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这两个字的作用,就让《山海情》惜败《江山如此多娇》
经过2020年,疫情、学习工作和不讲武德,没眼看的“烂片”连环打击。
没想到,2021年一开年,居然还是被惊到了。
是的,作为不看热播剧,只翻老片的“年轻人”,居然只一眼,就对正在热映农村题材的扶贫剧上头了。
你以为,我想说的是《山海情》?
不,一般来说,在我看来,不经过时间考验的,
众口一致,满屏热搜,无一差评的剧,只需理性想想,就十分可怕。
因为按照去年的国产电视剧,
诸如没眼看的《新鹿鼎记》、飘到下播的《雷霆战将》、全员“闭眼”演戏的《情深缘起》等大制作,“平均质量”的震撼冲击来说,
好评到几乎“零差评”的程度,
它要么就真的好看到飞起,值得夸;
要么就是同行太烂,观众急需“洗眼”,于是超低期待的相衬之下,就过分好看了。
而实际的重点在于,播出一部扶贫剧的意义是什么?
真的是想要热播,被夸制作精良、服化道、细节、演技好看吗?
细节好评
不见得,
在我看来,拍农村为地域蓝本的扶贫剧的根本意义,
在于着眼现实,对当下的社会,那些真正需要被“扶贫”的人,要“有用”才对。
《山海情》的故事,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那段无比艰辛“扶贫攻坚战”的“过去”,
也真的对当地当时情景,描述地十分贴合,俗称的接地气,
不仅细节有着“处女作”般的到位,
在服化道的处理上,更是透出一种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演技不用说,如此多“老戏骨”加盟的大制作,只需正常发挥,就已经甩很多剧几条街了。
但是,只要随便看看那些好评——有对演员演技的,对场景的,对服化道细节的,甚至对“黄土”实景还原度的称赞都有,
就是没有对“扶贫”工作的实际看好、真正理解,以及有所感悟后激起也去“扶贫”的心和行动。
为什么?
因为它的故事讲的是“过去”,是历史,
是需要让那些曾经历经千辛万苦才“创造”了现在好生活的先辈们,
被铭记,被感谢的一个“出口”,
换句话来说,如果这是一部“建设家乡”纪录片的话,那么它是值得好评的,因为它真实。
但现在它的定位是一部宣扬正能量的“扶贫剧”,这就有“悬浮”的问题了。
因为,它的故事,其实对当下的现实除了会感动之外,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因为它根本没有触及贫困的真正“根源”,只是对应现在,在讲当年的艰苦的峥嵘岁月,
我们喜欢的,不过是那段“演”出来的忆苦思甜的感动,永远没办法真的感同身受,
何况,正因为被还原地“太真”,或许会让人,特别是“下乡”的中坚力量年轻人,感到害怕,甚至恐惧,
不然,那些宛若“空城”的地区,为何无论拿出多少优厚条件,都无法真正吸引现在的年轻人?
然后,看过了,就够了。
就像在开头说的,
一部扶贫剧拍出来,对当下现实“有用”的话,比一段需要被铭记的“过去”,会更加有价值。
如果当下可以担任扶贫“主力”的年轻人们,可以看了扶贫剧之后,真的有所触动,
在做未来选择时,可以考虑,或者真的去试着“扶贫”,
这才是一部扶贫剧,最想要达到的目的和价值。
所以,我真正想说的,为大家真心推荐的,
还是这部收视第一,看起来太假了!的扶贫剧《江山如此多娇》。
(PS:收视率的比较,除了一目了然的数字之外,重点在“加成”,也就是一部剧为这个台带来的增幅,因为它面向的观众群体其实是差不多固定的。
也就是说,同一个台,同一个时段,比较不同日期的收视率。如果以前是放1,现在是1.5,那么它的加成就是0.5,不管是独播还是同步播放,加成才是一部剧的实际能力,简单累加或许有点“粗暴”了。)
是的,它8.4的评分不算太高;
是的,它制作相对粗糙,团队一般,连主演罗晋、袁姗姗都不算稳定的一流演员,更妄论其他演员,论演技,还真的不值一提,只能说发挥在及格线上;
是的,它服化道更是槽点满满,被诟病衣服太光鲜亮丽,人物设计缺陷太多;
细节也不够仔细,各种“超现实”的工具,有点出戏;
甚至还会被嫌弃当地有些人皮肤不够黑,太过光鲜,像拍偶像剧。
可是,这部剧讲述的故事背景是2016-2020年!
一个在我们身边,正好经历着,刚刚过去没多久的,在当下的现实。
也是可以真正激励人们,不会让“娇生惯养”的新一代年轻人会望而却步,没有勇气踏入其中的现实环境的反应,
那美到宛如仙境般,不似人间的秀美景色,至少会吸引不少人驻足吧?
