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入怀】宫国庆:《仲夏故乡行》
【总第007101期】
在场文学,文学在生活的现场和心灵的现场
------肖复兴
仲夏故乡行
文/宫国庆
别梦依稀,匆匆间转瞬,阔别故乡已经22年。我的故乡嫩江,地处松嫩平原的北部边缘,属于平原和丘陵交汇的地方,是在古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镇。
记忆中的故乡没有工业,是典型的农业县。县城人口不多,商业并不繁荣,只有好的年景多收了三五斗的时候,乡下人进城,小镇上才略显生机。物价高、收入低,贫穷;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落后。是人们常说的“一条马路两栋楼一个警察看两头”的那种规模,民居基本都是篱笆墙小院圈起来的平房。
随处凌乱地堆放着生活垃圾,刮风的时候垃圾们随风飘摇着。浑浊的江水从小镇的北面蜿蜒流过,汹涌的波涛时而还吞噬着生灵,很短的一段江堤凸凹不平破败不堪。城区街道上春秋时节尘土飞扬,夏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冬季白雪皑皑,行走在冰冻路面上的人们戴狗皮帽子穿羊皮大衣跺着脚呵着手抱怨着寒冷。
乡下的光景也不好过,靠天吃饭的农民广种薄收,粮食不值钱,赶上不好的年景春旱秋涝之类的,农民的日子就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土地都被撂荒。即便是正在耕种着的土地上的庄稼,由于不能精耕细作和缺少必要的肥料长势也不是很好,庄户人家一个汗珠子掉到地上摔八瓣也未必见能摔出一个多好的季节。
不堪眷顾的小镇敦促着“孔雀东南飞”,南下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人们都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能走出去就是强者,于是一些有文化、有技术或是头脑比较灵活的人通过各种方式率先走出了故乡。抱着“人挪活树挪死”的想法,和其他人一样当年的我也选择了离开,远行后经年未归。许多的不眠之夜我都会想起这个养育过我的小镇,想起小镇的时候我便很是怅然。
一个偶然的机会,22年后的夏季偶回故乡,虽是走过路过只做了片刻停留,所见并不多,但乡音催生的萌动和那种换了人间的变化真的牵动着游子的衷肠。
从五大连池出发,途径几个农场,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黑土地上奔驰,扑入视野的是一幅幅绿色的锦绣,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轻风拂来翻起着一轮一轮的绿波,是豆浪,故乡是大豆的主产区。浓密的豆叶隐藏不住累累的豆荚,一嘟噜一嘟噜的随风起伏摇动着,好像是在编排着娱乐又好像是在向路人致意。每一个豆荚都似乎是在高举着喜悦和丰硕,我仿佛看到了平畴的黑土地上铺满了金灿灿的收获。
下了高速公路,一座高楼耸立的现代化城市矗立在眼前,墨尔根大街纵贯南北从高速出口直通江边。路边店铺鳞次栉比、车流如梭、熙熙攘攘的人流涌动着小镇的繁华。坚固的江堤笔直地伸向远方,江水清澈,在蓝天白云的映衬和艳阳的照射下浮光耀金美不胜收。远处江面上新建的浮桥虽不雄伟却也颇为壮观,一桥凫卧南北天堑变通途。
新建的广场雄浑壮阔,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时间清晰地刻印在广场中央的大理石地面上,用历史向过往的行人们诉说着小镇的悠久。代表政府形象的官方办公楼挺拔而巍峨,似乎是从那曾经梦想过的宏伟蓝图中走出,庄严地宣读着地方的实力。城区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路上的行人迈着轻松的步子,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隆起的手袋彰显着家境的殷实。
我惊诧于故乡的变化了,却在下意识地搜寻着记忆中的那些平房,终于还是没能找到,看不到记忆里的寻常巷陌更找不到家门,分不清这里和那里究竟是哪里?不免有些失落。同行的当地朋友告诉我早年的那些平房多年以前就已经拆除完毕了,我们现在脚下的马路和身边那些林立的楼宇正是在原来平房的位置上新建的,我不仅在震撼中愕然。
江水环抱下的小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傲然于北国边陲,“让嫩江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嫩江”,故乡正用智慧和勤劳谱写着辉煌。我完全有理由相信经济建设大潮涤荡下的小镇,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就是我下次再回来的时候已然崛起在了经济发展的前沿,我不太善于感慨却很是由衷地感慨着。
注: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宫国庆:出生在东北,客居于河北。毕业于农业院校的非农专业,曾在黑龙江垦区、青海、河北工作。关于写作,闲暇之余,偶尔为之,聊以自慰。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华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明华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