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天津的难——义庆里的回忆
1978年的春节,我的家离开生活了7年的天津,搬到了南京。记得我到户口所在地——体育馆街道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派出所一位民警接待,很快帮助办完了迁户手续之后,对我说道:“这就走了,天津市户口难进、好出”。
是啊!想到1971年的春节,我家从地处太行山里的井陉县微水镇,搬家落户到天津市。回想起来,进津艰难,好事多磨。父亲1969年底调进天津市卫津化工厂。这之后,父亲的工厂单位派人帮助落实我家的天津户口。天津市的户口是很难进的,我没问过父亲办理天津户口的过程,但我家入户天津,等了一年时间。我近期看到(《天津通志·公安志》-户籍管理-户籍迁移)中的记载:自1963年起,天津市户口办公室为了严格控制人口迁入,执行户口限制政策。
下图:载自《天津通志·公安志》
文革期间1966-1970年迁入天津的人口:主要是解放军“三支两军”人员和复员转业进津人口,加上随迁和投靠人口。父亲的单位是军队工厂,调到这个工厂担任领导,因此获得了批准。接着在天津找房子,因为住房,是取得天津居民户口的必备条件。厂里想把我家住房安排在工厂的鞍山道五爱里宿舍,但父亲考虑厂里房源紧张,不想挤占,放弃了厂里的分配的住房。到社会上通过房管局渠道介绍房源,然后根据提供的房源信息,去看房子,这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据父亲说,房管局曾介绍到五大道的睦南道一处房源信息,父亲到实地一看,是一座洋楼下的偏房,不满意就放弃了。另考虑到我1971年中学毕业,毕业后,不是学生身份,我就进不了天津。父亲加紧在外看房子,终于在1970年底找到了天津新家——和平区上海道68号,也是上海道义庆里68号。
下图:义庆里位置图
1971年春节过后,我们全家搬到天津,新家处于黄家花园地区。归属和平区体育馆街道。新家的周边环境,出上海道家的大门,看到的是“7047”地铁工程正在施工的场面。施工面正在大开挖,旧日的是墙子河,河水不在,变成了地铁工地。左边不远就是张庄大桥,张庄大桥上行驶着来来往往车辆。右边放眼看去。是南京路上的16中,即现在的耀华中学。
新家的地理环境,解放前属于英租界,这个地片及住的房子,根据房管局的评定等级,属于甲级地皮,房子是丙级。我家住楼下两间,楼上2家。共用厨房和卫生间,这在当时房源紧张的天津市已经很不错了。
义庆里21号,曾是天津大革命时期的基地之一,我住在天津时,一个胡同的玩伴指引我来到义庆里21号门口,见墙上挂着表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出义庆里胡同,便是潼关道。潼关道马路不太宽。潼关道上有一座小公园——复兴公园。出复兴公园,就是西安道,朝左不远就是天津第二游泳池。看到黄家花园住着的名人介绍,得知著名小提琴音乐家马思聪,曾住在潼关道的一座洋楼中。
下图:原义庆里21号
新家周边环境虽好,但我们家初入天津时,生活、上班、上学遇到了困难。
第一难:不会生火做饭。因为换成蜂窝煤的炉子,烧火流程:先用劈木头点火,再放引火煤,然后再加蜂窝煤。母亲不会用这个炉子,引火煤放在炉子中,火候没到,就放蜂窝煤,蜂窝煤没烧着,炉子上口冒出呛人的怪味,熏的两眼流泪。母亲用烦了,干脆就不做饭。即使后来蜂窝煤烧着了,也不会封火,天天重新点炉子。那段时间,我们全家常走潼关道,然后到天津挺有名气的饭店——四新食堂下馆子。好在后来的很短时间内,父亲办了一套煤气罐和煤气灶,解决了吃饭困难。
第二难:天津的水冷。因初到天津时,还是冬季。用水时,手感觉冻冻的发疼。我母亲当时对我父亲发牢骚,“我们还是回井陉微水吧,受不了天津的天冷和水冷。”因为我们原来井陉微水的地方,用水是泉水,冬暖夏凉,冬天气温比天津高。
下图:1940年井陉微水镇石碑——“汉淮阴侯设背水阵处”
第三难:母亲上班的地点:南开区三纬路宁家大院。当时院内是3522厂的卫生科。初到天津,母亲骑自行车上班,要按时到厂报道上班。路怎么走,我当了一回侦察兵,寻找上班骑车路线。天津我是初来乍到,路也不知道怎么走,但鼻子下面就是嘴,不知道就问。我打听找到了一条上班路线:从张庄大桥下走赤峰道,赤峰道路的左边有一分支路甘肃路,然后沿着甘肃路一直可到南门外大街。三纬路是南门外大街上的分支路,找到了三纬路,就可以找到3522工厂。之后在母亲上班报到前,我步行带路,母亲在后面骑车跟着,母亲顺利的到单位报到。以后几年后,“7047”地铁工程完工,母亲上班骑车走胜利路(今南京路),到南门外大街。就方便多了。
第四难:上学难。16中就在我家对面,天天看到上学和下学的学生出入学校大门,而且听说16中是天津最好的中学,我和妹妹想转学到16中。父亲请在19中的厂工宣队的同事,帮忙联系16中。等了不少天,16中教务处回话,让我和妹妹去学校教务处。去之前我以为到16中去办转学手续,心情挺激动,愿望实现了。可我们到了学校教务处,接待我们的老师答复我们:我家的住址,不在16中的接受转学新生的学区内,学校不能接收。同时给我们一个信息,你们应到天津一中上学,你们户口所在地是天津一中的学区。顺便说道:“天津一中也是一座不错的学校。”这回真应验了那句成语“可望而不可即。”回头联系转学天津一中,很快就解决了转学,进入到天津一中上学。
初到天津的“难”,其实是我们家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人地两生不熟悉,没有城市生活的体验造成的。之后我们家的生活和我们在天津一中已经适应步入正常。父母有了闲暇功夫,晚上吃过饭后,偶尔到复兴公园散步坐坐。到后来对天津市熟悉了,母亲有时甚至晚上去逛劝业场。遗憾的是,住了7年的天津,父亲又要调动。我们不得不离开天津,家搬到了南京。毕竟在天津7年生活,留下美好的城市记忆。一家人说起天津,母亲说“天津住的环境好:生活、交通方便......。天津原工厂的同事到南京出差,不忘到家来看望父母。如今父母已故,想起他们生前有时会念叨在天津的生活、工作、及难忘的同事。我想生前他们心中也有一份“天津情怀。今天写“初到天津的难”,抒发情怀,告慰在天堂的父母。
2021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