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釜山国际电影节(BIFF)将于今年10月6日至10月15日举行。9月8日,BIFF公布了Mecenat最佳纪录片奖的提名名单。3部入围的华语纪录片分别是章梦奇《自画像:47公里童话》、廖克发《野番茄》、施佑伦《彼岸》。提名影片将在釜山进行全球首映。
此次BIFF Mecenat奖10部提名作中,5部来自韩国,5部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以及印度。值得注意的是,其中4部为女性导演的作品。从农民舞者的个人故事、狂热的粉丝、想当钢琴家的导演,到台湾2·28事件和1979年韩国的釜马民主抗争……今年的提名作将带来多元而有趣的故事。
BIFF Mecenat奖是釜山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奖。从其聚焦短片和纪录片的竞赛单元——广角镜(Wide Angle)单元入围纪录长片中,选出一部韩国作品和一部亚洲作品,授予奖金1000万韩元(约合5万人民币),以支持获奖者下一部作品的制作。此前曾获该奖项的华语纪录片包括郭恒奇的《新堡》(2009)、叶云的《对看》(2015)、洪子健的《溃烂 愈合 掩藏》(2018)。
《自画像:47公里童话》是中国新锐女导演章梦奇“自画像系列”的第9部作品。她用亲密的镜头记录了家乡湖北随州的一个村子里的日子。
导演廖克发生于马来西亚,但主要在台湾工作。廖克发是BIFF的老面孔。他的短片《妮雅的门》(2015),讲述了在台湾工作的菲律宾女佣的故事,曾获BIFF最佳短片奖(善才奖)。他执导的关于马共的剧情长片《菠萝蜜》(2019),是由其纪录片《不即不离》改编,入围2019年BIFF新浪潮单元。在新作《野番茄》中,廖克发呈现了他对台湾历史上最具创伤性的事件之一——2·28事件的新看法。
施佑伦的《彼岸》讲述了两个因谋杀罪入狱十多年的无辜年轻人以及要求重审案件的行动组织的故事,影片叙事比小说还离奇。来自印度孟买的艺术家兼电影导演芮芭娜·利兹·约翰(Rebana Liz John)的影片《女性车厢》表现了她在孟买通勤列车上遇到的朝气蓬勃的女性们。这部美丽的作品将女性自信的声音与诗意的摄影语言结合在一起。日本纪录片《无名之舞》的导演犬童一心曾以剧情片《Jose与虎与鱼们》(2003)和《彩虹老人院》(2005)闻名。《无名之舞》将观众带入著名舞者田中泯的艺术世界,田中泯的表演是根据他所处的空间而即兴创作的。
此次获提名的5部韩国纪录片,既有年轻导演的首作,也有纪录片老手的作品。
韩国70后女导演金珍烈(音)有着20年的从业经验。1999年以《残障女性金镇玉的婚姻故事》开始纪录片制作,继而拍摄了关于务农的父母和进城的子女的《产粮的土地》(2000)、关于致力于朝韩统一的游击队员朴顺子晚年艰难的家庭生活的《被遗忘的女战士》(2005)以及关于世越号遇难者家属的《坏国家》(2015),等等。她此次的新作《往十里的金钟芬》拍摄的是在首尔城东区往十里摆了50年地摊的金钟芬(音)。这位80岁老人是烈士金贵井的母亲。30年前的1991年,首尔忠武路大韩剧场附近,时年25岁的成均馆大学女学生金贵井在反对当时韩国总统卢泰愚的示威活动中死亡。金钟芬一直被称作“烈士金贵井的母亲”。导演希望去掉国家暴力受害者这一标签,聚焦这位努力生活的女性自己的经历和记忆。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互相隔绝的当下,人们无法在像麦当劳这样的全球化企业赊账,但是,在金钟芬的地摊赊账、借钱的人却很多。导演拍摄过程中,一些没带交通费的常客会向金钟芬借几十块,甚至还有人赊几百块的账。往十里的金钟芬
Kim Jong-boon of Wangshimni
韩国 / 2021 / 90分钟
金珍烈(音) KIM Jin-yeoul