也可以以此为例,用“精准扶贫”的优秀结果,
给予当下人去投入其中,能接受的“生活质量底线”和指导的,
对当下的现实,“有用”的扶贫剧。
要知道,我们国家直到2020年11月23日下午,才真正成为一个“没有贫困地方”的国度。
这其中的艰辛与努力,除了先辈们的砥砺之外,其实更多的是如影片里的时间点一样,
就是近几年来,“年轻人”们不断努力的成果,不管它有多“假”,那都是真实的现在。
比如,在17集的故事里就有现实真实的原型,一对放弃高薪工作,姐妹携手返乡“网红”创业助农销售农产品的历程。
以此为例,显然很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好比这几年兴起的“直播卖货”,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真正解决了不少偏远、贫困的地区,很多农民们的生活。
而这,才是扶贫剧应有的宣传价值,以及“有用”意义所在吧。
至于美丽过分,看起来不“穷”的景色和觉得应该丰富的资源。
它是很“假”,
假在那个地方从来“只能”被一部分人看到,
而不是一个可以轻易用漫天黄土、补丁、“高原红”等具体固有既定印象,想象出来的某省某地,大致如此的景象。
说白了,它的故事,它描绘的地方,真的太过小众了,
所以不了解的,会想当然去凭一知半解的印象去套,去联想,
只要呈现出来的不符合脑海中的想象,就被“打”成太假,被诟病。
最开始,它的名字是简单地以当地为名的《湘西纪事》,
等到后来主创团队们实地生活,与当地人相处、拍摄之后,才改名为更加荡气回肠的《江山如此多娇》。
因为这个故事想讲的,正是那正我们身边,活生生生活在当下,
在“江山”中,属于那些既渺小又伟大的“小人物”们,过去几年“多娇”的烟火生活。
我知道,剧中人物们的衣服,总是被拿出来和《山海情》作比较,诟病这个故事里的人物,穿得太好,
甚至剧中一开头的那场“要过节,不要命”、“寿材在,人才在,认死理”的剧情,都被吐槽太假,
想也不想就认定,人都是有趋吉避害“怕死”本能的,怎么可能为了一个节日,花费那么多穿好衣,怎么可能为了一件“死物”,就固执到间接害了一条生命?
甚至喜妹结婚这一段,种种看似“奇怪,不合理”的习俗,都被打成“封建糟粕”,真的好吗?
(PS:其实在现在的湘西,灰头土脸的人真的不多了,而且很多女孩子是真的很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山好水出美女是真的,不要以偏概全,去看看就知道了。)
其实湘西女孩子,真的有很多很白的......
可是,这一切的“想当然”,都不是完全符合当地现实的。
碗米溪村,它位于湖南的武陵山区,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大部分人不理解的,对节日(斗牛节,在传统里习俗里,是爱牛、拜牛的表现,象征勇气,以及对未来一年丰收愿景的祝福,类似一种“过年”式的,一地人各家各户联络感情的聚会。)的“不要命”,其实是源于他们自己民族,骄傲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持。
(PS:但很可惜,好多类似的民族传统,比如特色的火把节,就因为“污染”空气、浪费木材等原因,都渐渐消亡于“不理解”的想当然中了。)
斗牛节
这种“传统”不是单单能用好坏、先进还是糟粕来区分的,而或许用热爱、遵循与否比较妥当。
就好比,现在依然在各地盛行的“嫁娶习俗”一样,其实很多在现代“年轻人”看来,好多都是陋习——算时辰“出门”,用各种过分的“抢亲”游戏来考验新人,以及新人“进门”时,夫妻之间,两边亲家之间的“迷信斗法”......
这些都是真真切切存在每一个人,或许不同的生活中的,只不过因为自己常见,所以不以为然,殊不知,在别人眼中,某些习俗,就是一种“可怕的陋习”。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故事里,各个人物,都是有着明显缺陷的,
什么主角光环不存在,看似每次都顺利克服困难,觉得很“杰克苏”,
但实际上,刚刚过去的时间节点上,真的是符合实际的,
因为现在为主要“扶贫”力量的90后、00后们,
大多数真的不会如上一辈们,诸如总是像做事周全、和气生财等待人接物做事的。
有话会直说,说不通,脾气一上来会吼,所以会因为危险而站出来吼着直接打断“斗牛节”;
读到研究生就是觉得自己很棒,并引以为傲,觉得自己这一套起码比老一套好、对,思想先进,所以会把自己的“道德”位置摆得很高,有种自己觉得好的,就是对的,是“最好”的解决方式的;
就是会大多缺乏上一代“多孩家庭”带来的,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的共情感。
其实,如果真的去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这种看似很“假”的故事,其实反映的正是当下“扶贫”工作最现实的一面——看起来不穷,当地知道但不想“动”,人均耕地少,交通不便,资源看着多,却难以很好利用,以及非常难啃、知道,但难以宣之于口的“隐形”问题。(传统民族习俗与新思想,需要时间才能转变和慢慢相互理解。)
说到底,它的故事是精准到,像是看起来只属于“被设定好”的碗米溪村。
所以,从大众化的观感来说,它的魅力是“隐忍”到很难理解的。
但说真的,正是这种有点“私密感”的挑破现实,才是当下“扶贫攻坚”最核心的部分,
是,如今全国都“不贫”了,
但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富”起来的。
是,《山海情》很好看,但真的对现实最紧迫的扶贫行动是真的“没用”,
反而这部《江山如此多娇》才具有最富当下现实的意义,一种可以“有用”的意义......
写在最后:
或许对“扶贫”国产剧来说,这也要,那也要的,要求太高,本来也只是一部正能量的好剧,没必要“十全十美”。
但有时候又会想着,是不是作为观众的我们要求越高,国产剧在制作上就会被越发督促?
希望,未来国产剧越来越好吧。
最后想问一下大家怎么看“扶贫剧”,以及这类剧,“有用”和“好看”哪个更重要?
欢迎大家和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