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感叹(上)

《道德经》是圣人之学,是修道之学,是一本必读的经典。可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和遵照实行呢?所以当老子写至《道德经》的末尾时,便感慨地说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可却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人心被各种欲望覆盖住了,良知不存而都进入名利场中。物质文明越发达,精神文明就越低下。故他又沉痛地说道:“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意思是说,了解我说的大道的人太少了,能照我说的去做的人则更寥寥无几。所以,自古圣人都是穿着破旧的衣服混迹于人群中,谁能知他们胸中却藏有无价的大道。古代尚且如此,到现代则更是这样。有些人讽刺挖苦道家文化是“老装孙子”,其寓意是老子、庄子、孙子的软弱无能。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过去遭帝国主义列强欺压全是传统文化礼让谦逊惹的祸,于是孔家店被砸了,四旧也破了,可新的文化却没有立起来,人们的觉悟、道德已低落到了“一切向钱看”的地步。
凡是读过《道德经》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其篇章结构很散乱,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令人摸不着头脑,仿佛一本日记,前后的联系很松散。第一次读《道德经》是在70年代,当时读的是稀里糊涂,仅记了一些有关辩证法的章句;80年代“气功热”读时也仅记了点有关修道方面的片段;2000年后再读,便发现《道德经》的内容是很系统完整的,但必须得打乱其八十一章的排列顺序。对此历史上也曾有不少人提出过争议,甚至有人说《道德经》原本没有八十一章节,是后人给划分的。由于查无实据,我只能实事求是地据其内容来谈一下我的学习体会。
二千多年来对《道德经》注释的人不计其数,其中还包括四个朝代的皇帝,估计约有七百多种版本,但基本上都是依文解意,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搞哲学的说这是一部辩证法的经典,搞政治的说这是一本治国之道的书,搞经济的说这是一本经商之本,搞军事的说这是一部韬略之书。实际上他们都曲解了老子《道德经》的原义。因为《道德经》是一本修道的经典,没有修道的实践,怎么能体悟到老子所说的道与德的精神实质呢?
我认为《道德经》的内容共分三大部分,而三者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下面就逐一阐述自己一些浮浅的看法,供大德们参究。
(一)道是什么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道是宇宙的根本,是它衍生了万物。它既是物质与精神的同一体,又是动与静的统一体,按现代科学来说就是粒子与波的混合体。“道”没有相对,只有绝对,是绝对的永恒。故称之为形而上的东西,而万物都是相对的。或者更进一步说,道在相对性与绝对性之上,它是绝对之上的绝对。它是零,它是无。究竟道怎么能表达清楚,没有办法。因为用相对的语言是无法表达绝对的道体的,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能用语言说清楚,那就不是永恒的大道了。这与释迦牟尼的“不可说”是如出一辙。正所谓,大道无二理,圣人无二心。
怎么叫得道呢?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是什么?就是无极,就是空,就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即释迦牟尼说得“一合相”,万事万物得一则生,失一则死。道家为什么能提出“长生不死”,就在于人是否永远能保持这个“一”的状态。这便是道家最为伟大优秀的地方,因为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承认死亡,而独中国道家,强调的是生生不已。
得道的具体表现又怎样呢?老子言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营者即营气、血液、营养之类,在此代指身体,魄在此代表精神。意思是,形体与精神能合在一起,这是修道的第一层次。“专气”乃先天之炁,也即冲脉之炁,密宗称之为中脉之炁。“专”即将全身阴阳脉气合二为一,得之者,可以脱胎换骨,这是第二层次。“涤除玄览”是明心见性,进入真空境界,六根彻底清净之意,这是第三层次。开天门,阳神出窍,光明四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是第四层次。这也便是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四个阶段。经历了这四个阶段便可谓得道了。
得道后的成果又是什么呢?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意思是,不出门可知天下事,不望窗外,就能知天象,不用动手,便可做任何事情,这便是大神通境界。更甚者是“根深蒂固,长生久视”,即长生不死。
对于修道之成果,老子又补充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意思即是,得道了,那就长生而无所不能了,对家庭来说可使之吉庆有余,能带来福祉,所以修道,不仅对个人有好处,还可以利家、利民、利国、利天下之万物众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