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故事 | 冷江:小年

人间故事

1977年的冬天比往年格外阴冷。回老家的第三天,是腊月二十七,也是我们南方的小年。

小  年

文 | 冷江

1977年的冬天比往年格外阴冷。回老家的第三天,是腊月二十七,也是我们南方的小年。

我并不知道小年对于父亲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可是在那时,我对于小年的理解,除了能吃上一顿美美的猪肉,就只是和父亲一起去上坟山了。

吃猪肉自然是欢天喜地。小年这天,母亲总要淘上比平日多一倍的米,盛饭时母亲也总是把一碗饭堆到足够高,有时还要操起锅铲在碗里压一压,让碗里的饭多到不能再多。这对于那时几乎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大米饭的我来说,已经足够奢侈。母亲炒出来的肉黑里透红,浓浓的酱香漫过来,让贫油惯了的鼻子一时激动得无法自己。

可是要吃上这顿美美的猪肉,必得付出一番奔走的辛劳。那就是和父亲一起去上坟山。

在这件事情上,父亲显得极其武断和独裁,不容任何商量的余地。

头晚上一场大雪让那一年的小年猝不及防。母亲给我的破棉袄上又套了件夹袄,虽然远远看起来有些像大冬瓜,但多少确实添了些暖,自也不懂得去计较美丑了。

父亲不紧不慢地抽着旱烟,偶尔抬起头看向屋檐上的天空。铅灰色的天空,看不见一片云彩,只有阴冷的风时不时卷过,吹得大门上去岁的春联啪啪作响,像是传说中先生用很沉的戒尺体罚淘气的学生时,打在手掌上的声音。这种声音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自然是觉得无聊而且可恶。然而对于父亲来说,却像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号,催逼得他从座位上站起来,下了决心似地,伸出烟袋杆在椅子靠背上狠狠敲了几下。接着发出了低沉却浑厚的声音“走吧”,仅仅两个字,像是命令,也像是自我催促。

听见这两个字,母亲立时紧张起来。她系着围裙,在灶台边已经忙了多时了。父亲的一声指令,就像是冲锋号,母亲立马加快了节奏,快速地将灶台上早就准备好的祭品一件件放进竹篮里。她动作娴熟,神情却极虔诚。父亲并不上前帮忙,只是默默地在后面站着,脸上也是极虔诚的姿态。等母亲将篮子摆满了,父亲才伸手去接。

突然,父亲皱起眉头来,依旧是沉闷的调子,“怎么没有肉?”

母亲扭过脸去,也沉着嗓子说:“上礼拜送食品站,他们总共就给留了一副下水……”

父亲抬高了嗓门:“没肉,怎么敬祖宗?”

母亲默不做声,只是抬起袖子擦了擦眼睛。

父亲把篮子重重地搁到地上,篮子里那些小碗中的祭品被挤到了一边,半瓶白酒在瓶子里激烈地晃荡。我看见那些祭品,有半张扑克牌那么大的一块煎烤的豆腐,有条手指那么长的小干鱼,还有一小碗煮烂的黄豆。他们都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我不禁伸出舌头舔了舔自己的嘴唇。

父亲瞪了母亲一眼,突然走到屋角的一个不起眼的黑色陶罐前。母亲立马转过身来紧张地注视着父亲。

只见父亲怒气冲冲地揭开黑罐子上的顶盖,把手伸进罐子,等手再出来时,就像变戏法,竟然捏着一小块猪肉。涂过盐的猪肉白里透红,颜色很好看。猪肉在父亲的手上,拼命摇晃,像是随时要挣脱出来。母亲的眼睛跟着猪肉一起摇晃,摇着摇着,泪花儿闪出来。

父亲并不为母亲的眼泪心软,相反他更加理直气壮地质问母亲:“这是什么?这不是肉吗?”

母亲一时语塞,哽咽了半天才说了一句“娃们过年没新衣服穿,总得吃块肉!”

听了母亲的话,父亲一时竟然也沉默了。

但这沉默也只停留了几秒钟。很快,父亲就又恢复了他的决断。他将手上的肉重重地扔到刀板上,举起一把菜刀,狠狠地向那块肉剁去。

母亲压抑的哭声渐渐升腾起来,像温暖的炊烟袅袅地穿过屋檐,向阴冷的天空飘去。

在去坟山的路上,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步伐比往日还要快,我不得不一路小跑着才能跟上。

到了太爷的坟前,父亲放下篮子,开始拔坟头的荒草。摆祭品时,父亲最先恭恭敬敬地捧出那一小碗炒熟的猪肉,端端正正地放在坟前,然后围着那碗猪肉摆豆腐、小鱼和黄豆。在给那只古旧的瓷杯里倒满酒后,父亲点燃了一小挂鞭炮。

噼噼啪啪的炮竹声,在山谷间激烈回荡。

我仔细辨认墓碑上的字迹,突然发现太爷的姓氏与我们不同。难道老顺公的话是真的?难道父亲真的是太爷领养的吗?

