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熊:常州博物馆的油灯,哪一个有你儿时的记忆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国庆的时候去常州的亲戚家,说是可玩的地方不多,老老少少兴致勃勃去的茅山,人满为患的拥堵扫兴而归。这次因为去参加蔡老师的画展开幕,不期然邂逅的油灯博物馆。
很多美事的成全光靠“剃头挑子一头热”绝对不行,一定是周瑜黄盖你情我愿携手合作。常州的油灯博物馆(Museum of Oil Lamps)就是如此一例。
首先是陈履生这样的专业人士独辟蹊径孜孜不倦津津乐道的有心收藏洋洋大观,然后有常州方面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成就了这座堪称世界规模最大、藏品最多、最具专业的油灯主题博物馆的开启,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见证五千年的人类文明之光。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漫长岁月的很长的时间里,油灯伴随着人们的度过一个又一个黑夜。作为生活用品的油灯起源较早,延续和发展的时间也是相当的漫长,一个能够盛油的底盘加上灯芯就可以照明了。
而灯具有一定形制,就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了。中国油灯最早的基本造型是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这个其实估计全世界也都差不多的。后来因为青铜器了什么的铸造技术提高,从春秋至两汉,油灯超越了实用的具体,成为特定的礼器,就有了讲究而复杂的造型。
但是,通常平民百姓从来就是一以贯之的使用为主,即要价廉物美才可以普及,青瓷技术的出现,就有了一定造型和装饰的油灯,民间广为使用。
此后白瓷蟠龙灯及唐三彩狮子莲花灯,新材质层出不穷不断运用到油灯的制作中,铜、铁、锡、银、玉、石、木、玻璃等等都参与进来,品种繁多,实用兼装饰或纯装饰性质的灯开始大量出现在宫廷和民间灯节之中,灯轮、灯树、灯楼、灯婢、灯笼、走马灯、松脂灯、孔明灯、风灯等,烘托了时代的进步和繁盛,何况还有民族和地方的差别,也是各奇各色。
汉代的青铜灯加装了导烟管是为了消烟除尘;宋代发明了夹瓷盏是为了节省燃料;元代设计了内藏式灯是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明清时工艺精湛制造了台壁两用灯是为了方便实用。
以后还发展到外来的洋油灯,一直到电灯的出现,一个有着几千年技术文明的历史在20世纪末才渐渐地淡出。之所以不能说完全宣告终结,是在特别偏远人迹罕至的犄角旮旯,仍然有人还在使用。
有工艺有造型的一般都是豪门大宅的用着,穷乡僻壤平头百姓家基本就是因陋就简。记忆中童年时代放寒暑假的时候,外婆会带着我们一群表兄弟姐妹去常熟乡下舅公家,都是白天赶紧读书做功课,晚上黑灯瞎火,洋油灯是族人聚在一起时才用,一般正常情况我们就是昏暗油灯下洗洗早点儿睡,早睡早起。
后来我们也借用这法子如法炮制,回城了三不五时停电时母亲会点燃白蜡烛,我们找一圆铁盒搁在下面,积攒流淌下来的蜡烛油,再问张三李四弄段棉纱线盘着,玩家拟模模游戏时有个装模作样的温馨场景。前几天母亲说表姨来的,还让我想起表姨结婚时舅公在洒谷场上高高挂起的汽灯,亮如白昼般晃眼,让我们和村子里的孩子终于也在黑夜的野地里疯跑着欢闹了一阵。
收藏,除了要拥有藏品,还要有研究,收藏的体系化和量化,就有了它的独特价值。像油灯这种不起眼的物品的收藏,别人或许不屑做,或许还真做不来。
陈履生是大名鼎鼎的美术历史理论方面的国家级专家,青少年时代在常州扬中生活。当时那儿有个说法,就是看一个家庭勤俭与否,只要看看油灯罩就好了。因为每家每户都用煤油灯,玻璃罩子里最容易累积燃烧后挥发的黑灰。
这个“典故”让陈履生对油灯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也因此成为他工作之余的收藏爱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北京,他经常天不亮就跑到著名的“簋街”上买旧物。油灯在杂项类藏品中基本无人关注,价钱也低,他慢慢地一件、两件地积攒起来。
1998年5月,陈履生在扬中市建立了第一座油灯博物馆,面积很小,两层楼才共100多平方米,很多珍贵的藏品只能被封闭包装在馆内,无法实现陈列,他梦寐以求的是想建一座大型的油灯博物馆。又是很多年过去了,这一梦想终于在他60岁的时候梦想成真,他走遍国内各地以及世界很多国家达40多年之久的几千件收藏终于有了归属之地。
现在的油灯博物馆展厅面积有1千多平米,展品是由4000多件藏品中精选的,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各类油灯1千余盏,跨越5000年发展历史的各个时期、各种材质、各种造型,各个民族的油灯,包括新石器时期最简单的陶豆,汉代西王母十三头、十一头、九头油灯,辽代石刻油灯以及西藏和新疆地区独具特色的油灯,有端坐威武的狮子有英俊待发的战马,有粗旷武士有懵懂孩童,有青铜器有唐三彩,从宗教信仰到世俗人间,林林总总包罗万象,蔚为壮观。
所以说,即便是最简单的形式,造物者们但凡有条件,总是多多少少也会寻求些变化,赋予它美的可能。仔仔细细的观摩,可以了解油灯的来龙去脉从头到尾的历史和品种式样,走马观花地到此一游也会勾起很多人对这个曾经生活日用品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