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获奖者讲述3000年建筑史,世界剖面图大师手绘16座传世建筑

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有一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叫“巴特罗之家”。建筑师高迪的灵感,来源于西班牙人熟知的一个童话故事:圣乔治屠龙。相传,一位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在城堡,英雄圣乔治为了解救公主,与恶龙展开搏斗,最终用剑杀死恶龙。恶龙的血滴下来变成了一朵鲜红的玫瑰花,圣乔治把它献给了公主。

站在熙熙攘攘的加西亚大街上看“巴特罗之家”,鳞片状起伏的屋顶就像恶龙的脊背,十字形烟囱就像刺向恶龙身体的圣剑,整栋建筑的外立面镶嵌着彩色的瓷片就像闪着光的龙身。此外,面具一样的阳台、深海似的天井、鲸鱼胸腔形状的白色走廊,都让走近这个建筑的人啧啧称奇,为它的奇异瑰丽赞叹不已。

如“巴特罗之家”一样伟大的建筑还有很多,它们就像群星一样在世界各地闪耀。从很早之前人类需要建造一处栖身之所,到建筑运用数学规律、哲学思想成为最高的艺术,这中间发生了多次技术革新,诞生了许多建筑大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

为了记录人类这段漫长的经历,英国建筑师、历史学家、普利策获奖者帕特里克·狄龙,联合国际剖面图大师、DK御用手绘插画师斯蒂芬·比斯蒂,共同创作了一部手绘全球建筑史——《建筑的故事》。

书中,作者追溯了人类始于洞穴的3000年建筑史,并通过金字塔、巴黎圣母院、泰姬陵、故宫等16座传世建筑来讲述古典、哥特、巴洛克、包豪斯等流派的演变,以及拱券、混凝土、电梯、网壳结构等技术的进步。而每一幅大折页的剖面图也极为精致,比如我们能在紫禁城的图上精确数出太和殿有多少级台阶。翻阅《建筑的故事》仿佛穿越时空,漫步世界各地,真切地感受建筑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与人类史相伴的建筑史

人类通过就地取材,寻找栖身之所。比如生活在北极的因纽特人住在冰屋;而赤道周围的斐济人用芦苇编制墙壁;北美印第安人用木棍搭帐篷再覆盖上兽皮,以便随时追捕猎物;对于森林中的人们,则砍下高大的树木搭建木屋。

通过长时间试验,人们不断更新搭建方式。最初,圆木在墙角交叉重叠使墙壁更坚固,倾斜的房顶更便于排雨水,横梁可以牵制墙体保持结构稳定。后来人们发现框架房更简便,也减轻了伐木的工作量,框架内用拼接木板或者交错编织的树枝和泥巴填充即可。不久人们又发现,框架内嵌入倾斜放置的木头更稳固,于是斜撑框架房出现。

解决了坚固的问题,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让房子住起来更舒适。罗马人发明的“拱券”带来了大开口的窗户,解决了室内光线昏暗的难题。随后,人们又将这一技术应用在“拱顶”和“穹顶”上。

砖石拱券比木梁的跨度更大,可以支撑起更大空间。而罗马人发明的混凝土拱顶也更坚固。当时的工匠将石灰和沙子制成砂浆,再混入碎石,加水倒进模具中,待它变干后再移开模具,就得到了像石头一样坚硬的混凝土。此外,人们发现沙子加热融化,再经过冷却固化,就会得到坚固透明的玻璃薄片。将小片玻璃用金属丝连接,镶进窗洞的木框,房间顿时变得明亮许多。

为了解决房子的用水问题,罗马人很早就建立了水系统。城外的高架,将远山的水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城里,再由水管送进房间,而下水道会带走污水。为了解决取暖问题,人们用石块砌成烟囱,不但可以让房子变得温暖,也方便人们在室内烹调美食,而呛人的烟雾也会安全地排走。对于罗马贵族来说,他们甚至发明了“地暖”。工匠们将地板抬高,架在支柱上,地板下方输送进阵阵暖风,给房间带来温暖。

工业革命之后,人们也给建筑方式来了一场革命。当时的工匠可以制造出一整面的大玻璃,可以利用金属铅来填补屋顶缝隙,并铸造出更坚固的钢,用钢筋外膜筑混凝土来再次提升强度。电的发现,不仅带来了电灯,还带来了将人输送到不同楼层的电梯。建筑师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造出了无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电梯的发明者: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

