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内经之水俞五十七处解析及应用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01

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凡此五十七穴者,皆积阴之所聚,水所从出入者也。肾主水,故皆曰肾俞。尻上五行者,中行督脉也。旁四行,足太阳膀胱经脉也。行五者,中行五穴:长强、腰俞、命门、悬枢、脊中也。次二行各五穴∶白环俞、中膂内俞、膀胱俞、小肠俞、大肠俞也。又次二行各五穴∶秩边、胞肓、志室、肓门、胃仓也。五行共二十五穴,皆在下焦而主水,故皆曰肾俞。水之本在肾,标在肺,标本俱病,故在下则为胕肿大腹,在上则为喘呼不得卧。肺主气,水在上则气不化,故肺为喘呼。肾主水,水在下则湿不分,故肾为水肿。然病水者必自下而升,上及于肺,其病剧矣,故肺为逆不得卧也。言水能分行诸气,相为输应而俱受病者,正以水气同类,水病则气应,气病则水应,留而不行,俱为病也。伏菟,足阳明经穴。伏菟之上,即腹部也。腹部之脉,任居中行,左右各二,夹脐旁两行者,足少阴并冲脉气所发,行各五穴,则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是也。次外二行者,足阳明经所行,行各五穴,则气冲、归来、水道、大巨、五陵是也。左右共二十穴,此皆水气往来之道路,故为肾之街也。三阴,肝脾肾三经也。三阴所交俱结于脚,故足太阴有三阴交穴。踝上各一行,独指足少阴肾经而言。行六穴,则大钟、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是也,左右共十二穴。肾之大络,并冲脉下行于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

02
水俞

本篇题目为《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这里是指两类穴位,水俞与热穴,水俞有57个穴,热穴有59个穴;水俞主肾水与肾精的平衡,热穴主气升与气降的平衡;水俞在人体阴位,热穴位于人体阳位;水俞调节肾精的收藏与化气,热穴调节阳气的卫外与通降。水俞与热穴同出于一篇,是水与火的平衡,水在下藏精,火在上生神,精神要对立统一,精无神则沉,神无精则浮,精神好像放风筝,风筝为神,人为精,人与风筝由线来连接。精在下控神,神在上制精,精神通过三焦相连接。

03
肾俞五十七穴

前面讨论过了肾俞偏于补阳,是针对肾精与肾水而设定的。这里将肾俞57个穴分为3组,第一组在背部尻上五行,每行5个穴,共25个穴。第二组在伏菟上各两行,每行5个穴,共20个穴。第三组在踝上各一行,每行六个穴,共12个穴。一共57穴。

第一组,尻上五行应该是在腰背部,膀胱经两行,督脉一行,共五行,具体穴位经文没有明确,张介宾根据后世针灸穴位给出的25个穴的具体名字,可供参考。我认为应该与腰的5个椎体有关,每个椎体各一排穴位,每排5个穴,这样共25个穴。第二组,伏菟上各两行,伏菟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第32个穴,这个穴位的名字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其所在部位,整个大腿外侧的肌肉,主要是由肱四头肌组成,其形状很像是一个兔子伏卧在那里,因此而得名。第二,是因为“伏菟”与“伏吐”谐音,又因为此穴在胃经上,因此,伏菟穴实际上是止吐的要穴,是我在临床中的常用穴位,治疗胃气上逆、恶心呕吐效果良好。所谓伏菟上各两行与背部的尻上五行相对应,是在肚脐以下的腹部,任脉两侧各两行,是肾与胃经两行脐以下的部分。第三组,踝上各一行,每行6个穴,是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缘,六是水的数字,“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经文没有给出具体穴位,张介宾指出六个肾经上的具体穴位,可供参考。不过在内踝上有很多常用的穴位是补肾的,最典型的有复溜穴、阴谷穴等。

04
肾俞、肾之街、肾脉下行之太冲

经文将第一组尻上五行行五统称为肾俞,腰为肾之府,下腰部是肾藏精的部位,正常来说,肾精与肾水要达到一个平衡,精藏于水中,水不能过寒,精不能过散。如果肾阳不足,则肾水相对过盛,表现肾阳虚的腰痛、腰部寒冷等病症。

治疗方法有二,第一是开肾精化气,当肾阳不足时,水湿停留而成腹部水肿,在上影响到肺气不降,由于肾水不化引起肺中水气停留,经云:“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治疗方法主要从腰部选穴,也就是肾俞二十五穴,多用灸法,温阳祛寒,同时加强肾精化气,以对抗寒水过盛。肾俞是指肾精化气出于表,运用温补的方法可以增强肾的阳气。如果使用潜藏的方法可以帮助藏精,精藏则减少肾气的开散,利于肾水的恢复,从根上清虚热。第二个方法就是利水,水过盛也是肾阳不足的原因之一,由于肾水过盛也可以瘀阻肾阳化气,形成下焦寒凉之证,利水可以减少肾精负荷,有利于肾精化气而生阳。利水应该选用第二组穴位,在任脉两侧,肾经与胃经上,在脐以下的部位。此组穴位位于下焦,是水液集中的地方,一共有20个穴位,称为肾之街。前面谈过了气街,气街是指六腑或者卫气在内与体表的相连的通道,肾之街则是肾之水与体表连接的通道。此穴既可以利水也可以补阴,要根据肾的阴阳状态。利水主要是为了减少肾精的负荷,恢复肾精化气;而滋阴潜阳主要是为了清肾之虚热。

