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语文,唤醒心灵——读陈传敏老师《丰富的悦纳》第一章的思考
晚上在读陈传敏老师的《丰富的悦纳》一书,刚读了第一章“整体契入”,就发现书中的很多文字倍感亲切,很有共鸣,读书,就像是在和作者交谈,书籍,就是最好的老师。
《黄果树听瀑》教学
在板块三“直击听瀑”中,陈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与自己关注角度的不同,在聚焦描写听瀑的句子,让学生自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水声写生动、写传神的。学生这一环节对文字还停留在最初步的感知阶段,在自主批注语句时,大部分学生也发现了丰富的联想、恰当的比喻等这类显而易见的写作方法,此时的学生还没有深入文本。
在板块四“敏化感觉”中,陈老师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语句,思考作者是怎么把自己内心独特的感觉表达出来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听?学生在反复品读之中,就能很自然地发现这是用心灵在倾听。唤醒心灵敏锐的感知,才能真正走进文字,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
板块五“走向自我”中,老师让学生自由谈谈这篇游记给自己带来的启发,并再次出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平常自己忽略的细微处的景致,选择一个角度写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作者言说”与“学生言说”建立联系,从“学习他人言说”走向“自我言说觉醒”。
从“学习他人言说”走向“自我言说”
从“学习他人言说”走向“自我言说”,应该是语文应有的朝向,但很多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会关注看得见的技巧,忽略了心灵的体验与长时的熏修,非要从文章中挖出几点写作技巧踩善罢甘休,这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语文是有情怀的,有温存的,有美好的,语文是为了让生命焕发光彩的。
语文学习最终肯定是要从“他”走向“我”的。
教师本位?——我以为要教什么
学生本位?——学生需要学什么
我们备课要有两双眼睛,一双看文本,一双看学生。
研读文本主要不是挖掘所谓的亮点、新意,对小学生而言真正需要教的是一些基础的阅读策略和写作技法。研读学生则是为了打通文本与生活、作者与学生的联结,真正将教学内容落实为喜欢学并学得会的目标。
语文的原点是什么?是语言吗?是文字吗?是思维吗?是知识吗?是能力吗?语文的原点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原点是什么,是心性的敞亮与人心的安放。
我们既要珍视自己的内心触碰文字的第一感觉,也要珍视学生的内心触碰文字的第一感觉。但很多时候,我们非但不珍视,反而有意遮蔽、回避、无视学生的阅读初感。我们总牵着学生的鼻子,任由他们的心灵枯寂。久而久之,他们只能屈从于老师的教导、训诫,丢失了阅读的初感,便有可能丧失一生的阅读品味。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眼睛观察力,还要培养学生心灵的审美修养。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涵咏一句句富有灵性的语言,品悟一个个浸透着灵魂的文字,为的是唤醒一颗颗柔软诗意的心灵。
亲近语文,应该唤醒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