力,一旦有成,就算延续了父母祖先的高级生命,具有甚高的家族与社会价值。有了教化的人类,都企求自己的生命是生物性以上的高级生命,更企求后代子孙所延续者不仅是生物性的生命,也是此高级生命。如此延续父母祖先的生命是上乘的孝道。
中国是以“房”为中心意识的社会,房就是父子关系。中国人的“房”意识固然衍生出许多心理的情结,但这个情结却也激起大部分中国人肯定其生命意义和工作伦理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