回来的路上,父亲让我在前面走,他默默地跟在后面。回到家我偷偷问母亲,太爷墓碑上的姓氏为啥与咱不同?母亲悄悄告诉我父亲是太爷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小年,在县医院门口的一棵大松树下捡回来的。太爷腿脚不灵光,生计艰难,为养活孩子,十几年都说不能吃肉,一吃肉就过敏。直到太爷去世,父亲才从老顺公那里得知,太爷是吃肉的,年轻时一人一次能吃一个焖猪头。

到了家开始吃小年饭,父亲依旧没有说话,只是赌气似地大口扒拉着白饭。

母亲努力笑着,夹了一小块煎得焦黄的豆腐放到我碗里,说“这豆腐和肉一样,好吃!”

我嚼着豆腐,咸咸的泪水流进嘴里,忘记了肉的滋味。

窗外,暗黑的天空中突然闪过一大片亮光,伴随着急厉的爆裂声,谁家新年的烟火提前燃放了。

插图:网络  / 编辑:闺门多瑕

冷江,安徽池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北京市丰台区作协理事,北京小小说沙龙会员,全国小小说高研班辅导老师、郑州小小说传媒签约作家,2018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十佳新锐作家。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六十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一部、中短篇小说十余部、小小说两百余篇。出版小小说自选集《永远的花朵》。

说明:本平台打赏即稿酬。一周后回款即付。投稿信息关注公众号后获取。

向度新刊上架

《向度》2021全年订阅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或点击“阅读原文”订阅

(0)

相关推荐

  • 父亲煮饭

    登山下来后,在读书.朋友阿顾给我发信息:阿哥.刚发两个字就没有下文,紧接发过来在锅里炒鸡蛋的图片,再过一会,又发来一张碟子装着炒熟的鸡蛋,还有一碗白粥. 隔一段时间没有吃过白粥了,看到阿顾的白粥和鸡蛋 ...

  • 土鸡汤、猪肉包面,有这两样摆上餐桌,那就是老家的盛情款待……

    [散文]  刜一个鸡 人们说,庚子年,总是多灾多难.湖北老家的疫情.汛情.热浪,无不牵动着我的神经.好在母亲还动得一把,电话里总是断续扯起今年家里芝麻.花生.绿豆等等的收成,足见她对健康的自信,她的生 ...

  • 又闻杀猪声

    本文作者:高瑞芬 "闻杀猪声迎新春" 周末陪父亲回了趟老家,一进村口便听见猪的嚎叫声,不用猜这必定又是谁家在杀猪.随着车子不断前进,这撕心裂肺的声音便越来越响亮,越清晰.父亲下车后 ...

  • 牛年做“牛人”

    □天马(嘉陵) 很多年以后, 我才知道父亲是个"牛人".我小时候,常听母亲埋怨父亲只会耍"嘴皮子", 换不来一两油米酱醋茶,我跟着母亲认为父亲"一无是 ...

  • 清明,听妈妈的“述职报告”(2)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追忆祖先,缅怀先人,感恩父母,不忘初心.对于今天在幸福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回顾一下来时的路,是为了更好的走稳脚下的路,开辟未来的路,让我们的步伐迈得又快. ...

  • 【西南作家小小说】马建忠 / 最好的礼物

    最好的礼物 临近傍晚, 一场春雨洗涤飞扬的灰尘,净化污浊的空气.胜男看到天边悬挂着一道绚丽的彩虹,她充满期待的内心似乎看到希望,这次会不会如愿获奖? 胜男有着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情感,流畅的语境,每一 ...

  • 烧包袱|挽弓射月(湖北)

    简 单 →热爱文艺却理智 →拥有现实却不忘初心 →万人诺诺要倾听自己的声音 文|挽弓射月 图|挽弓 我们村的祖坟山位于西面,我家的位置位于我们村的最西面.无数次的黄昏,打开门就能看到血红的太阳从西边沉 ...

  • 【卧虎说】作品是生活的翅膀

    作者简介 卧虎:作家.编辑.策划人.先后在县城.省城.京城等从事新闻和写作30余年.全国小小说高研班创始人和1-14届负责人,开创小小说网络教育先河,网上发表小小说教学相关文章万余篇. 作品是生活的翅 ...

  • 在那艰苦年代,苏南农村的乡土美食

    六.七十年代的苏南农村,生活依然是艰苦的,一是粮食紧张,每天三顿二稀一干,勉强果腹,副食缺乏,对于长身体的孩子来说,营养是不够的,好在江南鱼米之乡,大自然馈赠很多,勤劳的农民各显神通,着力改善贫穷的生 ...

  • 诗人样本||重庆张天国:清明•修坟山(组诗)

    作者简介:张天国,中国铁建某公司党委秘书长,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青创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重庆大学三峡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鲁迅 ...

  • 赣鄱专栏 | 李思德:年味三步曲之杀年猪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 / 图:李思德 老家在农村,每年进入腊月, 庄稼人都有备年货的习俗,乡亲们会早早地做豆腐 ...

  • 【阅读悦读丨散文】刘大兴《枫树》

    [阅读悦读丨书讯]<时光流沙·红颜殇>新鲜出炉! 文/刘大兴 [作者简介]刘大兴,湖南省作协会员,州作协副秘书长.吉首市作协副主席,湘西最传奇.最多灾多难.最有故事的诗人.亦文亦商,且痴迷 ...

  • 西北作家 || 唐胜一:坟山守护人(小小说)

    坟山守护人 文/唐胜一 天沟村尽头有座老坟山,方圆几里无人烟,阴森可怕,人称"鬼地方".除了每年的清明节热闹,以及平常里给死人送葬外,再就没有外人踏进来过.不过,坟山的进出口处,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