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老子和孔子你喜欢谁?问题的答案代表着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中国人心中,住着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你喜欢谁?就代表着你有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孔子虽然是老子的学生,但是两个人想法截然不同。

有的人说孔子务实,有的人说老子高远,那么,到底谁境界更高一些呢!

话说孔子和老子同过一座桥,看见桥下的流水,孔子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像流水一样,过得真快啊)。

而老子则笑着说:上善若水(最高尚的品德应该跟水一样)。

孔子《论语》里写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明明知道我做不到,我也要努力做下去)。

老子《道德经》里写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我什么都不做,却把什么都做成了)。

可以看出,孔子提倡的是积极进取的“入世”文化。孔子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

而老子提倡的是非常消极的“出世”文化。老子认为人生有顺其自然,要清心寡欲,这样才能完美。

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也许你不信,其实孔子一生至少拜见过老子三次,在《史记》《庄子》里都有史料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问道,但老子不给孔子好脸色,每次都批评他。

司马迁给他们两个的总结:“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就要从孔子的生世开始说起。

孔子是鲁国人,他的祖宗本是宋国人,到他的第六代祖先孔父嘉时,发生了场灾难。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司马,是宋穆公的顾命大臣。

宋国贵族华父督有一次在路上见着了孔父嘉的妻子,被她的美丽惊呆,眼光管接管送,馋嘴脱口而出,说了句:“美而艳。”

这三个字是对天下美女最丰富传神的描写,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女人最早的回头率记录。

第二年春天,华父督攻打孔氏家族,耍开了流氓手段,悲剧就此发生。剧情结果是孔父嘉被杀死,他的美妻被掠走。

难怪孔子后来一再告诫人们说要好德,不要好色。

宋殇公见在自己国内竟上演了这样很黄很暴力的一幕,大发雷霆,要收拾华父督,结果被华父督抢先一步,又杀了宋殇公,真是悲情又悲摧。

孔父嘉的儿子只好逃到鲁国,请求政治避难。他的避难申请被接受,最终逃脱了华父督的魔掌,没有被引渡回国,并且还去不复返,由难民变成了永久性的移民。

孔氏家族从此加入了鲁国国籍,就在鲁国居住繁衍,一直接力到孔子父亲那代,孔父是位武士,力大如牛。在一次战役中曾手托住城门的闸门,让进城中了埋伏的将士们及时撤出,确实很给力。更给力的是,据路边小道消息,孔父在60岁时,与20岁的女子在村外野合后生下孔子。

尽管不怎么好听,可不管怎么着吧,

中国文化生产力第一巨人---孔子,就这样诞生了。

孔子三岁时,父亲离世,母亲辛苦把他拉扯大。孔子很懂事,勤奋好学,15岁时,立志要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干一番事业,到30岁时已在鲁国小有名气。他晚年回忆自己的人生时,把30岁定为而立之年。

孔子那时最大的愿望是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他很想去周天子所在的京城学习礼乐建设,毕他的想法被鲁昭公知道,欣然支持,还给他派了一辆马车、两匹马、一个仆人,帮助孔子完成了这次文化之旅。

孔子带着两个学生,在京城做了将近一年的访问,对礼制、文物、典籍进行了考察,又去拜访当时的文化名人,其中礼乐方面的两个代表非常有名。

一个是周大夫苌弘,他是位资深音乐师,孔子向他请教了些音乐理论知识。

苌弘为人和气,两人谈得很投机,他很赞赏孔子用音乐教化人的观点。

另一个文化名人就没那么融洽了,让孔子碰了一鼻子灰。

此人是当时的国家博物馆馆长,名叫李耳,李馆长的名字叫起来有点混乱,有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也有人说他名叫重耳,字聃(dan)。虽然有点乱,不过他后来有了一个家喻户晓、整齐统一、好听好记又霸气的名字——老子,这也是大家都公认了的。

孔子青年时就听说李耳博古知今,通礼乐、明道德,是个学术超男,只是脾气有点怪,想法有时异于常人。

孔子见了老子,诉说了心中的郁闷,他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一点儿,但其后代杞国的文献太少了,不能证明对与错。商礼,我也能说出一点儿,但其后代宋国的文献太少了,也不知道对与错。如果杞、宋两国有足够的典籍和贤士,我就能差不多完成夏商周三代的礼了。”

老子见眼前这个大个子,满肚子学问,却像个小学生向老师汇报思想动态一样向自己诉说,在老子看来,孔子的复古礼只是给破衣服打补丁,是恋旧心理在作怪,见他如此叨叨于礼呀礼,认为该给他降降温了。

于是直接说“你说的这些人,他们的骨头都早已烂了。礼,是失去道德仁义后才设定的东西,是没有了忠信和秩序后才搞的玩意。我听说君子机会来了就出把手,机会不到仍旧低头走他的路。我又听说,会做买卖的人都深藏若虚,他们的外表就像个傻子一样。那些装样显摆的人都是底气不足,没有修炼到家的。把你身上的娇气和多余的欲望去掉,这些都对你没有用处。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孔子听了这番话,沉默了好久。这才明白眼前这位睿智的人不只是个学术超男,简直是个生活艺术超人。他思考的是超越时代的东西,而自己却还在夏、商、周三代的圈子里打转。

回鲁国后,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说:“鸟,我知它能飞;鱼,我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的可以用网捉,游的可以用纶(钓鱼线)捕,飞的可以用矰(挂绳的飞箭)射。至于龙,我不知该怎么办它。它可乘风云而上天。我今日见老子,才知他就像龙呀。”

可见孔子对老子评价之高。

有些人搞不懂老子这个“无为”,说啥也不做,不就等死吗?老子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着自然本性而为,不做多余无用的行为。

就像我们平时生活中教育小孩,你不能不管?也不能什么都管?其实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让孩子顺应着自己的天性成长,为他们提供最多的机会,我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就可以了。但是,孩子们的思想成长我们又不能忽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们要正确的引导,这就是必须“有为”,只是不能进行“强扭”,否则的话就会物极必反。

所以,在大方向下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就是老子“无为”在教育问题上的正确运用,既管了,又不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管。

由此可见,“无为”其实是个精细活,需要很高的智慧,能够真正读懂老子的都是有大智慧的人,生活中必定自在通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