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朱晓玫讲戈登堡变奏曲第25变奏
▼
前阵子朱晓玫大师来武音讲座+大师班,我反正每天跟着蹭课,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
其中第三天,在巴赫戈登堡变奏曲的讲座里,朱晓玫提到第25变奏与马太受难曲的联系。
这里发一段朱晓玫本人演奏的戈登堡变奏曲第25变奏:
朱晓玫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对第25变奏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受。
直到年纪大了,觉得这个变奏跟马太受难曲里的一段哭腔特别相似,才真正感觉到巴赫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
每次听或者自己弹这个变奏曲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个变奏表达了彼得三次背叛耶稣的情境。
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极其孤独的悲痛,却又是非常抽象、高远和客观的悲情刻画。
▼
但她在讲座里,却没有说具体是马太受难曲的哪一段,搞得我回家以后,拿出马太的总谱,一首接一首翻得都快抓狂了!
这才真的是讲课的动动嘴,听课的跑断腿。
我甚至都在想,如果真翻不出来,就得请我在巴黎念书的朋友,跑去朱晓玫家里掐着她脖子问:
师太!你讲的到底是马太的哪一段啊!!!
所幸现在有网络,后来我在网上查阅,找到朱晓玫自己撰写的音乐会节目单,才知道她所指的,是马太受难曲的第39曲,由女中音演唱的咏叹调——
Erbarme dich(上帝赐我怜悯)
这段咏叹调,应该是整部马太受难曲里最著名,也是最感人肺腑的一首Aria了吧?
Erbarme dich总谱中的一页
来自Kassel:Bärenreiter Verlag,1972年出版
朱晓玫撰写的节目单,对第25变奏描述的原文在这里:
很多人认为它是最重要的变奏,很感人。有很多不协和的音程,非常现代,很浪漫,有人觉得它很像肖邦。圣经里有一段有名的故事:耶稣知道彼得的软弱,但还是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建立教堂。后来,彼得三次否认认识耶稣,并背叛了耶稣。耶稣去世之后,他悔恨不已,痛哭不止。在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里有一段哭腔,我觉得这一段很像这段哭腔。也很像京剧里的哭腔。每当我演奏这一段,我总是想到这段故事。
这首Erbarme dich,正是讲彼得领悟了耶稣的预言,放声痛哭之后的段落。
独奏小提琴的伴奏下,女中音唱出了啜泣痛哭的情境。
再往下,就是交待犹大的自杀,出卖者终于得到了报应。
Erbarme dich的德语原文歌词是这样的:
Mein Gott, um meiner Zähren willen;
Schaue hier,
Herz und Auge weint vor dir Bitterlich.
Erbarme dich,
Mein Gott, um meiner Zähren willen.
翻译成中文大概如下:
我的神,为了我的泪水;
求你看着这里,
这颗心,这双眼,
在你面前痛苦地抽泣。
求你怜悯,
我的神,为了我的泪水。
▼
把第25变奏与彼得的悔恨相联,确实是很有意思呢!
不过…毕竟不是靠笔杆子吃饭的,所以演奏家写作,大部分总会带有太多感性。
这就跟音乐学家弹琴一样,都是参考参考就好。
即便没有这一联想,第25变奏里浓厚的宗教味道,也是显然而见的,但貌似…也不能因此就觉得:巴赫在这就是描写彼得的故事。
当然,朱晓玫大师没这样说,所以别给我挖坑栽赃引起公粪哈!
美术里有句话: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
对于一个艺术作品,每个人都因为自身的性情、经历、感悟…会有不同的看法,音乐也是如此。
相对于朱晓玫大师的说法,我觉得音乐特点上,第25变奏其实更像马太受难曲里面的第49曲——
女高音咏叹调Aus Liebe will mein Heiland Sterben,中文“为了爱,我的救主情愿牺牲”的意思。
歌词如下:
Aus Liebe will mein Heiland sterben,
Von einer Sünde weiß er nichts.
Dass das ewige Verderben
Und die Strafe des Gerichts
Nicht auf meiner Seele bliebe.
中文:
为了爱,我的救主情愿去死,
虽然他全然无罪。
但这样,那永久的灭亡
还有那审判与惩罚
才不会压在我的心上
为了爱。
这首Aus Liebe will mein Heiland Sterben,其实是耶稣受难后的悼歌。
虽然写得没有Erbarme dich那么浓烈的感情,没有那种深深的哀伤与优美,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
巴赫在配器上,也只用了冷冷清清的木管,没有用到音色温厚的弦乐,就仿佛是耶稣去世了之后,旁人吟唱着的悲伤的悼歌…
所以在意境上,我觉得与戈登堡变奏曲的第25变奏那种空旷中的孤寂感,会更加近似。
其它推荐deep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