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空城计》——你是不是那个"知音的人"?

 <三国演义>中这个"空城计"的故事真是像为京剧创作的一样.京剧<空城计>是一出最经典的老生戏.从谭鑫培到于魁智,每一个主流老生演员一定要学要演的一出戏.由于唱腔精彩,故事情节精彩,<空城计>本身是一出很讨好的戏.就像程派青衣总是以<锁麟囊>出彩一样,很多老生出道走红就是凭着这出<空城计>.最近的一个例子是谭正岩,当初还长着青春痘的小谭同学,就是在谭老爷子的带领下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的<失.空.斩>中的<空城计>.只要没出大错,在一句"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之后,一定会得到不出人意料的喝彩.

  从前四大须生到后四大须生,马连良先生演过,谭富英先生演过,奚啸伯先生演过,当然杨宝森先生也演过.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诸葛亮,不同的演员演绎了不同的诸葛亮.尽管后四大须生从来不曾像四大名旦录<四花五洞>一样在一起唱过同一出戏,但在一段综合了后四大须生加上高庆奎的传人李和曾的录音剪辑中,感谢这位编辑,让我们清晰的听出了这五个不一样的但都是鲜活的丰满的诸葛亮.

  奚啸伯的诸葛亮,温文的书生气十足,委婉细腻,把诸葛亮不得不为之的苦衷表达得非常到位.

  马连良的诸葛亮,始终成竹在胸,逍遥洒脱,永远在像<借东风>里一样.

  谭富英的诸葛亮,大义凛然,有杀身成仁的的英气.尽管在程长庚眼里,谭派是"媚音",可是在后来所有的老生流派里,谭派的唱依然是最为意气风发的.

  李和曾的诸葛亮,咄咄逼人,兵气十足.

  而排在第一位的是杨宝森.他排在第一位,并不是因为他的唱功最好,或是他的戏迷最多,而是因为他的演唱风格恰好是<空城计>这出戏的基调.

  

记得我第一次听杨宝森先生的<空城计>,只在他的<洪羊洞>的那段有名的二黄散板之后,一片揪心哭泣声之后,突然听到杨宝忠先生的过门,这样的洒脱超然自得,真是如闻仙乐耳暂明.杨宝森的诸葛亮沉稳,睿智,苍劲古朴,不张扬,不花哨,不紧不慢,不喜也不悲,的确是让司马摸不着头脑.所有的演员,在他们演诸葛亮时都在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身上注入了自己的鲜明的个人色彩,而杨宝森没有.他在这出戏里表现出来的都是诸葛亮该具备的,不多也不少.

  杨三爷一生擅长演悲剧,因为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悲剧,所以他的悲剧十分出彩.而恰恰在<空城计>里,杨三先生的唱腔里听不出他生活中的苦和失意.可以听出的一点感慨,配合"失街亭"恰好合适;也有一点潇洒,是一种将一切置之一搏之后的怡然自得.

  想起来,这是我所认为最有男性魅力的声音。人的一生,再苦。再执着,总要有一次这样一次怡然吧,纵然是在这样的生死关头。

  杨先生的<空城计>还有连环画出版.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学画素描,老师在教画肖像画时反复说,看你的模特儿的眼睛,看你的模特儿的眼睛,我曾画过两幅杨宝森先生的素描,一幅是<文昭关>的伍子胥,一幅是<空城计>里的诸葛亮,因为照着剧照画,就反复揣摩他的眼睛.杨宝森先生在便装照里,常常是一个苦难而沉默的样子,几乎不曾看过他的笑意.一直要到他去世之前,艺术的光辉才收敛中庸却又不可掩盖地从他的眉宇间散发出来,这唯一一张看着杨三先生有温和的笑意的照片后来成为他的遗像.让谭富英在他的公祭大会上,看了顿足大哭.但是在他的剧照里,他的眼神中总是有夺目的光彩,要到若干年后,我才会明白,这光彩不是杨宝森的,而是诸葛亮的,是伍子胥的.对于杨三先生,他的生命里早已没有了他自己,只有戏.

  在戏里,诸葛亮有一句唱,"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你心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你是谁面前那个"知音的人"呢?我心里的诸葛亮,就是杨宝森演的诸葛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