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德会《关于火柴的记忆》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德会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前几天,和一个年近花甲的朋友谈论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紧张、物质匮乏、生活清苦的情形,朋友颇不以为然,说那时候确实是艰苦,但没感觉到有多么困难呢。我说你从小住在城里,吃的是“牛皮折子”(国家供应粮本的俗称),国家供应口粮,每个月都有,到时候拿着粮食供应本本去粮站领就行了,不管旱涝都有保障,当然没感觉,要不然,为啥农村人削尖了脑壳都要甩脱“农皮”,混张“牛皮折子”。你见过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那个时候的生活没有?你体验过那个时候农村生活的艰苦没有?说起来你不相信,那个时候农村连一根火柴都是十分珍贵的。朋友说,确实,确实,记得那时候当知青,上山下乡,在农村住了两年,那生活实在是苦。朋友突然想起了知青时候的农村生活,顿时深有同感。

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中国面临巨大赔偿。记得小时候,我家所在的公社(现在叫镇)有一个姓何的老爷爷天天带着一杆秤,背着背篓到乡下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的走,挨家挨户去收鸡蛋,蛋小了不要大了也不要,我当时很好奇,为啥老爷爷把我家蛋拿走了,还要用一根草绳来箍蛋的大小,大人告诉我,说是赔给苏修,条件很苛刻。

那时候我还小,不知道什么苏联,但每次开社员大会,都要喊口号,背毛主席语录,其中就有“反苏防修”,知道苏修肯定是坏人,抢走了我们的鸡蛋。直到多年以后,我们村里那些土墙上都还有“反苏防修”的宣传标语的痕迹。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浮夸风,后来又接着是各种运动:四清、文化大革命、武斗、一直持续的“地富反坏右”批判等等,一个接着一个,人们把很大的精力都投入到各种政治运动中去了,基本的生产都没有保障,而那个时候工业农业生产力都十分低下,使原本贫乏的经济更加贫乏,全国统一实行计划经济,一切都是供给制,买什么都有票证,用完了就没有了。

母亲从小就教我们养成节约的习惯。那时候是大集体,集体出工,集体劳作,家里大人每天很早就下地了,晚上天黑才回家,不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天天如一。给家里大人煮饭就成为我们这些小孩儿的事,家家如此,每家小孩儿都负责煮饭,反正那时候的饭也好煮,千篇一律,几乎天天都是红苕玉米面加醡酸菜稀饭,偶然也会下点米,一般是早上大人走的时候给瓦一饭勺米放在那,我们煮饭时,舀一大锅水,放进米,放一瓜瓢(水瓢是葫芦瓜做的所以称瓜瓢)红苕,水烧开,调玉米面,然后再放一两疙瘩切得细细的醡酸菜,再煮一会儿,饭就做好了。大人之间干活时会互相交流,谁家的孩子饭煮得好,谁家的孩子会计划、会过日子,谁家的孩子会节约。记得有一次,母亲对我说,某某家的孩子煮饭时,只下半勺米,知道节约半勺米,你是给你多少用多少,不知道节约。我听了深受启发,后来我也下半勺米,节约半勺,得到了母亲的表扬。

最节约的不是粮食,而是工商用品。火柴是最典型的,那时没有现在这种一次性打火机,曾见过爷爷有一个铁打火机,加的是煤油,用棉花作引焰,靠打火石打火,可是我从来没看见打燃过。每顿煮饭时必须要用火柴生火,火柴很不好买,所以很金贵,那时候农村每家灶门口都有一个小洞,就是专门放火柴的地方,火柴是紧缺的东西,必须放在比较保险的地方。

记得奶奶要抽水烟,就是把烟叶刨(此处读bao,木匠用的推刨子)成烟丝,竹烟袋锅,要抽烟时,装一锅烟丝,点燃,抽一口,把烟灰抖掉,再装一锅,再点燃,如此反复。每次装一锅烟,都需点一回火。为了节约火柴,奶奶用那种很粗糙的草纸裹成纸焰子,点燃不会熄灭,抽烟时,把纸焰子吹一口,火亮了在烟袋锅上一点,这样烟也抽了,火柴也节约了。我们煮饭时是必须用火柴的,大人会放几根火柴在那里,运气好的一根就点燃了,可是大多时候柴草潮湿,怎么都引不燃火,火柴用完了都不行,急得哭。没有火柴的时候,就拿一把草,去较近的邻居家要几个炭火,捧回家,一阵猛吹,把火引燃。后来,有些家的孩子就有了经验,饭煮好后,用灶堂里的热灰把剩余未燃透的杠炭捂住,焙在那里,下一顿煮饭时,把未熄灭的杠炭刨(此处读pao,下同)出来,用干草吹燃,这样就节约火柴了。经验传开,我也依法效仿,果真有效。

可是,我运气不佳,因操作不慎,却引发了一场事故,差点闯下大祸。

那是一个冬天,我还很小,还没有到学龄年纪。爷爷身体不好,体质弱,一到冬天总是用烘篓取暖。烘篓用竹篾编成,有很多孔,里面放一土陶瓦盆,每顿饭煮完后,爷爷就把灶堂里的火炭余烬铲在烘篓里,放在腿下取暖,爷爷穿的是长衫大褂,烘篓放在两腿中间,大褂一罩,热量就在衣服里蹿,全身就热和了。有时候爷爷也把烘篓放在铺盖里暖床,就象现在有的人用热水袋、取暖器或者电热毯一样。那天午饭后,爷爷照例取了一烘篓火,在床上烤暖了,爷爷睡觉就把烘篓给我烤,我见烘篓里火炭还多,心想中午煮饭时柴草太潮湿,火柴已经用完了,灶堂里的火炭花儿也被爷爷铲了,正在想着晚上去哪家找炭引火呢,这烘篓里的火炭正好晚上煮饭用来生火很合适,于是小心翼翼的保护着。我也把烘篓拿上床暖被窝,晚上睡觉时被子才暖和。可是,我不小心将烘篓里的炭火从烘篓孔洞里掉了出来,落在了床上。农村的床冬天垫得厚,下面都垫着棉絮,棉絮下垫着厚厚的谷草,火星落在棉絮上,很快就烧了一个洞,火炭顺着洞越落越深,我用手刨那火星,怎么也刨不出来,心里一下就虚了,也不知道怎么办,丢下烘篓就跑了,躲到邻居家里去和同伴玩耍去了。小孩子耍兴大,一玩起来什么都忘了,也忘记了家里那个火星的事。

