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滦镇街道翁家寨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新中国成立前,村子很小,人口少,还需防范土匪抢劫,故在村中修建简易城门楼一座。全村200余人,50余户,耕地100余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现有200余户,800余人,全村宅基地70余亩,布局规范,整齐美观,街道硬化,干净平坦,两旁绿化带,夜晚有路灯,洗浴有太阳能,环山公路从村南东西而过,西太支路从村西南北穿行,依山傍水。

清末,有翁、徐两姓人家由外地逃荒相继来此,在古地橡树林红庙村大户人家坟园周围开荒种地,栖身度日,人口渐渐增多,慢慢形成村落。以文、武、大、成、福、寿、康、宁辈分排列下来,翁姓为多,随之将此地称为翁家寨子。后为称谓方便,叫做翁家寨,现今90%以上姓翁,其余为徐、赵、韩、胡、林等姓。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男女劳力一起上阵,肩挑筐移,在村东南开挖数亩鱼塘,安排专人喂养,收获村东紧邻古刹莲池寺,寺内古柏参天。新中国成立后,滦村乡政府驻扎其内,医院、信用社、兽医站、商店紧邻周围。后因政府搬迁,又变为农家子弟求知学堂。

1958年大跃进,将东头两家大成分房屋收公,改作饭堂,一日三餐,全村大小集中食堂用餐。食堂解散后,在村南河上修建房屋三间,安装水磨、水碾,利用河水落差,打动水轮旋转带动石磨、石碾,碾米、磨面。

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在村南修建简易水库一座,将全村土地平整连片,方便抗旱灌溉,解决收种困难。

改革开放后,不见了往日的低矮破房、小街断墙、脏乱鱼塘,不见了村外的水碾磨房、村头的土堆粪场,不见了街道的满目泥泞、烂路上摇晃的车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现有优质富硒葡萄450亩,成立专业合作社,观光、采摘、品尝一条龙。修建活动广场1500平方米,健身器材多种多样。建成办公楼320平方米,供村民阅览图书,进行党员活动。全村街道四横二纵,装修漂亮,壁画动人。

特别鸣谢乡党“乐观主义”提供照片

投稿、闲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