雨果曾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而建筑史也与人类史相生相伴,成为凝固的时代音符。

建筑史上的经典流派

不同时期的建筑师,引领了不同的建筑风潮,有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流派,并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

使用了古典柱式的希腊建筑和罗马建筑,通常被人们称为“古典建筑”。比如古希腊的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倾尽才华设计的“帕特农神庙”,这是献给雅典城守护神雅典娜·帕特农的一座庙宇。

为了解决视觉误差,将一切都呈现出完美的平衡,菲狄亚斯将神庙的轮廓设计成内凹形,柱子设计成向内倾斜。帕特农神庙的柱子十分醒目,正面8根,两侧也各有17根,均是“多立克”柱式。多立克柱身遵循着精密的数学比例,长度通常是宽度的七到八倍,侧面刻有凹槽,下宽上窄。此外,古典柱式还有柱头装饰着羊角卷涡的“爱奥尼”柱、最精美的“科林斯”柱、最简洁的“塔司干”柱和混合柱式。

中世纪的法国开始流行“哥特式建筑”,高耸削瘦带尖的造型与以往大为不同。当时巴黎的莫里斯主教希望建造一座矗立天际、直指天堂的大教堂,它就是日后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尖拱和尖顶显得这座建筑更高更轻盈,彩色玻璃窗让充足的光线在教堂里跳跃。早期的哥特式窗户是尖顶形开口、尽可能高的柳叶窗,然后人们又学会了建造联排窗户、为窗棂镶嵌上各种奇妙的图案,到了哥特式晚期,窗户可以像整面墙一样大,精细的窗棂就像蛛丝一样将玻璃缠绕在一起,阳光透过彩绘玻璃,使整个教堂都熠熠生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追求古典美,但当时欧洲国富民强,人们对简洁朴素的风格不感兴趣,转而争先恐后建造华丽繁复、造型奇特的“巴洛克建筑”。旋转屈曲的楼梯、扭曲的柱子、像海浪拍打沙滩般起伏的墙壁、用镀金装饰的天花板、上千支蜡烛照耀着珍贵的大理石,这些都彰显了主人尊贵的地位。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最富有的人不是国王,而是财政大臣尼古拉斯·富凯。他雇佣了最好的建筑师、画家、园林设计师来建造自己的“沃勒维孔特城堡”。

这让国王颜面尽失,国王在参加城堡落成典礼当晚,把富凯扔进监狱,然后召集沃勒维孔特城堡的设计者重新建造一座更宏伟的建筑。新建筑“凡尔赛宫”建成后,国王举办了更加热闹非凡的盛宴。

建筑流派的演变总是离不开波谲云诡的大时代。当欧洲的国王们逐渐失去权威时,巴洛克风格也很快让人们感到厌倦。

建筑的变革永不停息

18世纪末,工业革命带来了纺织机、蒸汽机,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生产方式,同时改变了建筑的方式。

英国成为欧洲新的霸主,为了彰显大英帝国的辉煌,他们决定举办一场“万国工业博览会”。但当务之急是先建造一个能在短时间建成、后期能迁移的展览馆。最后胜出的设计者不是建筑师,而是一名园艺师。他设计了像“温室”一样的展览馆,不需要砖石,只用了30万张玻璃、上千根铁柱和固定玻璃的木框架。因为所有构件规格相同,工人们仅用了9个月就搭建出这个一望无际的展览馆。阳光下的玻璃拱顶闪闪发光,人们为这个玻璃宫殿取名“水晶宫”。

水晶宫让所有的建筑师意识到,以往的建筑规则已经被打破,一切都应该是新的,“现代建筑”已经到来。以前,建筑师只为宫廷和富人服务,现在他们开始思考如何为平民搭建合适的房子。他们舍弃多余的装饰,由建筑的功能来决定外观,将支撑的梁柱结构暴露出来,让一切变得更真实。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认为“我们应该向世人展示现代建筑应有的样子”。他联合德国的一批设计师,开设了“包豪斯学校”,并设计了新式的校舍。这座建筑十分简洁,教室、工坊、宿舍都是素净的白墙,而每一处设计都完全符合它的功用。这为学生们带来了一个新世界。

直到纳粹关闭学校,老师们纷纷前往国外避难,“包豪斯”的先进思想也在北美落地生根。全世界更多的新发明,带来了直冲云霄的摩天大楼、新结构的悉尼歌剧院、外形像机器的蓬皮杜中心,以及以环保为理念的伦敦草砖房。

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建筑学必须前进,否则就要枯死。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变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