等到天黑,回到家里,地上一片湿滤,到处是水,床上的棉絮、被子烧了两三尺直径大小的两个大洞,垫床的谷草、蚊帐都烧得七零八落,被水浇得湿漉漉的。原来我刚跑出去不久,母亲正好回来,看见屋子里浓烟大戆的,发现床上起火了,才赶紧扑灭的。要是母亲晚些回来,后果不堪设想,一场火灾不可避免,那将是一场房毁屋亡的惨剧。

母亲问是不是我干的,我怯怯的低着头默认了。母亲问我为啥要这样做,我说中午火柴用完了,为了晚上煮饭好生火,不小心火炭落在床上了,越掉越深,怎么刨都刨不出来。母亲说你就不知道把垫絮翻起来从下面刨啊?就不知道用水浇熄啊?假如我今天不是正巧早回来,你知道是啥结果不?我确实没想到可以从棉絮下把火刨出来,我实在太老实,出了问题没想到怎么去解决。我想的是如果用水灭火把床铺打湿了,大人回来我怎么交差呢?小孩子的思维与大人就是不同。

那次,母亲离奇的没打我,只是给我上了一晚上的“政治课”,不准我以后再把烘篓拿上床,不准再玩火。从那以后,我也确实再没有用过烘篓。那时我虽然很小,但这个经历我印象非常深,现在仍然记忆犹新,至今对火都心有余悸。

火柴现在已很少有人用了,普遍都用打火机,有的打火机成百上千甚至几万,特土豪,特腐败。煮饭也不再用火柴生火了,都是电子打火,微波炉、电磁炉电子打火都不用。一切都已成了记忆,遥远的、酸楚的记忆,让人隐隐作痛的记忆。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

  • 被子的记忆

    正式进入冬季的时候,最亲近的还是被子,孩子每周只回来一次,第一个问题就是问他在学校冷不冷,第二件事,就是把他床里的被子换上厚的棉被,温暖的,丝绒布料的被套. 整理的时候,就突然想起了这辈子那些睡过的被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李茵

    威尔士诗人乔治·赫伯特说过: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好教师.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和精神寄托!--题记 我的母亲是一位干净利落又柔弱善良的农村妇女,但从她穿衣戴帽和为人处事中,总能感受 ...

  • 一个童养媳的一生——致我的姥姥

    文/鱼儿姐姐    图/来自于网络 一个童养媳的一生                       --致我的姥姥 姥姥是外公的童养媳,这自我记事起就知道,但是真正详细了解她的身世是在她去世之后.姥姥于 ...

  • 六期征文 | 梁厚云:一床镶嵌着棉裤絮的婚被

     作者简介 梁厚云,笔名:蓝天白云飞,安徽六安人,喜爱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共计发表文字50多万字,多发于网络. 一床镶嵌着棉裤絮的婚被 一 家里的衣柜里一直存放着一床旧被絮,棉絮呈灰黑色,手感粗硬. ...

  • 火炭母有什么功效?

    火炭母是一种中药,农村树下的常客,在我们当地称它为「蜻蜓头」,功效实用,可以缓解多方面的毛病. 点击关注[老邪农语],了解更多农村花草及农村文化. 我家大树下就有火炭母,春季遍布在大树的根部,它的叶子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德会《难忘,那份刻骨铭心的回锅肉》

    文/王德会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就是教育小孩要学会孝亲敬长,懂得尊敬,懂得谦让,礼让他人,不要只想着自己不想别人,不要自私自利. 故事毕竟是故事,而我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德会《又见桐籽花》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德会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桐籽树是亚热带地区广泛生长的野生阔叶落叶乔木,在我国长江流域十分常见.也是一种经济树种,据说桐油用途非常广泛,是常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德会《石匠号子》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德会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川北梓潼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小县,地处盆地周缘的半壁上,是平原经浅丘过深丘向深山递进的深丘地区,这里山高石头多,现在城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祖芳《母亲的退休生活》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祖芳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母亲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已二十五年整,但一直是退而不休,"不教一日闲过"! 刚退休那几年,第三代相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琴《那个少年的1989》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琴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1989年,可能还是春天,我记得从我家屋后的山脊梁上挥舞着树枝赶着一头黄牛飞奔而下的二哥,穿了件宽大的黄色上衣,那件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琴《歌者阿阳》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琴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再次听到阿阳的消息,是在本地的晚报上. 晚报有篇写他的稿子,我才知道他叫"阿阳"而非"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夫敏《卷起煎饼想起娘》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夫敏 [作者简介]王夫敏,枣庄市薛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枣庄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美容美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散文在线,中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永清《温酒》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永清 [作者简介]王永清,湖北省枣阳市刘升中心学校.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酒温热了喝,老早就有这个习惯,晋人左思<魏都赋>中就有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怀扬《糖担子》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怀扬 [作者简介]王怀扬,曾用名王怀阳,江苏省淮安市人,八十年代高中毕业生,现在是一名普通的公交车驾驶员,上学期间就喜欢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