最后一组穴位是在踝上,有6个穴,在这6个穴当中包括了三阴交穴,这个穴位在《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今天在临床上是个常用穴位。而与三阴交穴相关的内容就是这段经文:“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脚者,《说文解字》:“胫也。”今天我们所说的脚,古人称为足。因此,三阴交穴就是在内踝上到胫骨粗隆的位置,应该和现在三阴交穴的位置类似,由于这是三条阴经相交的穴位,自然也包括了足少阴肾经。三阴交穴不是五腧穴,如何判断其阴阳五行之性呢?前面说过,五腧穴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五行对应四时,由于四时是由太阳的运行所形成,因此四时属性应该表现在阳经的五腧穴上。

阳经五腧穴的井穴为金对应秋分,荥穴为水对应冬至,俞穴为木对应春分,经穴为火对应夏至,合穴为土不独主时为每季节的最后18天。所有这些穴位都在关节上,所谓四肢关节对应自然季节,每一个关节代表每一个季节,这样从手指尖部到手腕部就表现出四个季节的属性。阳经上五腧穴则正好表现出不同季节的属性,穴位之间的部分应该可以看作是四季的过渡。阴经的五腧穴虽然不直接代表四时,但可以通过阳经的五腧穴的四时对应关系,了解阴经的开阖虚实,阴经以五味的开合之性作用于阴精。这样五腧穴以外的穴位的阴阳五行属性的确定,应该以五腧穴的位置为参考。三阴交穴位于复溜穴附近,复溜穴是肾经的经穴,其性从辛味,三阴交穴的属性应该与辛味相仿,或者说借助于经穴的辛味与合穴的咸味之间。三阴交穴性平,偏辛散的功能,应该说此穴补气强于补阴

我们回头再来看看这6个穴,“踝上各一行行六者”,应该是在太溪与阴谷、阴陵泉之间,经云:“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肾经的下部,属于足之三阴经脉,此血脉从足走胸,足三阳经脉通过足部转接阴脉流向五脏。正常来说,肾的经脉是血脉回流五脏生精而藏的性质,因此称为太冲。

太冲这个概念前面已经说过,“冲”字的左边是两点水,右边是个“中”字,一般来说,水是用三点水来表示,两点水说明了水的不足,水虚则气来补充,因此“冲”字是有气在水中,有流动的意思。由于是气在水中的流动,这里有虚盈不实的寓意。《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冲气有流动和虚盈的双重含义。

太冲本是阴中之阳,存在于人体阴位,水中之阳气,因此,虽然有气冲向上的作用,但是由于是水中之阳气,其冲动之性相对要柔和很多,好像一股温柔的泉水的涌动。所以太冲源于肾水,又与厥阴肝经有关,木从水中来,太冲又是肝经的原穴。作为肾脉的太冲,应该是肾精之源,肾精是由阴的经脉回流生精藏于五脏。

营血流行于脉中,主精的生长收藏的变化,这实际上是阴精的4种状态,其中足为阳气藏于阴精的部位,手是精化气的部位,原因是头应天为阳,足应地为阴。

总之,肾俞之五十七穴是针对肾水与肾精平衡而设定,肾水主藏精为阴,肾精主化气为阳。尻上五行二十五穴,名为肾俞,主肾精化气以温阳;伏菟上各两行二十穴,名为肾之街,主肾水藏精;踝上一行各六穴,名为太冲,为肾精之源,主生肾精。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自我康疗61:解读《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

    自我康疗61:解读<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 不懂"阴阳五行说",就不懂中国医术."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发展史,早已经证明了中国医术的行之有效, ...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04: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04: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大象无形玄又玄,负阴抱阳转方圆.有物混成鸿蒙开,道化阴阳二生三.一世一界一尘粒,麻雀虽小五脏全.星辰大海潮起落,形生形灭气聚散. 三 ...

  • 尺泽穴

    取穴方法:尺泽穴位于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或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 穴位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 ...

  • 朱燕中 | 内经中九针的功能与制作方法

    [灵枢原文]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 ...

  • 朱燕中 | 内经中关于四季针灸的注意事项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帝曰:'夏取盛经分腠, ...

  • 朱燕中 | 内经中关于热病的针灸取穴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 ...

  • 朱燕中 | 内经告诉你疾病有时为什么会加重或减轻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夫百病之所以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 ...

  • 朱燕中教授讲内经1 |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一.什么是&q ...

  • 朱燕中 | 《内经》《难经》五腧穴应用的异同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黄帝曰:诸原安 ...

  • 朱燕中 | 皮部、筋经、经水、经别、经脉概念解释

    <灵枢·经脉第十>:"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 ...

  • 朱燕中 | 从内经解析开阖枢的异常

    太阳为开,主阳的生长,阳开异常则太阳无力,则生长不足.经云:"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由于阳开不足,无力生长,卫外不固,当邪气侵袭时阳气无力抵御,因此而生暴病.太阳经所涉及的脏 ...

  • 朱燕中 | 从内经解析咳嗽的根本原因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