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御医黄元御治咳效方初探(王宏宇供稿)
王宏宇(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导师:马君
中医肺病科(呼吸内科)在门诊和病房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咳、痰、喘的病人,像外感咳嗽、支气管炎、肺炎、老慢支、支气管扩张、肺部结节、支气管哮喘、慢阻肺、间质性肺炎、肺癌等等都是属于中医肺病科的疾病,在治疗肺系疾病时应当充分发挥祖国医药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马君
一.《内经》对咳嗽的认识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其语言精练,文化色彩浓厚,具有极高的医学、史学和文学价值,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从《内经》成书至今,一直在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学史上众多著名的医学流派无不是在《内经》的基础上衍生的,使得中医学发展至今愈发的枝繁叶茂。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咳嗽专篇《咳论》。《咳论》是古人对咳嗽一症长期观察与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作为一种理论或方法,有效的指导着后世临床。是对于咳嗽病的最早记载,它讲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原则,其核心内容是咳嗽不只与肺相关,而是五脏六腑均可以导致咳嗽,原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分述了五脏六腑咳的临床表现,其基础正是脏腑经络辩证,这正体现了中医学的辩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特色。历代医家均将《素问咳论》奉为圭臬,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阐发,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对咳嗽的认识。如景岳公在《类经》中曰:“盖咳有内伤外感之分,故自肺而及五脏者有之,自五脏而传于肺者亦有之。”《咳论》首先讨论了咳嗽的病因和病机,指出咳嗽是肺脏病变的反映,其病因是形寒与饮冷,其病机是内外合邪停留于肺脏。其次告诉我们,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应,五脏六腑各以其时受病后均可波及肺脏而发为咳嗽。然后讲了五脏咳和六腑咳的症状表现,并在最后提出了针刺治疗咳嗽的原则,对于指导临床很有实践意义。
二.黄元御先生治咳思想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咳论》在六腑咳一段中最后一句讲到了咳嗽病变的关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这与开篇所讲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似乎有所出入。近来拜读被乾隆帝誉为“妙悟岐黄”的清代名医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大作,被黄师的精妙理论和飞扬文采所折服。我认为这个问题在黄师在《四圣心源》中做了完美的解答。
黄元御先生秉承《内经》的思想,认为人应当与天地相参,顺应六气,重阳抑阴。黄师十分重视中焦脾胃,谓:“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其次黄师注重人体的气机升降,认为人体阴阳以中土为轴,肝脾于左升,肺胃于右降,谓:“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则为浊阴。”
在整体气机升降方面,黄师认为肝木不能自升,必借脾土之左升之力,肺金不能独降,必乘胃土之右降之势,心肾通过左升右降相交,坎离相会。黄元御先生认为人体疾病的产生,均由于中焦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导致肝木不升、肺金不降,心肾不交。在黄师眼中,人体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虽中焦是关键,但他脏亦十分重要,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所以,我认为《素问咳论》中关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就是在整体气机层面上的看法。任何一个脏腑环节出现偏差,气机升降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均有可能波及肺脏而发为咳嗽。
在局部气机升降方面,黄师列诸方以解决局部问题,如下气汤以治疗右不降,达郁汤以治疗左不升。对于咳嗽病机的认识,黄师在《四圣心源咳嗽根原》中曰:“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湮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故黄师认为,咳嗽是肺胃相关的疾病,关键在于胃土不降,肺金亦不右降,以致痰涎丛生。此说与《素问咳论》中“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甚是合拍。如现代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所呈现的肺、胃相关性便很好的体现了《咳论》中的这一点。
三.黄元御的治咳名方。
黄元御先生治疗咳嗽的方剂众多,现列举如下:
1.下气汤由甘草、半夏、茯苓、杏仁、贝母、五味子、芍药、橘皮等药组成,用以治疗肺胃之气不降诸症。后世西安名医麻瑞亭加活血疏肝之丹皮、首乌,理气化痰之橘红,使下气汤具有了使肝脾左升之功用,既能降浊又能升清,化裁为麻氏下气汤,不仅用来治疗肺胃气不降之咳嗽,更用以治疗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疗效卓著。
2.姜苓五味细辛汤由茯苓、甘草、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等药组成,为黄元御先生治疗咳嗽的专方,用以治疗脾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之咳嗽。若喘甚者,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肺郁有热者,加麦冬、石膏,以清心肺;胆火犯肺者,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嗽吐血,加侧柏叶以敛肺气。
3.苓桂半夏汤由茯苓,泽泻,甘草,桂枝,半夏,干姜,生姜,芍药等药组成,为黄师治疗阳衰土湿,导致胃逆肺金不降,而产生咳嗽,其病机的关键在于中焦的脾胃阳虚。痰盛者,加茯苓,橘红,生姜取汁,多用益善;食阻不下者,重用半夏以降胃气。
4.苏叶橘甘桔汤由苏叶,甘草,桔梗,杏仁,茯苓,贝母,橘皮,生姜等组成,为黄师治疗胆木反侮肺金导致的咳嗽,由于甲木克戊土,致膈上作疼,胸中生热,咳吐黄痰,或见舌红苔黄,脉弦。胶痰阻塞者加甘遂,葶苈子之属以驱之;脓血腐瘀者,以丹皮,桃仁之列以排之。
5紫苏姜苓汤由苏叶,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甘草,砂仁,生姜等药组成,黄先生用以治疗中气不运,水谷消迟,浊阴莫降,又外遇风邪,肺脏壅塞,表里不通,宗气冲逆,发为齁喘之证。法当降戊土,升己土,中气一转,坎离交会,清浊易位,则肺气清肃,喘阻不作。若皮毛闭束,表邪不解,则加麻黄;若妄语谵言,内热不清,则加石膏。
故对《素问咳论》中两种病机描述的理解大体可这样认为,五脏六腑皆可致咳是在整体气机上分析,聚于胃关于肺是在局部脏腑上把握,所以两者并不矛盾,故临床治疗咳嗽时在敛降肺气的同时也应当注意降胃气,这便是我们临床工作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