导演许哲宁(音)的前两部纪录片《玉华的家》(2012)和《茉海的四季》(2017)曾分别入围DMZ纪录片节和BIFF广角镜单元。此次入围作品《206:永不消逝》跟拍了朝鲜战争期间被屠杀平民的遗骸发掘工作。该片得到了BIFF亚洲电影基金支持独立纪录长片的亚洲纪录片网络(Asian Network of Documentary)的支持。7年前,许哲宁遇到了一位在“保导联盟事件”中失去丈夫的老奶奶,听她讲了朝鲜战争结束10年后,屠杀现场被发现时,她去到现场寻找丈夫的踪迹,看到一具遗骸头上钉着钉子,吊在土墙上的故事。* “保导联盟事件”指1950年朝鲜战争初期,韩国军队对当时尚未被朝鲜占领的境内区域内被认定为共产主义分子的人们进行的大规模屠杀。受害者人数估计为10万至20万。长期以来,韩国政府对此讳莫如深,保导联盟的存在及其制造的屠杀被遗忘。随着1990年代末韩国各地挖掘出受害者尸体,2009年11月,韩国政府通过“为真相和解的历史整理委员会”(简称“真和委”)确认了民间人士被国家机关杀害的事实。2018年2月,在忠清南道牙山市,前任真和委调查官和志愿者们自发以民间身份开始了遗骸挖掘。挖到两米深处,被火烧焦的黑土露了出来。206块遗骨透露出屠杀的真相。《十月的名字》是一部由韩国记者执导的纪录片。总部在釜山的韩国第三大地方日报《国际新闻》从2018年8月到2020年11月,分21次刊发报道《重写的釜马抗争报告书1、2、3》。6名记者连续采访了2年多,荣获2020年的韩国新闻奖和韩国记者奖。釜马抗争是1979年10月发生在釜山、马山的反对时任总统朴正熙的大规模示威。《十月的名字》即是以《国际新闻》的系列报道为基础拍摄的,导演李东润(音)是该报记者。影片重点描写了因版面局限而未能展现的民主化运动主角们的生活轨迹,讲述了采访釜马抗争的摄影记者寻找当时示威的主角的故事。大学生、公交车司机、高中生、战斗警察、模具技术员等14位参与者,将观众带回到当天的现场。影片分为“童年”“导火线”“戒严令”“名字”四部分。“童年”重点讲述釜马抗争的场所和参与者的少年、青年时期的记忆。“导火线”描写了YH贸易事件和开除新民党总裁金泳三等釜马抗争爆发的契机和当时的激烈情况。“戒严令”描写了釜马抗争和10·26事件、光州民主化运动等历史性事件。“名字”呈现了40年间争取将釜马抗争指定为国家纪念日的艰难过程及其参与者们。曾经是追星族一员的吴世妍(音)以个人经验为基础,拍摄了深入饭圈的《狂热》。2019年,韩国歌手郑俊英因涉嫌非法拍摄、传播性关系场面、集体性暴力和准强奸等,接受警方调查,随后被判刑。但是,仍然有粉丝相信他。吴世妍无法简单地嘲笑这些粉丝,因为她自己在此前的五年间也是郑俊英的狂粉。早年间风闻郑俊英的性丑闻时,她也曾想也不想地就站在偶像一边。尽管已经脱粉很久了,2019年3月郑俊英东窗事发时,吴世妍还是莫名其妙地流下了眼泪。“我为什么那么生气呢?谁知道这种感情的原因呢?我能向谁倾诉?”吴世妍想起了曾经一起追星的朋友们,重新找到他们,并与之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吴世妍剖析了偶像崇拜、极端主义、粉丝文化等问题。她想确认,极端粉丝文化是否在以或同或异的方式延续着。“我的偶像就是对的”,这样的人为数不少。至今仍然有粉丝支持歌手胜利、朴有天等,也有主张对朴槿惠的弹劾无效的“(热)爱朴(槿惠)(协)会”。吴哉衡曾经是画家,现在是想成为钢琴家的导演。他成年以后才开始笨拙地学琴,钢琴课上,老师经常无语叹息,但他仍然在30岁时决定成为钢琴家。在夜晚的都市街道上,在说梦话或忧郁的瞬间,在某个地方欢快地唱歌的人群中,都有一架他的钢琴。同时,他也用影像回应世越号、江亭村、光州5·18民主化运动等社会话题。于是,他尝试将影像与钢琴演奏相结合,制作出动画片、舞蹈电影、实验电影等多种类型杂糅的《钢琴棱镜》。
自画像:47公里童话
Self-Portrait: Fairy Tale in 47KM
