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以正身(推文)

《诗》云“无拳无勇”,《书》曰“乃武乃文”,《道》言“虚心实腹”,《易》训“进德修业”。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上学与下达,体用本不二。

“拳勇以虚灵为妙用,因人之力制人,不参己力,可悟圣学”(1838年李棠阶在《日记》中引张槐荫语)。拳勇发端于搏击之用,今人多视为小术,然其亦可通天地人之道,可达智仁勇之德。拳术以身为本,一体而多用,可防身、可健身、可乐身、可荣身、可修身。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当知所先后。拳术自防身御敌始,因健身康体而普世,而终将导向养正修身。

两千多年前,儒家先贤就在《大学》开显“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的圣学圭旨。“正身”与“修身”词义近似,却比“修身”出现更早,且为先秦儒道法诸子的共法。“正身”一词在先秦时期的诸子典籍多有出现,如在《论语》、《孟子》、《荀子》、《唐虞之道》、《孔子家语》、《文子》、《计然内经》、《管子》、《韩非子》等书中都直接或间接论述过。从孔子的“足以正身安国矣”、“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到子贡的“君子正身以俟”,再到孟子的“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直到荀子的“礼者,所以正身也”,以及郭店竹简《唐虞之道》中“始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备矣”,“正身”理念为先秦儒家所共尊。同时,从道家经典《文子》中也可看到“正身之道”、“正身而待物”、“开门固根,莫如正身”,“正汝形”;而涵盖道家、儒家、法家等诸家为一炉的《管子》,也提出了“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的功夫主张。

可见,崇‘正’重‘身’”是先秦诸子同尊的功夫共法,“正身”之说当为儒家“修身”传统之滥觞。自儒家经典《大学》兴起,“修身”显而“正身”隐。然而,正如宋代晁迥所言:“儒教之法以正身為深切”,“正身”着实更能表达出“以正为本”的功夫精义。

余秋雨先生说:“中华大密,藏于太极”。而太极拳则是因循太极之理,化拳入身。太极拳是融儒家的易理思想,道家的养生哲理和武术的技击艺术为一炉的正身功夫,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高阶形态。拳之大者,方敢称名太极。清初大儒陆陇其在《太极论》中指出:“论太极者,不在乎明天地之太极,而在乎明人身之太极。明人身之太极,则天地之太极在是矣。”以拳明德,大道可通。太极拳是一门贯通天人之际的武艺,具备体知的直接性(如招熟、懂劲阶及神明)、体知的关系性(讲求舍己从人、随曲就伸)和体知的实践性(知行合一、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它的“中正安舒”的身法心诀与孔子“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修养气象不谋而合,是现代人养正修身的方便法门。修身功夫无国界,美国的波士顿儒家代表人物南乐山教授就数十年不间断修习太极拳,功夫与学术相生相长,深得太极和谐之美、养正之妙。

太极拳有“筑基”工夫——无极势,其要义在主静立极,兀立培根。在明代的《性命圭旨》中称站桩为“立禅”,姿势类似现代的混元桩。然而,站桩功夫其形似还在其次,更重在神全,所谓“独立守神”“抱一为天下式”。不过,“兀立”与“站桩”旨趣有别:站桩更多强调心为主、身为辅,而兀立则强调以身为主,以心为辅,身心一如,形与神俱,自然体知。兀立是儒家礼义功夫中“立如斋”、“立容德”的自然化,即在身轴中正、整体放松、精神内守的状态下正身。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义的自然化就是养生正身,养生的社会化就是礼义正身。即是说,无极兀立的功夫是生活化、自然化的“站桩”,可以贯通“道气血”与“摄威仪”二宗,达成修身与养生不二。于是说,周子和朱子所倡导的“主静立人极”、“正大光明,洞然四达”的圣贤气质,皆可从无极生,皆可从太极化。

太极拳在盘架上讲求意(心)、气(息)、势(身)一体,固精、养气、凝神。首先说调心,太极强调“用意不用力”,不尚拙力,不主霸道,强调松随,周身轻灵贯穿,讲求无意之中的真意。用意恰到好处,得其环中,可应无穷,则收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之功德。其次说调息,太极强调“气(松)沉丹田”,“以气调形”,渐渐形成稳定的腹式呼吸,积蓄腹部坚实点,脑-肠、脑-心-肾等多轴得到沟通营养,后天呼吸补益先天之炁。气足、神凝,智勇得生,久而久之身心气质自然滋润优化。

再者说调身,太极强调“立身中正”,以形调气,以形养神。《管子》云“正形摄德”,《庄子》曰“缘督为经”,“中正”实质上是对于身形中轴状态的管理,有利于正气培养和人格完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配合身法的中正,设定了身体在纵向的行为规模,八门五步则设定了八方五位的水平尺度。加上内外三合、三尖照、四稍齐、备五弓、撑八面等要窍,盘拳的规矩保证身体在多维空间中有序地知觉运动,升降开合得机得势,行功走架自得方圆三昧。待功夫上手,自然可得身心疗愈、气质优化、潜能开发、灵性成长的种种效验,体会“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法喜。

太极拳思想十分强调“宇宙大人身”、“人身小宇宙”的全息对应理念,主张把身心功夫跟天道流行结合在一起。功夫打遍拳内外,生活无处不太极。太极拳把中国哲学的形而上的天道本体,直接在人身的手足运奔之际演化为形而下的具象功夫,通过“手眼身法步、精气神力功”的具身体知以养正修身,实现“妙手一运一太极”,“益寿延年不老春”。总之,太极正身可以作为现代人“拳以正身”的管中窥豹和初步探索,值得从多视角进一步思考和研判。

一千年前,张横渠为仁者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千载以后,我辈主静立极,养正以拳,即身而道在,可复张子:斯文在兹乎?

作者: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清华大学武术文化研究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