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也可以让学习体系化|干货
▌作者:Lachel(L先生)
在碎片化日益成为一个热词的今天,很多人提到碎片化学习就大摇其头,仿佛碎片化学习永远难登大雅之堂,只有系统学习才是正道。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碎片化学习,同样可以让知识体系化。
一、了解工具
无论你想学习什么领域,第一步,是先要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工具。
工具是什么?比如术语,比如研究方法,比如这个领域的基本常识,比如基本的派别,等等。
很多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混淆“特定术语”和“日常语言”。如果你连一个领域所使用的语言系统都弄不明白,读再多的书、再多的文章,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首要的第一点,是选择一本公认的、权威的教材,将里面出现的术语全部弄明白。
这一步,选择一本恰当的启蒙书籍尤为重要。比如,学哲学,就可以读所罗门的《大问题》;学经济学,就可以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看到一个不懂的术语,查资料、问别人,把它弄懂。不用强求记住什么和理解什么,先把里面用到的基本概念弄清楚。
然后你就会发现,之前无论读了多少妙趣横生的普及读物,到头来,基础教材这一关始终是绕不过去的。畅销读物好看,轻松,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学习就是打破大脑里固有的藩篱和连结,建立新的节点和网络,这个过程跟改变习惯一样,必然是充满艰辛的。
相比之下,畅销读物只是给你一点谈资,让你自以为学到了东西,而并不能帮你重建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另一方面,畅销读物为了保证可读性,对概念的诠释上必然会更加模糊和简单,如果没有通过基础教材打好底子,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二、建立脉络
了解了基础的工具之后,就是纵览,建立这个领域的脉络。
这一步,要多读几本描述不同时期的书,同样不求深入理解,先把这个领域的发展弄清楚,在大脑里建立一个时间轴,弄清它有什么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大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著名的“节点”,等等。
我建议选用一本电子笔记,每读一本书,就总结出书里对应的脉络,补充进去。一系列书读完,这张长长的图表也就完成了。
不建议使用现成的脉络,因为,这个过程中,重点不是把这个东西做出来,而是,把这个领域的历史烙印进你的大脑里。你需要一步一步去写、去完善,才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并且,每个人读的书、抽取脉络的方式、总结内容的侧重点都未必相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找出兴趣点
一个领域的东西,你不可能全部掌握。所以,在整理出脉络后,下一步,就是根据这个过程中的理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比如,你可能会对康德感兴趣,那你就可以看看他的评价——为什么说康德是近代哲学的里程碑?你总得了解一下康德之前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吧。康德自己的著作太艰涩,就可以先看看别人的解读,在摸索之中,慢慢向他靠拢。
又比如,你读完了心理学的概述,可能会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那么,可以上网找找这一块的书单,一本一本读过去。有了第一步的积累,读起来会轻松很多。或者,你对社会群体的思维模式产生兴趣,那就可以看看《乌合之众》、《集体行为的逻辑》等等。
又或者,读这些书的时候,你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传媒对社会群体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这时,你就可以涉猎一下传播学的著作,比如《传播学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等。
学习的本质就是“联系”。旧概念和新概念的联系,单一概念和拓展概念的联系,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只有不断拓展“联系”,才是学习的目标。
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每学完一个点,可以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然后站在别人的角度提出问题,再试着回答。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一来可以增强你对它的记忆,二来可以发现那些你还没弄懂的东西,已经得到大量的验证。
四、建立联系
如上文所说,学习的奥义就是“联系”。
何为联系?当你接触到一个新概念的时候,你大脑中这个概念的位置被激活、被更新,随之,所有与之相关联的东西,都建立了全新的因果逻辑,这就是联系。
比如,当你了解“弹性”是个什么东西之后,你以往读到的,比如“刚性”,比如商品价格变化的趋势,比如某种经济现象——抢购、囤积,等等,都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合理的解释,你对它们的认识也会刷新,以往的种种疑惑、困难也随之消失,这就是联系的力量。
当你学会一个概念时,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被激活,这也是联系,而且是更重要的联系。
比如,学社会心理学时,你可能会想去了解传媒方面的知识。学历史时,你可能对某个朝代的经济政策——比如唐朝的租庸调制吧——感兴趣,就可能会去了解宏观经济学里面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或者读一读经济史,看看赋税如何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其他国家、其他时期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同的举措之间有何利弊。等等。
这一步,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1)带着问题去读。
每读到一个地方,都问自己一个为什么,然后试着去解决它。可以查书,查资料,解决了再继续读。不用担心影响读书效率。记住,你是为了学习、为了弄懂一个领域而读书,不是为了把这本书读完而读书。
2)做好笔记。
这个过程中,你读文章,读杂志,所有的一切零碎知识,都可以把它们纳入你的笔记里,成为你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也唯有这样,这些零碎知识才有价值。
在这一步的学习中,你写的这些笔记,就是你最重要的学习成果。因为它们展现了你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更进一步说,也可以通过学习锻炼这种发问 - 思考 - 拓展的思维方式,非常有用。练得多了,你会发现看待问题的时候,速度快了许多,角度和深度也会有提升。
五、拓展和应用
重复以上步骤,针对同一领域不同兴趣点,或不同领域,深入,挖掘,建立联系,将所有这些东西在思维层面整合起来,就是你的“知识体系”。
然后,就是让你的知识体系发光发热,去应用它们。写博客,写文章,教授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同时发现那些被忽略的障碍点,再攻克之。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步。
许多人推崇“做中学”,因为任何知识只有真正被内化了,才是属于自己的。而内化的方法是什么?把知识进行输出,就是最好的内化。
到这一步,你就已经算入门了。接下去,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了。
加油!
“中国青年好网民”优秀故事征集活动网上自荐,最后3天,千万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