2020年的1月8号,我的回村笔记里写到:“今天我在47公里村子有了一口水井!拥有一口井听上去是特别了不起的事情,意味着自己成为了村子的一部分,47公里的水成为我体内的一部分,又将我与土地连接在一起。”我怀着满腔憧憬,开始在“47公里”的第十个冬天。我在村里的第十个年头,蓝房子,一个新的空间落地,梦想变成现实。1月中,我从村子返回城里与家人过年,随州市封城,没想到等待着的是53天的隔离。在隔离的时间里我整理前一个冬天的素材,孩子们童话般的声音和画面却成了无从面对的幻想,回不了村子,“未来可期”变得遥遥无期。3月16号,城市解封,我终于可以回到“47公里”村子,在“蓝房子”空间的建设中度过了一年。2020似乎是一次重启,一次关于对未来想象的重新确认。在告别2020年之际,我重新将素材铺开。什么是童话?为什么需要童话?在这些问题的自问中,我与村子里的孩子们一同重建想象。https://vimeo.com/ondemand/zhangmengqicn影片从日治时期的台湾谈起,收录许多受访者的生活画面,在日常中娓娓道来2·28事件影响下的家族与生命故事。影片的两位受访者是台北市二二八公义关怀协会理事长林黎彩和高雄市二二八关怀协会理事长王文宏。林黎彩的父亲在珍珠港事件后,预感台湾不久将脱离殖民统治,因此将终战后出生的二女儿命名为林黎彩,意指“黎明来到”。同当时许多的台湾人一样,父亲盼望脱离殖民的台湾的未来能够光明、精彩。然而,1947年2·28事件爆发,高雄发生大规模扫射、屠杀,林黎彩的父亲遭凌虐、枪毙。随后,林黎彩的母亲在她小学三年级时自杀,林黎彩与姐姐分别被家族收养,寄人篱下。王文宏的父亲当时也遭枪杀。高中三年级时,王文宏在作文中写下“我的父亲在二二八被坏人打死”,惊动学校,引来教官、老师们质问。当时王家开日本料理店,母亲办桌宴请警总等有关单位人员才压下此事。母亲独力扶养12位家人,但由于是政治受难者遗族,警察不定期来查户口,母亲在难得休息的时候还要应对警察,总是身心紧绷。直到二二八事件平反运动之后,林黎彩回到高雄,重新认识父亲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林黎彩仍记得小时候,母亲骑脚踏车载她到父亲墓前扫祭,那时她还年幼,尚不了解死亡,当母亲悲伤哭泣时,她在父亲墓前发现一株生机勃勃的野番茄,摘取上头的小果实吃。2002年的一个冬夜,他和女友谈分手,女友试图跨过护栏,不小心从桥上掉下来。他让朋友叫救护车,但女友的父母指控他们涉嫌谋杀。他们起先未被起诉,直到一份录音带显示,证人改变了最初的陈述,声称他们将受害者从桥上扔下。十三年后,在手头只有一份改写的供词的情况下,台湾冤狱平反协会决定帮助他们。没有证据表明受害者是因他们的行为从桥上掉下来的。面对无法挽回的场景和重重疑虑,人们应该相信什么?三个相互联系的家庭如何收拾残局并继续前进?大多数舞蹈都属于某种类型:芭蕾、爵士、社交、嘻哈或现代舞。还有一种“暗黑”的舞蹈——“舞踏”。这种全世界已公认的舞蹈风格,由才华横溢的土方巽创立。田中泯(1945-)却不属于任何流派。他的舞蹈经常被归为“舞踏”,但他坚持认为不是。他说他所做的就是“舞蹈”,他是一名“舞者”,“我想成为这种无法命名的舞蹈本身”。在过去的40年里,田中泯更喜欢他所说的即兴“地方之舞”(場踊り,Locus Focus),而不是戏剧表演。他在日本和世界各地跳这种舞,讨厌对同一种模式进行微小改动的“便携式”舞蹈风格。田中泯想要的是走自己的路,从当地汲取灵感,在舞者和观众之间的那个地带,创造出此时此地独有的舞蹈。“空间孕育了舞蹈,也孕育了观众和舞者。”*译注:舞踏,或暗黑舞踏(Butoh),是现代舞的一种形式,由日本舞蹈家土方巽(1928-1986)和大野一雄于二次大战后所创,企图破坏西方对于表演、动作、和肢体的传统美学观点,追求肉体之上的心灵解放和自由。舞踏的舞者通常全身赤裸并涂满白粉,表演中常包含呐喊、扭曲、匍匐、蟹足等元素。土方巽第一支舞踏作品是1959年演出的《禁色》,改编自三岛由纪夫同名小说,由于形式过于耸动,一度被禁演。80年代以后,日本舞踏逐渐受到欧美舞蹈界的欢迎和重视,如今,日本舞踏已和碧娜·鲍许的舞蹈剧场及美国后现代舞蹈(Postmodern dance)并列为当代三大新舞蹈流派。(摘自维基百科)芮芭娜·利兹·约翰 Rebana Liz JOHN孟买通勤交通中的公共铁路女性车厢本身就是一个宇宙。这部纪录片从女性的角度,着眼于印度城市的女性在早上9点进入火车车厢这一当地公共交通工具意味着什么。黑白、亲密的图像变成了一个阴暗的世界。关于女性梦想和希望的对话及诗歌,揭示了她们在高度工业化、由金钱驱动的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抱负和自由的意义。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